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甲亢诱发恐惧症?追求完美的孩子要留意

  小明(化名)在广州市最好的高中就读高一,入学时表现尚比较正常,2周后不愿意就读高中,要求重新再读初三。小明的家长认为孩子的思想认识不好,进行一番教育后,强逼孩子去学校。在上学校门前的一个台阶时,小明痛苦万分,双脚走不动,只能爬行,并诱发出短暂的精神病性症状。

  许多孩子都出现过不愿意上学的情况,家长安慰辅导,教育一番就能解决。但是,为什么小明的反应如此“激烈”?是真病还是装病?

余金龙 400x300

  指导专家:余金龙,医学硕士,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医师,精神医学教研室主任。擅长抑郁症强迫症失眠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儿童青少年期各类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的药物治疗、催眠治疗和心理治疗。

  孩子逃课装病?或许是“真病”

  上述案例中的小明,就是余金龙的患者之一。“很多家长等到孩子已经不愿上学了,计可施时,才送来进行心理咨询,这时候病情已经比较严重了”,余金龙指出,目前社会上对学校恐惧症的认识不多,许多家长以为只是孩子的思想教育问题。

  小明到医院咨询时,余金龙发现小明甲状腺有轻微增大,查甲状腺功能后发现,小明患了甲亢。余金龙指出,生理疾病也能诱发或加重学校恐惧症,“很多情绪问题与内分泌有关,学校恐惧症是一种社交恐惧症,也是一种焦虑障碍,甲亢本身就可以导致焦虑。”

  虽然甲亢是诱因之一,但是小明本身的心理异常也不容忽视。“具有自恋型人格特征的患者,如果有人能力比他强,学习成绩比他好,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有时会达到不能容忍的程度”,余金龙分析说,小明要求再读初三,就是希望认真学好各种本领后,到时再来与重点高中的同学“分高低”。

  我国儿童发病率高

  追求完美、聪明成绩好的孩子更要小心

  据了解,美国曾做过统计,学校恐惧症的年发病率是1.7%。“我国的数据应该更高,我们的独生子女多,父母期望高,竞争压力大,而且孩子独立性也比较差”,余金龙表示,从他科室的情况来看,恐惧症的患者中,患学校恐惧症的人数占了一半。

  那么,孩子不愿意上学,逃避学校,是不是就患有学校恐惧症呢?其实不尽然,余金龙医生给出了几个学校恐惧症“关键词”,家长可以多加留意。

  1、处于过渡的“关卡点”

  入读初一、中考前、入读高一、高考前,入读大一,这些“关卡点”应激因素多,孩子的精神压力大,比较容易患病。

  2、懂事、聪明,成绩比较好

  患学校恐惧症的孩子,往往是平时比较听话、懂事,聪明、成绩比较好的孩子。成绩越好,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或孩子对自己的期望就越大。这样的孩子无法接受失败和批评。

  3、过分追求完美

  尤其要注意过分追求完美的孩子。但是,余金龙提醒道:“追求完美的孩子,往往有追求完美的父母。”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很大,父母要求孩子完美,孩子的心理负担重,精神压力大,就产生了怕犯错、怕失败的诱因。

  4、强烈的焦虑情绪

  患病的前期,孩子会以各种理由逃避学校,多数是生理的原因(但这些生理疾病,并不是假装,孩子的潜意识控制了生理)。疾病发展严重时,涉及到任何与学校有关的事物,都可能诱发孩子明显的、强烈的焦虑反应。比如冒冷汗,头痛、腹痛、恶心、呕吐、发热、尿频、遗尿等等。

  余金龙指出,孩子患有学校恐惧症,最大的原因是内心没有“力量”,有的孩子看似很强大,其实内心很脆弱,无法抗衡学校、家庭带来的压力,所以潜意识开始逃避。孩子的成长,需要经历痛苦、挫折。患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治病。正规的、系统的治疗,能帮助孩子正确地面对压力,面对挫折,这样才不会影响日后的发展。(通讯员:韩文青)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2013-01-04 08:51:58浏览6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郑雅格主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焦虑症躯体化障碍有哪些症状
焦虑症躯体化障碍是指焦虑情绪以躯体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其症状主要体现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方面。1、神经系统症状:常表现为头晕、头痛,疼痛程度和性质不一,可为胀痛、刺痛或隐痛等,可能会在紧张或焦虑情绪加重时发作或加剧。还会有失眠症状,如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早醒等,导致睡眠质量严重下降。部分患者会出现肢体麻木、感觉异常,像蚁走感、烧灼感等,仿佛有东西在皮肤上爬行或皮肤有发热感,但实际并无外部刺激。2、心血管系统症状:可能出现心慌、心悸,自觉心跳加快、不规律或有强烈的心慌感,在安静状态下也可能明显感觉到心跳异常,有时会伴有胸闷、胸痛,胸部有压迫感或紧缩感,疼痛可呈放射性,向左肩、左臂等部位扩散。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血压波动,紧张焦虑时血压可能升高,伴有头晕、头胀等不适。3、消化系统症状:常见食欲减退,对食物缺乏兴趣和欲望,进食量明显减少,即使面对平时喜欢的食物也没有胃口。还会有恶心、呕吐感,尤其是在情绪紧张时,这种感觉会更加明显,可能会频繁出现干呕或呕吐。此外,可能出现腹胀、腹泻或便秘等肠道功能紊乱症状,肠道蠕动加快或减慢,导致大便性状和频率改变。焦虑症躯体化障碍的症状多样且复杂,可能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不良影响。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心理评估。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适当进行运动锻炼,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和改善躯体症状。同时,尝试学习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也能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青少年焦虑症多久能恢复正常
青少年焦虑症的恢复时间因人而异。通常情况下,轻度焦虑症若在医生指导下及时治疗,通常3-6个月可以有所缓解;中度焦虑症需要6-12个月;而中毒焦虑症患者可能需要一年甚至更久才能完全康复。具体恢复时间还受个体差异及家庭支持的影响。从病情严重程度来看,轻度焦虑症患者若能及时接受专业心理咨询并积极自我调整,一般在3-6个月可逐渐缓解症状,恢复正常心理状态。中度焦虑症患者常伴有较频繁的惊恐发作、明显的社交回避等症状,在医生指导下采用药物治疗(如草酸艾司西酞普兰)与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相结合的方式,通常需要6-12个月的时间来控制症状,达到临床治愈标准。重度焦虑症患者的恢复时间可能最长,可能需要1年以上的时间,甚至数年才能完全康复。青少年焦虑症的恢复时间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个体差异是重要因素之一,包括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应对能力等。如果患者本身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心理韧性,恢复时间可能会相对较短。此外,家庭支持也至关重要,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积极的亲子关系有助于青少年缓解焦虑情绪,促进康复。针对青少年焦虑症的恢复,建议患者及时就医,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同时,家长和学校应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提供适当的支持和资源,帮助青少年应对青春期的挑战,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郑雅格主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焦虑症恢复期的症状有哪些
焦虑症恢复期通常意味着症状逐渐缓解和改善,患者在心理、生理及行为等多方面会呈现出一些积极变化,包括焦虑情绪减轻、认知功能改善、心理韧性增强、躯体症状缓解等。1、焦虑情绪减轻:这是最明显的症状,患者不再像患病时那样经常处于过度担心、紧张、恐惧的状态,情绪相对稳定,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和失控感明显降低,能够以更平和的心态看待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2、认知功能改善:在恢复期,患者的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问题会有所好转,能够更清晰地思考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恢复,不再像患病时容易陷入思维的死胡同,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认知更客观、准确。3、心理韧性增强:患者开始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心理承受能力有所提高,不再轻易被负面情绪击垮,面对困难时更有信心和勇气去克服,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4、躯体症状缓解:焦虑症引发的诸如心慌、胸闷、气短、头痛、头晕、胃肠不适等身体症状会逐渐减轻甚至消失。身体的紧张感降低,肌肉不再像以前那样持续紧绷,睡眠质量也会明显改善,入睡更容易,睡眠更安稳,醒来后感觉更精神。对于处于焦虑症恢复期的患者,建议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继续坚持心理调节,如深呼吸、冥想、瑜伽等放松训练。同时,要定期与医生或心理咨询师沟通,根据恢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巩固治疗效果,防止焦虑症状复发。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解郁丸治疗焦虑症需吃多长时间
解郁丸治疗焦虑症通常需要1-3个月左右。日常生活中,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如熬夜、过度饮酒等,通过多方面的综合调整,提高治疗效果,尽可能缩短治疗周期,促进病情康复。 解郁丸作为一种中药制剂,其作用相对温和,需要一定时间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进而改善焦虑症状。在开始服用解郁丸后的1-2周内,部分患者可能会感觉到焦虑情绪有所缓解,如紧张感减轻、睡眠质量稍有改善等。然而,要达到较为稳定和理想的治疗效果,通常需要持续用药1-3个月左右。这是因为焦虑症是一种慢性精神障碍,不仅涉及情绪的紊乱,还与神经递质失衡、大脑功能改变等多方面因素相关。1-3个月的时间能够让药物持续作用,逐步调整身体的内环境,稳定神经功能,使焦虑症状得到更显著和持久的改善。影响解郁丸治疗焦虑症时长的因素众多。个体对药物的敏感性有所不同,部分患者对解郁丸的成分吸收和反应良好,能较快地感受到药物的疗效,治疗周期相应缩短;反之,一些患者对药物吸收较差或反应不明显,可能需要更久的时间来调整用药方案或观察治疗效果,从而延长了整个治疗周期。此外,患者是否同时配合心理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也会影响治疗时长。建议患者在使用解郁丸治疗焦虑症时,务必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同时,患者要积极配合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等,学习应对焦虑的技巧和方法。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