二十四节气春分到了,春日播种,为心灵播撒下“快乐种子”吧!
2024-03-21假如自测分数已经预警,建议及时到专科就诊,寻求帮助。
2023-07-07李玟去世的消息刷屏的同时,很多网友表示震惊,毕竟很多人对她的印象都是阳光热情,万万没想到荧幕前活泼热情的女星竟然一直被抑郁症折磨。
2023-07-06疫情的新形势下,面对新增感染病例的增多,身边越来越多小“阳”人,不同群体如何正确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2023-01-04如果出现睡眠方面的问题,还是应该第一时间咨询专业医生,在其指导下合理使用处方安眠药或选择助眠保健品,才是正解。
2022-12-12疫情之下,一线医务人员不仅承担着繁重的医疗救援任务,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2022-11-26更年期综合征被列入了慢病管理范畴
2022-09-269月21日上午,全国首个发作性睡病主题公益画展启动
2022-09-21焦虑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体验。
2022-02-24真正的用心良苦,是让孩子知道“无论怎样,我都爱你”、“无论你遇到什么样的难题,我都愿意和你一起面对”。
2022-02-18世界卫生组织一份报告显示,抑郁症的最坏后果是可能导致自杀行为,这是目前15-2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2021-08-23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心理科主治医师薛丽表示,确实有几种情况会导致抑郁症患者伤人或杀人。
2021-08-23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为“弘扬抗疫精神,护佑心理健康”。潘集阳教授指出,疫情后公众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度空前高涨,但却忽视了心理的健康。
2020-10-09有数据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一年的复发率大约是40%。中断药物治疗是导致精神分裂症复发的主要原因,停药患者在一年内的复发率高达77% 。
2020-08-17明天,7月7日,高考开考。2020年的高考,比往年来的更晚一些。受疫情影响,推迟一个月的普通高考注定不普通。十年寒窗苦,今朝试比高。面对人生的这场重大考试,很多孩子都会忐忑、紧张、焦虑、失眠、胃口不好……如何应对这些“考前综合征”?
2020-07-06近段时间,到医院做心理咨询的高三学生数量明显增多。据悉,心理科接诊的备考学生因为焦虑情绪导致身心障碍已经排在所有心理科疾病谱的首位。
2020-06-22“经过一个超长假期,部分学生在面临复学之时会出现一些应激反应。适度的焦虑具有积极的意义,可以充分调动身体各脏器的技能,适度提高大脑的反应速度和警觉性。如持续的感到紧张不安,或无现实依据的预感到灾难、威胁或大祸临头感,家长就要重视起来了,及时疏导,必要时到医院心理科就诊。”范长河主任表示。
2020-04-24疫情带来的心理冲击可能还在持续。目前大众比较熟悉、重视的是创伤后应激障碍,而另一个由应激带来的容易被忽视、误诊的慢性心理创伤,即在这两个月的疫情下所产生的情绪不适,需警惕是否是适应障碍。
2020-03-20近日疫区一线的医护人员心理情况备受关注,一线医护人员崩溃大哭的视频、采访到一半突然哽咽的医生都让人揪心不已,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主任医师范长河建议,让结束轮值的医护人员轮流讲述自己一天的经历、感受、情绪等,互相支持,互相鼓励,以达到减压的效果。
2020-02-01面对来势汹汹的肺炎疫情,还延长了春节假期,现在不少人宅在家里,天天刷疫情信息,越刷越紧张,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主任医师范长河建议,不要花太多时间关注有关新冠肺炎的信息,可以适当从事或关注其他有意义的事情。
2020-01-31今天最新通报显示,累计报告确诊病例达到9692例,疑似病例15238例。这些被隔离起来的患者应该注意什么样的心理防护呢
2020-01-31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蔓延,全国上下广泛关注。各地的医务人员都默默无私地奋战,但长时间的坚守岗位,巨大的工作强度,使得他们在身体、心理等各方面都承受巨大的压力与挑战。而广大的普通民众,因为网络上扑天盖地的信息,很多人也可能会产生迷茫、紧张、恐慌,甚至焦虑。为此,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精神心理科副教授杨雪岭、赵久波特别制作了一份催眠减压音频,希望帮助广大医务人员以及共同“抗疫”的普通群众减轻压力,改善情绪,提高心理的稳定性和韧性。
2020-01-30以前被俗称为老年痴呆症的阿尔茨海默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据不完全统计,中国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人数居世界首位,约有700万人。其中,5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接近3%,65岁以上是5%,70岁以上是10%,80岁以上是30%,85岁以上则高达40%。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年龄每增加5岁,患病危险度会增加1.85倍。
2019-09-30大学生跳楼、妈妈带着孩子跳江、韩国明星自杀,各种自杀类的新闻每年都不时频频爆出,在这些自杀背后都可能会指向抑郁障碍为主的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在9月10日第17个“世界预防自杀日”来临之际,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心理精神科专家提醒正视抑郁等心理问题,利用保护因素,个体化治疗,增强社会支持系统,减少促进因素,将有助于降低自杀率。
2019-09-10调查数据显示,约46.2%的老师因为工作产生焦虑,更有33.6%出现抑郁倾向,15.5%开始有强迫症症状,甚至有23.1%的老师已经影响到了生理,身体出现轻微不适。
2019-09-10为什么孩子不想上学?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心理科主任医师查彩慧表示,过完了假期,新学期开学,孩子的情绪、心理容易出现问题,应该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重视。
2019-09-03据祈福医院神志病科李跃华教授介绍,经历了一个漫长暑假,各位学子要是没有坚持规律作息,松懈了一暑假面对上学很可能就出现“假期综合症”。
2019-09-03太黏父母的孩子,在老师眼里是娇气,其实并非表面上的娇气那么简单,有深层次的原因。分离性焦虑是情绪障碍的一种,最常见于发生在学校分离较长的时间后,如寒暑假、小长假后。
2019-08-30孩子沉迷游戏,造成了多少人间悲剧?对于家长来说,网络成瘾就跟毒品一样可怕,孩子一旦沾上了它,非死即残。
2019-08-29四年一度的世界杯来了,不少人从非球迷转为伪球迷,有些讨厌看球的人也闭上了嘴,真球迷更为之疯狂。陈叔是一位足球迷,每到足球赛事都会守在电视机前看直播,今年的世界杯也不例外。
2018-07-08早上出门忘带手机?手机电量用光down机……人生还有比这更让人抓狂的事吗?对手机、移动终端、社交媒体、网络的痴迷,对反恐、偷菜、王者荣耀的狂热竞逐,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分分秒秒。
2018-06-212006年我国一项睡眠调查数据显示,50%的人群在一年中有过失眠的的症状,其中10%-15%表现为急性失眠,8%-10%为慢性失眠患者,需要医学介入治疗,而这个数据近年随着肥胖人群的增多、电子产品的普及、夜生活丰富等呈现逐年攀升趋势。
2018-03-21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主题是“规律作息健康睡眠”。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主任、睡眠医学中心主任潘集阳教授表示,熬夜,通宵,晚起……这些作息混乱,都是对生物钟的挑战。它们不仅会打破人体内精妙的时钟,同时也会造成大脑功能障碍,诱发各种疾病甚至肿瘤的发生。
2018-03-20元宵节已过,年节宣告正式结束了。随着儿女们回到工作岗位,孙辈们回到学校,老人们则重新回归到自己的生活。有些老人感叹生活清净了,终于可以做些自己的事情,而有些老人则沉浸在热闹后的孤寂中。
2018-03-15调查表明在中国,老年人抑郁发病率达到6%-29.4%,据统计,老年抑郁已成为仅次于老年痴呆症的第二大精神障碍,由于抑郁后果严重,该症已被世界卫生组织预测为世界范围内致残的第二大疾病。
2018-02-21你疑虑孩子接受性教育为时尚早,施暴者可不会嫌孩子太小;你以为的环境安全,一旦出现疏漏,就会给施暴者作案的机会。保障儿童远离性侵害,既是家长、学校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防护的意识和措施一定要在侵害发生前就生根发芽,远比侵害发生后的补救要来得重要和有效。
2017-12-2510月10日为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共享健康资源,共建和谐家庭”。 南方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张斌提醒家长小心孩子的成瘾行为。
2017-10-10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共享健康资源,共建和谐家庭”。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贾福军在广东省2017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座谈会上表示,“目前,社会上各种心理问题甚至极端事件越来越突出,大众心理健康问题更值得重视。”
2017-10-10“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虽是“近黄昏”,但“无限好”的“夕阳”却给人以美好的视觉享受和心灵震撼。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心理科主任王晓丽介绍说,“无限好”的“黄昏之恋”亦如此。他们不仅自身身心愉悦,且也让我们的心空阳光灿烂、温暖如春。
2017-07-31父母慢慢变老,内心也容易有孤独感,需要子女的关爱,尤其是经受疾病的时候。如果老人学会撒娇,让子女知道老人需要他们,那么晚年可能会更加幸福。其实,一些老人已经学会了“另类撒娇”。
2017-05-23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专家表示,睡眠是人类的本能,它是在自然而然的状态里发生的,不存在快速入睡的捷径。如果一上床就想今晚会几点睡,今晚能否快点睡觉诸如此类的问题,就极易形成睡眠焦虑,反而不利于入睡。
2017-03-21在医学上,有一种病叫做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HS),也叫作睡眠窒息症。要命之处,正是“窒息”一词,不少病人打着呼噜就暂停了呼吸,离开人世了。专家提醒,睡觉打鼾并不是睡得好的表现,还有可能是身体被窒息前发出的“信号”,建议打鼾严重者尽早到专业的睡眠中心查明。
2017-03-18少人不愿意承认自己或者亲人得了精神心理疾病,甚至认为去看心理医生意味着是不正常或者有精神病,要不就是见不得人的隐私或者道德品质方面有问题,是非常丢脸的事情。
2017-03-01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心理科主治医师陈卓介绍说,老年焦虑症广泛存在老年群体中,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内容。据统计,老年焦虑症的发病率是老年抑郁症的两倍,大约7%的老年人都患有老年焦虑症,是我国老年人中最具威胁性的疾病之一。
2017-02-21随着机体的逐渐老化,各种疾病会增多,使很多老年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尤其身体疾病导致行动不便时,消极感会更加严重,长此以往又会产生抑郁。
2017-02-21最近,张大爷想要带老伴去旅行,但老伴坚持要等儿女有假期了一起去。张大爷非常困扰,怎么才能让老伴知道,自己才是她的“老来伴”呢?对此,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副院长唐记华接受采访时向广大老年朋友支招。
2016-12-22当孩子回家告诉父母:我在学校被同学欺负了。作为父母,保护孩子的第一责任人,正确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又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孩子呢?对此,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心理科主治医师林颖在此给广大家长朋友们支招。
2016-12-21各路媒体疯狂炒作抑郁症,许多人对抑郁症产生了错误认识。不少人会发现有人在朋友圈宣泄、标榜自己得了抑郁症,变得诚惶诚恐而急切求医,甚至有的人因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而变得更加抑郁。但是,你真的有抑郁症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如何判断自己真的有抑郁症。
2016-11-1210月10日,借世界精神卫生日之际,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与睡眠医学中心潘集阳教授表示:“以前一提起抑郁症,很多人会把它与心理问题联系起来,病人的‘病耻感’很强,但是近几年,抑郁症引致的极端自杀行为,让抑郁家庭开始积极寻求医学上的帮助,也渐渐了解到,其实抑郁症是一种慢性疾病!不是心理问题。”
2016-10-10老百姓所说的梦游症,医学名词叫睡行症(sleepwalking),如果父母一方或双方有睡行症史,儿童睡行症发作的风险明显增加。专家提醒,不要试图唤醒梦游者,虽然睡行症患者通常在发作期不容易唤醒,但一旦唤醒可导致患者精神错乱。
2016-02-21而陈卓表示,其实中国大妈们热衷的广场舞与舞动心理治疗间有很多的共通之处。广场舞的标配有:欢快的音乐(大多数情况下),宽敞的场所(广场),很多舞者。而这样的配置与舞动心理治疗基本相同。
2015-11-11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主任潘集阳教授提醒,中国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尤其空巢老人、患病老人的心理健康堪忧,当发现家中老人无故情绪低落,乱发脾气,心烦意乱等情况,要及时关注,必要时寻求专业治疗。
2015-10-10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许多人以为精神疾病离自己很远。其实,强迫行为不少人都有,甚至部分已经发展为严重的强迫症。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主任潘集阳教授提醒,强迫行为、强迫思维十分常见,但并不是所有的强迫行为都是强迫症,一旦发现最好及时就诊鉴别。
2015-10-10俗话说“虎毒不食子”,近日,开平发生一起人伦悲剧:一名约21岁的妈妈阿玲(化名)杀死亲生双胞胎后跳河自杀身亡。有心理专业人士推测阿玲可能患有产后抑郁症,因未得到及时治疗,导致病情加重酿成悲剧。
2015-09-01产后抑郁症最爱惹哪些女性?好端端的女性为何会突然产后抑郁呢?39健康网为此专访了广州脑科医院成人精神科主任郑英君教授。
2015-08-20穿白大褂的医生指挥机器人来做颅脑手术,这不是科幻,而是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三博脑科医院引入的机器人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辅助系统(以下简称“rosa”)带来的新手术场景。
2015-01-09癌症患者的心理问题往往十分严重,从最初诊断的恐惧、否认到接受、抑郁,治疗期对手术结果、放化疗效果及副作用的担心、焦虑,并随着病情的进展和癌症相关疼痛的频繁发生,进一步出现反复的焦虑。此时,音乐治疗就能对肿瘤患者的心理状况起到较好的调节作用。
2014-10-11外科手术是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最有效的方法,不要因为对手术的害怕恐惧,而选择长期服药,而失去一个治愈的机会或者希望。
2014-04-222014年3月21日,将迎来第14个“世界睡眠日”,今年睡眠日主题为“健康睡眠,平安出行”。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睡眠科潘集阳主任提醒,睡眠问题不可小觑,关注睡眠健康才能保证安全出行,若有睡眠障碍应及时到精神睡眠科就诊。
2014-03-13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主任委员于欣教在日前召开的强迫障碍高峰论坛上表示,手机不离手的人越来越多,但其实并未到达强迫症的程度,大家完全不必紧张,要想达到精神障碍的标准,除了我们都能看到的一些现象学表现,比如行为的紊乱,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是严重程度,一定是造成了生活和功能的损害,也就是这种行为已经影响他的生活,影响他正常工作了。
2014-03-11很多老年人患上强迫症后会有囤积废品的表现,而老人得了老年痴呆症,出现了认知行为障碍则会出现捡垃圾的怪异行为,如果发现家里老人有翻垃圾桶的情况出现,或者喜欢把一些不值钱的东西越攒越多,就要尽快带老人去医院看看,根据需要来接受治疗。
2014-03-11癫痫和脑外伤到底有什么关系?又该如何治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功能神经科周洪语教授指出脑外伤后癫痫可防可治。
2014-02-27难治性癫痫为经正规药物治疗2年以上仍不能有效控制的癫痫患者,还有部分患者由于长期服药导致智力、性格、行为等方面的副作用,需要外科手术治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功能神经科周洪语教授就癫痫手术治疗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
2014-02-26如何不开颅治疗癫痫的方法?本文,上海仁济医院功能神经科主任徐纪文教授做了详细介绍。
2014-02-25如果癫痫手术后疗效不好,也不必悲观失望。可以再次评估,认真分析。特别是对于多灶性癫痫,第一次手术切除了部分致痫灶,有助于其它致痫灶的进一步判断处理和优化治疗方案。
2014-02-24“一旦确诊为药物难治性癫痫,就应考虑手术治疗。如果确定是药物难治性癫痫,继续调整药物治疗的疗效就非常有限,因此需要及早进行术前评估。”上海仁济医院功能神经科徐纪文教授介绍。
2014-02-18国内治疗处方药成瘾第一人、中国毒理学会药物依赖毒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常务理事何日辉日前针对国内止咳药水滥用成瘾的问题指出,这种现象在东北和广东潮汕地区尤其突出。
2013-12-242013年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主题是“发展事业、规范服务、维护权益”,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潘集阳教授表示,今年精神卫生日主题首先提到的是“发展事业”,认为发展事业的进程中,首要的是颁布国家的精神法规,并建议在法规中将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才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013-10-03上海近日举办了“2013脑健康”,希望能唤起公众对记忆障碍的关注。在医生看来,记忆障碍是老年痴呆的前期表现,但公众对此知晓率很低,或者由于各种原因不去正确诊治,一旦出现痴呆等疾病,往往悔之莫及。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王华丽副主任医师表示,老年人应该每年做一次记忆体检,掌握自己的记忆健康状况。
2013-09-25《精神卫生法》的实施被认为是“被精神病”的终结,是全民精神卫生防治的新篇章,然而,新法应用却遭遇现实操作难,民间也开始出现不同的质疑声音。到底《精神卫生法》的实施能否终结“被精神病”,切实保障精神障碍患者群的合法权益,成为精神卫生历史上的新篇章?近日,39健康网采访了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华侨医院)医务科蔡湛宇主任,与其共同探讨了《精神卫生法》在实施过程中遭遇的“操作难”问题。
2013-06-09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杨甫德说,在生活中人们难免因为各式各样的境遇,产生不良情绪,如果长期压抑不良情绪,心理、生理都会有不健康的表现。因而,建议大家多学习一些处理不良情绪的方法。
2013-05-08当前精神障碍诊疗的财政支援力度是远远不够的,例如患者在广州的综合医院精神科住院却无法得到医保报销。治疗费用成为大多数患者难以承受的负担。希望新法的实施可以让更多的精神障碍患者受惠,从而得到所需要的治疗。
2013-05-08《中华人民国和国精神卫生法》5月1日起正式实施,它标志我国精神卫生工作进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精神卫生法》强调诊治的核心原则是“自愿原则”,明确了患者各方面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呼吁社会各界参与到精神卫生工作中来,促使我国的精神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使公众的心理和精神健康得到维护和保障。
2013-04-25随着社会化进程不断加快,“都市病”日益成为大家关注的重要话题,失眠就是其中一个。社会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升学、求职、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等方面,让都市人无法逃离失眠的“魔爪”。到底失眠有多可怕?怎样才称为医学上的失眠?什么程度的失眠要就医?
2013-03-31目前,市场上助眠产品琳琅满目,助眠药、睡眠枕头、睡眠床垫等助眠产品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的目光。到底这些助眠产品对治疗失眠是否有效?失眠患者应该如何科学助眠?
2013-03-30很多专家提醒,春季是精神疾病发作或者复发较为频繁的季节,应注意防止复发。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专家指出,精神分裂症防复发应从三个方面入手。
2013-03-29你是否听说过“晚睡强迫症”?你是否已经是“晚睡强迫症”大军中的一员了?你是否在为无法摆脱的强迫“晚睡”而烦恼?
2013-03-29失眠会不会引起其他疾病的发生?过多使用电子产品会不会导致失眠?药物治疗治疗会不会产生药物依赖?为此,39健康网编辑采访了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睡眠医学中心负责人潘集阳教授。
2013-03-28许多孩子都出现过不愿意上学的情况,家长安慰辅导,教育一番就能解决。但是,也有少数孩子家长怎么劝也拒绝上学的,有的还出现头痛胃痛等躯体不适,是不是所有孩子逃避学校都是装病?
2013-01-04老年痴呆患者的生活状况一直是公众担忧的问题,北大六院王华丽主任指出老年痴呆康复离不开家庭的照护,照料痴呆老人是一项艰巨,有时甚至是苦恼的工作,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心和毅力。
2012-12-26不适宜的饮酒,如长时间的过频、过度饮酒,短时间大量饮酒等,伤害身体的同时更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精神健康问题。北京安定医院的徐东医生介绍我国成年人群出现精神疾病现患率为17.5%,而酒精使用障碍成人现患率高达6%,占所有成人所患精神疾病的1/3。也就是说,国内约1.7亿成人患有某种精神疾病,近6000万成人患与酒精有关的精神疾病。
2012-12-17由北京大学和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员竞技焦虑联合研究组开展调查显示:运动员在赛前普遍感觉紧张与焦虑。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周晓林教授表示,咀嚼口香糖可提高大脑的供血和供氧水平,缓解运动员紧张情绪。
2012-08-03对于严重的抽动障碍儿童,早期应用合理的药物治疗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综合治疗成功的基础。目前尚缺乏有循证医学证据的国家批准的治疗抽动症的中药方案,所以西药治疗仍然是目前治疗抽动症的主要方式。
2012-07-25女性的抑郁情绪与雌激素变化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知道青春期、围产期、围绝经期前后是抑郁症三个比较重要的高发时期,因为这些时期女性的雌激素会有剧烈变化。
2012-05-02何日辉主任让阿欣和父亲进行当面的交谈,阿欣当时表现得十分抗拒。但经过何主任的心理干预治疗后,她逐渐明白这并非全部是父亲的过错,懂得应该要宽恕。就在采访的前一天晚上,他们父女俩就面对面交谈了将
2011-12-20当自己情绪出现忽而亢奋、忽而低落时,许多人会用“一个月中总有那么几天”会情绪不正常来安慰自己,于是一种疾病便被你忽略,那就是——双相抑郁症!
2011-10-10打鼾俗称打呼噜,25%的人群在睡觉时会有打呼噜的习惯。打鼾,在民间的说法为“睡得香”,或是“有福之人”,事实上打鼾是不是真的睡得好呢?
2011-03-21根据中国睡眠研究会近期一项网络调查结果显示,在1.2万有睡眠问题的受访者当中,40-60岁的中老年人群占18.8%,其中77.28%的患者为慢性失眠。
压力是指我们的身体在适应不断改变的环境时,对环境变迁所感受到的体验,包括生理与情绪的反应,它具有正面或负面的效应。
2010-10-30压力是指我们的身体在适应不断改变的环境时,对环境变迁所感受到的体验,包括生理与情绪的反应,它具有正面或负面的效应。
2010-10-29压力是指我们的身体在适应不断改变的环境时,对环境变迁所感受到的体验,包括生理与情绪的反应,它具有正面或负面的效应。
2010-10-29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以上,并以焦虑、抑郁等行为的增多为主。目前抑郁症在我国的发病率已经高达3%—5%,80%以上的自杀者与抑郁症有关。
2010-10-11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心理科何日辉主任,在“沟通理解关爱,心理和谐健康”背景下,解读“贫二代”群体的心理危机与调适之道
2010-10-10关于“自杀干预”,不少网友只具备感性的认识,认为属于“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行为。但并不了解自杀干预的模式是什么?专业知识在自杀干预中的作用是什么?民间团体或爱心人士在从事自杀干预工作,专业知识的应用与个体负性情绪的排遣应该怎么掌握……为此,39健康网专门连线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该中心副主任李献云医生将从专业角度为网友解答关于“自杀干预”的相关问题。
2010-09-10甘肃舟曲爆发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华夏大地又一次沉浸在无比悲痛中。家园被毁可以再次重建,灾民的肉体创伤可以康复,而那看不见的心理创伤什么时候能够痊愈?部分灾民不同程度地存在情绪紧张、害怕、烦躁、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及时处理灾民心理危机是当务之急。如何解决舟曲灾民的心理问题,让他们尽快走出泥石流灾害带来的心理阴影?三九健康网编辑专程请教了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心理科潘集阳教授和黄俏庭医师。
“得了强迫症,患者内心的那种痛苦是常人无法体会的”在我们对王相兰医生的采访中,王医生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但强迫症患者要面临的更大的难题还有治疗。王医生强调强迫症在临床治疗中是相对困难的,甚至难于抑郁症和焦虑症等。那么强迫症治疗究竟应该如何开展,除了医生,谁又能帮他们走出困境呢?
2010-08-15当“洁癖”,“手机强迫症”,“晚睡强迫症”这些症状如同感冒一般飞入寻常百姓生活中时,想必大家对强迫症都不会再陌生,而强迫症状也已经以各种方式泛化到了生活中各个方面。很多人总会问起,我这样到底属不属于强迫症?那么到底是不是出现强迫症状就算强迫症,强迫症是如何诊断的,它又是否会被遗传呢?
201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