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人们对于精神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其中肿瘤患者的自杀率极高,在“绝症”面前,许多人的内心也是绝望的。但看似温和的糖尿病,也是抑郁症的“重灾区”。
2018-11-01据统计,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高达1.14亿,患者每天必须要服药或打针治疗一些不法商人瞄准这个宠大的消费市场。
2018-08-14糖尿病是我国的一种常见病,而糖尿病前期为2型糖尿病的“提前诊断”,像一种警告信号,如能识别并采取相关措施就不会成为糖尿病患者。
2018-06-01有报道显示,70%的糖尿病人是A型性格。
2018-03-06在治疗糖尿病的同时,对患儿及家庭进行社会心理干预,可以帮助他们,从而促进疾病的康复,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2018-01-12在生活中,抑郁症容易被人忽视。一般人以为患者只是“情绪不好”,直到其出现自残自杀现象时,才恍然大悟。糖尿病合并抑郁症几率不低,国内报道有30%~40%的糖友会并发抑郁症,远高于一般人群。糖友出现以下症状,就提示可能是抑郁。
2018-01-10公布自己的病情有以下好处:通过通知老板,你可以享受到一定的法律权利,如请假看病和休假;并受到相关劳动法的保护,如根据工作年限的长短享受医疗期。另外,万一你发生低血糖或其他意外,他们知道该怎么救你。
2015-10-10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压力也与2型糖尿病之间存在关联,不管生活方式有多健康。与承压水平最低的人相比,在较大压力下工作的人患上2型糖尿病的风险会高出45%。
2015-03-20据了解,糖尿病患者患上抑郁症的几率是正常人的3倍。许多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处于抑郁的状态,导致血糖难以控制,糖尿病和抑郁两者相互影响,特别是精神障碍容易发作的春天,个别糖友甚至萌生自杀念头。那么,糖尿病患者一旦患上抑郁症,会有哪些表现呢?
2015-03-17糖友应该医治的7大“心病”,很多糖友不愿意承认自己得了糖尿病,但这种自我欺骗只会使自己更加痛苦,还会导致治疗的延误。
2015-02-28随着电子产品发展也越多越快。有的人忙着挣钱特,有的人喜欢与高科技大打交道,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则是越来越少。所以人们脾气也越来越差,心中的敌意就会越来越深。长时间心中积郁怨气不但伤身,还会招来更多的疾病,其中也会诱发心脏病以及糖尿病。
2014-12-24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及复发中,情绪因素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世界学者所公认的。紧张、激动、压抑、恐惧等不良情绪,会引起某些应激激素的分泌大量增加。这些激素都是升高血糖的激素,也是与胰岛素对抗的激素,因而引起病情反复,影响了糖尿病患者的康复。
2014-12-05不良情绪糖对于尿病的治疗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专家建议,病人应该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去面对疾病。在此,糖尿病专家介绍一些调整情绪和心态的方法。
2014-08-18糖尿病前期患者就如同处在分岔口上,如果在这个时期进行有效干预,则可推迟和阻止糖尿病的发生。大量的研究表明,糖尿病前期已经存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为代表的多种风险,因此早期干预意义重大。
2014-07-28英国东英吉利大学医学教授斯蒂夫·巴扎尔博士表示,血糖水平过低会导致脾气突发。低血糖会影响到包括大脑在内的所有人体组织,致使血清素等体内化学物质失衡,几分钟内会导致攻击、发怒、惶惑、不安和恐慌等发生。专家建议,尽快进食甜食,20分钟后感觉会好点。
2014-07-26日本一项新的调查结果显示,约30%的高龄糖尿病患者存在抑郁症状,而且抑郁越严重,糖尿病并发症越多。所以,及早发现糖尿病患者的抑郁情绪非常重要。
2014-07-23凡易引起糖尿病人血糖急骤升高的各种食品,应列入禁忌范围。一般情况下应禁食纯糖及各种水果糖、糕类等多糖的食物。主食也要严格限量,且宜少吃精米白面,多吃粗粮及各种蔬菜等多纤维食物。
2014-05-15糖尿病是一种身心疾病,心理和社会因素在该病的发生及血糖水平的控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糖尿病患者不仅要控制好血糖及其并发症,还要调整心理平衡,克服消极情绪。
2014-05-03妊娠与糖尿病由于糖尿病病人不同于正常人,有代谢紊乱以及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而且糖尿病与妊娠之间相互影响,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引起严重后果。
2014-04-19许多人都知道,肥胖、高糖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因素容易引发糖尿病,却很少注意,心理因素也是引起血糖波动的罪魁祸首。处于压力状态下的人群要警惕“压力型高血糖”的发生,每天抽点时间远离工作生活的“压力源”,加强锻炼。
2014-04-13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糖友不仅在身体上遭受伤害,在心理上和精神上更承受着病情长期的折磨。而大量的研究表明,糖尿病不仅与遗传因素有关,还与心理因素有关。糖尿病患者除了控制饮食和使用药物外,还必须调整心理平衡,重视心理疗法。
2014-03-17大约五分之一的老年2型糖友合并有抑郁。患者家属应及时发现他们的问题,控制血糖的同时要关注他们的精神状态,延缓向认知障碍症发展。
2013-12-07糖尿病会给患者造成生活上的不便以及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加之糖尿病发展的最终趋势多会引起其他重要脏器组织(如肾、心、血管等)的并发症,不少患者由此常会背负沉重的精神压力。
2013-10-28抑郁症在糖尿病人群中非常常见,抑郁症严重影响了病情的控制,也给糖尿病患者的家庭带来严重负担,,来自东南大学中大医院的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研究,该研究发现应给予肥胖和糖尿病足病患者的抑郁症状更多关注,特别是糖尿病病程长的女性患者。
2013-10-14糖尿病的治疗药物发展很快,科学家们开发了很多口服抗糖尿病药物(也称口服降糖药)。但是,胰岛素作为糖尿病特效治疗药物的地位仍不可动摇。正确使用胰岛素、尽可能减少其副作用对于糖尿病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3-08-04不好的情绪会对人体产生应激性影响,导致应激性激素分泌量迅速增多,而应激性激素都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从而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2013-07-25科学研究发现,不良情绪和精神因素是糖尿病的不良因素,换句话说,控制血糖很重要,而控制情绪也是必须的。从这个角度说,“修身养性”确实不失为一种良好的自我保健方法,而糖友们由于特殊的内分泌适应,更需尽量避免情绪波动幅度过大,精神状态跟治疗糖尿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013-04-23糖尿病属于终生性心身疾病,心理因素对其发生、发展、疗效、预后均起重要作用。患者焦虑、沮丧、抑郁、暴躁的心理状态,可加重糖尿病,引发各种并发症。而且糖尿病又可加重患者心理障碍,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2013-04-18当人处于紧张、焦虑、恐惧或受惊吓等情绪时,会抑制胰岛素分泌,长期受不良情绪影响,会使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倾向最终被固定,进而导致糖尿病。虽然不是所有人都会因不良情绪诱发糖尿病,但不良情绪因素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对中老年人更为明显。
2013-04-10立正确的进食观,采取合理的生活方式。糖尿病虽存在一定的遗传因素,但关键是生活因素和环境因素。热量过度摄入、营养过剩、肥胖、缺少运动是发病的重要原因。
2013-02-28老年糖尿病患者要经常监测血糖,特别是同一天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可以了解病情,为调整药物剂量提供依据。
2013-01-08一味的默默忍受只会加重自己精神紧张的程度。如何过能够向家人、朋友、辅导员或专家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或者忧虑,不但可以缓和紧张,还可能引发新的解决困难的方法。
2012-12-10糖尿病遗传几率并不大,如果父母都有糖尿病,其下一代并不是肯定会得糖尿病,患病的几率仅有不到6%,如果父母中只有一人得糖尿病,后代患糖尿病的几率会更小。有调查显示,糖尿病可能会隔代遗传或者隐性遗传。
2012-12-06偶尔熬夜,然后再睡个懒觉,这对大多数健康人来说没什么大问题,但对糖友来说,却有一定的危险,因为这样很可能使其病情加重,血糖波动加大。
2012-12-05糖尿病患需要注射胰岛素的时机有一定的准则,患者应遵循糖尿病医师建议,如需以注射胰岛素治疗,勿拖延黄金治疗时机。
2012-11-13突然胃口大开,但体重却随着进食的增多而减轻了,排尿量也随着喝水次数的增加而明显增多。这可能患上糖尿病。此外,皮质醇增多症、肥胖性生殖无能症等,也可以让你出现胃口大开、食量猛增的现象。
2012-11-051型糖尿病又叫青少年发病型糖尿病,它常常在35岁以前发病。这种病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没有任何关系,它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必须终身使用胰岛素治疗。但令人遗憾的是,社会上很多人不了解这种病,很多患者因此也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病情。
2012-09-10糖尿病的四级防护你了解吗?一级预防:也称初级预防,最为重要。目的是减少糖尿病的发病率。二级预防:目的是早期发现糖尿病并有效地治疗。三级预防:目的是减少或延迟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四级预防:目的是延缓或阻止糖尿病并发症的恶化,减少糖尿病患者的致残和死亡。
2012-07-31糖耐量受损(IGT),指的是口服定量葡萄糖后,血糖水平超过正常范围,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IGT除了本身是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外,往往还同时合并其他危险因素,如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高胰岛素血症、微量白蛋白尿等,这就是所谓的代谢综合征。
2012-07-30美国医学期刊《流行病学与公共卫生》刊登的英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每天喝一斤牛奶可明显减少糖尿病风险。
2012-07-24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发生抑郁症会明显增加老年痴呆症危险。
2012-05-06专家表示,对于患上慢性疾病的患者而言,最好是药物配合心理疗法进行治疗。因为糖尿病患者有其特有的心理特点,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2-04-08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患上抑郁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的3—5倍。糖尿病人如何防治抑郁症的发生?
2012-04-03长期需要血糖监测、吃药和注射胰岛素,大大影响了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加上经济负担,导致许多病人最终患上抑郁症。
2012-03-12治疗糖尿病是一场持久战,除了药物、饮食、运动三个主要方面之外,心理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文章提及到的八种误区,请糖尿病患者务必纠正。
2012-02-07糖尿病患者在春节同样需要注意加强血糖控制,防止因为饮食过量、睡眠不足、压力过大引起的血糖异常。
2012-01-21科学家对近两万名罹患糖尿病患者进行了研究,近1/5出现临床抑郁症状。研究人员对参试者老年痴呆症发病率情况进行了3—5年的跟踪调查发现,超过2%的抑郁糖尿病患者得了老年痴呆。
2011-12-20除了饮食、运动和药物控制血糖之外,良好的心态也十分重要。找一段时间,找一个空间,远离世事的纷杂,安静的生活环境更有益于血糖的平稳。
2011-11-27在血糖相对较低的时候,很多患者会出现焦虑的情况,也有一些患者会表现情绪低落,甚至导致抑郁的发生。
2011-11-25儿童糖尿病患者依从性差,而且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心理会有抵触、孤独、反感的情绪。家人、医务人员等应该给予跟多的关怀。
2011-11-22糖尿病患者对掌握胰岛素治疗失去信心,害怕低血糖,担心胰岛素会增加体重等抵触情绪,是导致胰岛素依从性差的重要原因。
2011-11-22除了饮食、药物和运动之外,有研究发现,心理因素也会直接导致血糖的波动。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善于控制情绪,容易动怒会影响血糖的控制。
2011-11-19相比普通人,糖尿病患者患抑郁的机会要高很多。作为他们的家属、朋友,应该为患者提供更多的帮助
2011-10-29对于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治疗很重要,但是选择一个好的心理医生则是更重要的。
2011-10-18糖尿病患者有其特有的心理特点,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1-10-15糖尿病人除了控制饮食和使用药物外,还必须调整心理平衡。
2011-10-09糖尿病人也会表现出特定的心理特征,针对这些心理特点进行疏导可促进疾病的康复。
2011-09-18与男性相比,在长期高度的压力下,女性更容易出现内分泌代谢问题。
2011-09-08糖尿病抑郁症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多种多样,糖尿病患者应该根据自己心理变化的原因进行相应的调整。
2011-09-01既然患有糖尿病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就要正视疾病、勇敢面对、不畏困难,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011-09-01很多人自打患了糖尿病,幸福生活就大打折扣:钱花多了,药吃的多了,最后还是落得乏力、手脚发麻、视力模糊、肾衰,偏瘫,截肢……
2011-08-02当得知自己得了糖尿病,许多患者怀着对糖尿病的恐惧和无知,十分茫然,无所适从。有的“跟着别人走”,别人吃什么药他也去吃什么药,全然不管自己的实际情况。
对糖尿病病友心理障碍的调查显示,其发病率高达30%~50%。多数病友伴发抑郁和焦虑症状,其中不少病友患有抑郁症,严重影响了对糖尿病的治疗和康复,因此,选择适当的心理医生参与病友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选择您的心理医生,才能给您提供最好的指导与帮助呢?
2011-06-18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那么,你知道糖尿病如何护理好吗?今天就给大家讲讲糖尿病应该如何护理。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内分泌疾病,是现代医学攻关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疗效和预后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糖尿病成为公认的“心身疾病”。糖尿病患者有特定的心理特点,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相应的心理治疗和疏导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1-05-21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想到疾病将伴随终生心里很难过,表现为精神抑郁,心情不畅。此种心态,自然会削弱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抵抗力下降,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心理治疗和护理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一般患者住院时间都比较长,与医护人员朝夕相处,做好心理护理就更为重要了。
2011-05-20糖尿病是现代社会的常见病,是目前还不能彻底根治的慢性终身性疾病。糖尿病病情复杂多变,绝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接受严格的饮食控制和终身药物治疗,而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又可导致并发症的发生,这些常会给糖尿病患者造成较大的精神压力,出现一些心理障碍也就在所难免。
2011-05-18心理因素是很多疾病的始作俑者。近年研究表示,糖尿病与人的心理、情绪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糖尿病属内分泌系统疾病,但是一些临床观察发现,糖尿病发作与灾难性事件有关,特别是酸中毒或昏迷常被认为是由情绪激发所致。所以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治疗也很重要。
2011-05-16世界卫生组织近日说,全球每年有320万人死于糖尿病,这个数字比死于爱之病的300万人还要多。同时,死亡人数是原先所预计的3倍,并且会持续增加。换言之,世人将继续面对糖尿病的严重威胁。
首先要明确,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还没有找到能彻底根治糖尿病的办法。但是,糖尿病又是能被控制好的疾病,只要面对现实正视它,科学地对待它,血糖就会得到较好的控制,避免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2011-05-08既然已经患病,就要面对现实,在思想上予以认同,抱以“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采取积极的措施和对策,以患者的姿态来看待自己,不能像健康时一样无所顾忌,而要在战略上藐视它,战术上重视它。在患病后,应及时找正规医院医生给予可靠的治疗,并以主动积极的态度与医生配合,按照要求科学治疗
2011-05-06听病友们说,初患糖尿病时怕得“不得了”,同时也听说,有的病友几十年血糖控制很好,真是“了不得”。从“不得了”到“了不得”,经历了一个漫长、艰难、抗争的过程,总结他们的经验,发现糖尿病病人必须坚持“五不得”。
2011-05-03国内一项针对糖尿病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调查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精神抑郁的状况比较普遍。研究者通过对68例、年龄在39~72岁、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抑郁自评表"测定抑郁指数,结果发现:有45例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状况,占总病例的66.2%,其中属中重度抑郁者15人,占1/3。
糖尿病心理治疗是特指医生在给糖尿病病人就诊和治疗的过程中,运用心理学常识,帮助病人解除病痛、减轻疾病的一种糖尿病治疗方法。亦属于非药物疗法的范畴。
糖尿病人一般都会担心自己会得糖尿病,并且要长期服用药物,心理上容易出现问题,情绪因素对糖尿病的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研究人员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将患者分为三种类型。
许多糖尿病患者在得知自己被确诊为糖尿病后,思想压力非常大,往往会表现出惊慌、愤怒、无助、逃避、恐惧等心理和行为,造成精神过分紧张,这对病情控制是没有好处的。要帮助他们渡过心理危机期,保持心理平衡,重新适应生活,应及时做好心理干预。
心理因素是很多疾病的始作俑者。近年研究表示,糖尿病与人的心理、情绪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糖尿病属内分泌系统疾病,但是一些临床观察发现,糖尿病发作与灾难性事件有关,特别是酸中毒或昏迷常被认为是由情绪激发所致。所以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治疗也很重要。
虽然糖尿病人是病人,需要别人照顾,但是绝不能成为别人迁就自己的理由,而作为糖尿病人应该拥有更为广阔的胸襟,能够更包容别人宽容别人,精神上不做病人,面对干戈能化玉帛,吃亏时不计较,成功时坦然,一切尽在掌握,一切又都无欲无争,不是超凡脱俗,不是看破红尘,只是一种心态平和的境界。
心理因素是很多疾病的始作俑者。近年研究表示,糖尿病与人的心理、情绪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糖尿病属内分泌系统疾病,但是一些临床观察发现,糖尿病发作与灾难性事件有关,特别是酸中毒或昏迷常被认为是由情绪激发所致。所以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治疗也很重要。
为了减少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2011-03-12糖尿病患者往往都有很大的精神负担,觉得自己是没用的人,对自己的病情更是羞于启齿。其实,随着糖尿病治疗手段的发展,稳定地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也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甚至比普通人更加长寿!
2011-03-04幸福生活的钥匙永远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患上了糖尿病,千万不要自暴自弃。既然患有糖尿病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就要正视疾病、勇敢面对、不畏困难,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如果像以下四种情况一样不正确对待糖尿病,糖尿病就会肆无忌惮、让人痛苦;如果认真对待、积极治疗,糖尿病就会老老实实、不敢乱来。
众所周知,糖尿病是一种新陈代谢方面的疾病,会引起失明、心血管病变和其他免疫系统疾病。研究发现,欢笑会减轻炎症、提高“好胆固醇”即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它与“坏胆固醇”不同,能够显著降低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调查显示,约1/3糖尿病患者受情绪困扰,病人的情绪波动较大。在身心方面常出现一下征状:例如头痛、失眠、觉得自己无用、觉得将来没有希望等。
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发现患者的不良情绪常影响其康复,特别是40岁~50岁的女性患者和60岁~70岁的逻辑性患者,情绪变化幅度大。这可能由于更年期精神紧张或情绪波动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促使血糖水平升高,病情出现反复。
2011-01-10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经历抑郁的机会是普通人的两倍,差不多每三个糖尿病患者中就有一个患有抑郁,尤其是女性患者。抑郁反过来又会影响血糖的控制,而且它还是2型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据国外调查,11%的糖疗病患者出现重症抑郁症,31%的糖尿病患者抑郁症症状加重。在20项包括非糖尿病人群的研究调查中发现,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症发病率要高出两倍。由于抑郁可导致高血糖,并增加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性。临床医生应对抑郁症进行筛查。但是,目前三分之二的糖尿病抑郁症患者并未得到治疗。其实,无论先发生糖尿病还是抑郁症,只
2011-01-06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想到疾病将伴随终生心里很难过 ,表现为精神抑郁,心情不畅。此种心态,自然会削弱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抵抗力下降,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心理治疗和护理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一般患者住院时间都比较长,与医护人员朝夕相处,做好心理护理就更为重要了。
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想到疾病将伴随终生心里很难过 ,表现为精神抑郁,心情不畅。此种心态,自然会削弱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抵抗力下降,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心理治疗和护理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一般患者住院时间都比较长,与医护人员朝夕相处,做好心理护理就更为重要了。
无论你是一位患病多年的老糖友,还是刚刚确诊的新糖友,在被糖尿病缠身的日子里多多少少都经历过内心的挣扎:或否认疾病不接受现实,或焦躁不安自暴自弃,有时就这样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而你是否知道,过重的心理压力会让糖尿病更加肆无忌惮?
2010-12-03糖尿病人容易有心理障碍,而心理状态会反过来影响血糖水平。糖尿病是种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控制饮食,这容易让患者产生心理压力。而大量临床观察发现,糖尿病人会因精神紧张、焦急激动、发怒恐惧或忧虑绝望,使病情加重甚至发生酮症酸中毒。
近年研究表明,Ⅱ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状态的患病率是普通人的3至5倍,抑郁复发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8倍,64%的糖尿病患者在过去的一年中有过一次抑郁发作。糖尿病患者发生抑郁不利于血糖控制,甚至会引发悲剧。
现在,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障碍问题正逐渐受到关注。如果病友被忧郁、精神紧张、悲观、痛苦等情绪困扰着,会加重病情,形成恶性循环。
心理因素在糖尿病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应予以高度重视。归纳起来,糖尿病患者往往容易陷入以下心理误区:
那时候,他曾吃过冰淇淋,结果妈妈通过他的血糖发现了问题,狠狠地批评了他。阳阳就是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好吃的东西,别的小朋友能吃,自己却不能吃了呢?阳阳上了二年级,妈妈教他测血糖、测尿糖。阳阳总是把尿糖试纸装在口袋里,小便完了就要测一下,同时还特意去测测其他同学的小便。
2010-10-08糖尿病治疗的整体过程中,心理治疗被很多糖友忽视。武警北京三院糖尿病治疗专家根据这一现象,解析一下糖尿病患者的心病问题。糖尿病病友的“心病”有很多种,其中抑郁症是主要的一种,对糖尿病病友的危害也较大。
2010-09-26糖尿病病友的“心病”有很多种,其中抑郁症是主要的一种,对糖尿病病友的危害也较大。抑郁症是一种以心境低落为主要表现,如病人常感到内心痛苦,情绪低落、沮丧、忧伤、苦闷、兴趣减退、乏力、悲观失望和精神不振等。
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几种心理状态:愤怒、悲观和失望的心态、内疚混乱的不良情绪、厌世抗拒治疗的心理。
生活中,有些人就象《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性格内向,多愁善感,胸闷气短,遇事不愿意向别人诉说,经不起刺激。常常饱受失眠、厌食、体重下降、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乏力的困扰。
现代医学研究成果证实,不良情绪可能导致糖尿病。人的情绪主要受大脑边缘系统的调节,大脑边缘系统同时又调节内分泌和植物神经的功能,心理因素可通过大脑边缘系统和植物神经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当人处于紧张、焦虑、恐惧或受惊吓等应激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抑制胰岛素的分泌。
2010-08-11心态健康十分重要。人的性格、脾气各异,这是构成健康心态的重要方面。人的知识和素养也是心态的重要因素。经济状况当然与心态有关,但还不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们不是看到听到,有些工作在重要岗位上、经济收入非常客观的人因为忧郁症而提前结束了自己生命的吗?
一个好的心理医生可以快速的帮助糖尿病患者脱离心中阴影,可以更积极的面对生活,积极的接受治疗 ,因此,对于一些刚被确诊的患者,在选择心理医生的时候一定要多多注意,正规的医生才可以帮助患者走出阴影。对于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治疗很重要,但是选择一个好的心理医生则是更重要的
2010-07-29人们早就发现心理状态会影响健康,但对其中的科学道理却一直一知半解。近日,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的斯蒂文·博伊尔教授通过研究证据总结发现,下面六种心态对健康是百害无益,一旦发现,最好快点改掉。
2010-07-27虽然病患者利用均衡食谱、运动及药物,维持中血糖水平在一定水平,但精神紧张会间接增加血糖。因此若要血糖回复正常水平,患者除了饮食、运动、药物控制,消除精神紧张,保持情绪宁和更需谨记于心。
心身疾病应采取心身同治原则。我们不仅要注重心理对身体的影响,实际上躯体疾病也可以成为心理疾病的病因而导致心理反应,这些心理反应又可以成为继发的躯体障碍的原因。
2009年11月14日上午,在北京市朝阳区三里屯北三里社区活动站,由“5199健康网”主办、国内首家血糖仪生产企业北京怡成公司赞助的“温暖进社区,爱心进万家”环城健康服务行活动正式启动。活动第一站“走进三里屯”,吸引了附近广大居民,现场一派欢乐祥和的气氛,与外面寒冷的天气形成强烈的对比。
2010-07-03众所周知,糖尿病是一种新陈代谢方面的疾病,会引起失明、心血管病变和其他免疫系统疾病。研究发现,欢笑会减轻炎症、提高“好胆固醇”即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它与“坏胆固醇”不同,能够显著降低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现代医学研究成果证实,不良情绪可能导致糖尿病。人的情绪主要受大脑边缘系统的调节,大脑边缘系统同时又调节内分泌和植物神经的功能,心理因素可通过大脑边缘系统和植物神经影响胰岛素的分泌。所以心理因素也是导致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今,糖尿病患者数在全球快速增长。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位居世界第二位,上海糖尿病患病率已达8%左右,亦即每12个成人中就有一人患糖尿病。
糖尿病人不同的心态,造成不同的结局。充分认识疾病,保持正确态度,才是过好下半生的重要保障。
假如冬天不再寒冷夏天还会炎热吗?假如夜晚像白天一样明亮我还会怕黑吗?假如生命可以重来一次我还会在意得病吗?
近年来,糖尿病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已成为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疾病。随着心身医学的发展及对糖尿病人的大量临床观察发现,糖尿病人往往会因精神紧张、焦急激动、发怒恐惧或忧虑绝望而使病情加重甚至发生酮症酸中毒。心理因素对糖尿病发生及发展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只有心身并治,方能较好的把血糖控制在理想的水平。
每个人都会有精神紧张的经验,如果紧张程度不利害,这是正常的,甚至对身体有益。只要处理适当,精神紧张可带来刺激,增添生活情趣。
当一个人患了终生疾患时,需长期饮食调理与进行各种烦琐的治疗与检查,这给工作、生活确实带来很多不便和苦恼,尤其当患者知道糖尿病将终生伴随自己时,心情很是沉重。该病的不可根治性和各种严重并发症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在患者的心灵上罩上一层阴影,产生恐惧情绪,随之而四处求药、八方投医。这种求医心切的心理
2010-05-07在糖尿病控制的“五驾马车”———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病情监测、教育与心理治疗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心理治疗。事实上,抑郁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糖尿病病人患上抑郁症的几率是正常人的3倍。但糖尿病抑郁易被忽视,只有病情严重,甚至出现自杀念头或行为时才被发现。国外文献报道,糖尿病病人有60%—75%伴有抑郁情绪,其中10%—35%为重度抑郁。
心理学研究表明:疾病对人的心理影响是明显的。如患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的老年人,其记忆力明显低于正常老年人,患高血压、冠心病的老人,容易变得焦虑、急躁、恼怒。一些长期被疾病折磨的老人,心情通常恶劣、沮丧、抑郁、消沉,对治疗失去信心,甚至整天沉默寡言、心情沉重,不愿与任何人接触
2010-04-15 旅游已日益成为现代人喜好的活动,它不仅使人心旷神怡,而且还能强身健体。但是,旅游并非是一项人人皆宜的活动,有些病人就不宜长途旅游,还有些病人可以旅游,但在行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患者一旦被确诊,将终身依赖外源胰腺素治疗,否则可能会导致危及生命的代谢紊乱。青少年处于求学、创业、恋爱的大好时光,他们得知没有根治的可能,常有一种愤怒的情感,加之必须终身控制饮食,更加重了愤怒的心理。他们感到被剥夺了生活的权利与自由,对生活失去信心,情绪低落,整日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情感脆弱,对治疗采取消极的态度。有些青少年还认为患病是父母遗传的结果,将愤怒的情绪针对父母。
糖尿病合并抑郁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心情低落,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躁动,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
2010-03-29心理治疗是糖尿病治疗“五驾马车”综合策略的内容之一。本期我们挑选了两位糖尿病患者的案例,邀请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亚健康科主任彭玉清进行讲解,旨在帮助病友分析心理状况,对症下药。
幸福生活的钥匙永远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患上糖尿病,就要学会做糖尿病的“主人”。糖尿病如何对待他的“主人”,完全要看“主人”的态度。如果像以上4中情况一样不正确对待糖尿病,糖尿病就会肆无忌惮、让人痛苦;如果认真对待、积极治疗,糖尿病就会老老实实、不敢乱来。
糖尿病患者往往会有很大的思想压力,觉得自己的病会给家人带来沉重的负担,常常表现为疲倦、头痛、精神紧张、胃部不适甚至引起血糖的急剧上升。
2010-03-12人们习惯于感冒去医院打吊瓶,买药吃,其不知药物本身无大毒就有小毒,而打吊瓶造成人体白细胞的下降。为什么很多人感冒一发再发,体弱多病,怎么治也不去根。
据国内资料显示,糖尿病孕妇的胎儿发生先天畸形的概率比一般孕妇高2倍~3倍。而且,大约30%的妊娠糖尿病患者在5年至10年后转变为慢性的2型糖尿病,最终发病率达到60%。
2010-02-19怀疑和否认心理。患病早期,患者往往不能接受这一事实,持否认或怀疑的态度,怀疑医生诊断有误,否认自己患病,拒绝接受治疗,不注意饮食,或自认为得了糖尿病无非就是血糖高点儿,对身体无大影响,对疾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导致病情进一步发展。
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想到疾病将伴随终生心里很难过 ,表现为精神抑郁,心情不畅。此种心态,自然会削弱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抵抗力下降,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心理治疗和护理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一般患者住院时间都比较长,与医护人员朝夕相处,做好心理护理就更为重要了。
抑郁对人的危害是严重的。就糖尿病而言,沉重的精神压力、不良情绪不仅会使血糖升高,降低治疗的依从性,还会加速心、肾等并发症的发生,对病情的预后不利。反之,血糖控制不好,病情加重,又会导致病人精神痛苦、悲观等,加重他们的抑郁症状。此外,重度抑郁症还会引起悲观和绝望,甚至出现自残和自杀行为。
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及复发中,情绪因素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世界学者所公认的。紧张、激动、压抑、恐惧等不良情绪,会引起某些应激激素的分泌大量增加。
人的情绪主要受大脑边缘系统的调节,大脑边缘系统同时又调节内分泌和植物神经的功能,愤怒、抑郁的心理因素可通过大脑边缘系统和植物神经影响胰岛素的分泌。
2009-12-29张先生是一位糖尿病患者,他告诉我这样一种情况:就是当他心情好,情绪稳定时,血糖就控制良好,而一旦生气、发怒之后血糖就会升高,呈现波动变化。
2009-12-25心理干预可增强病人的信心,消除疑虑与担忧。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家人和内分泌科医生要让他们多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让其明白只要控制好血糖,就能减缓甚至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告诉他们,目前应该把自己的身体状况调整到最好,等待新的科学技术的到来。另外,要经常跟患者聊天,尽量转移其对疾病的过度关注。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家人要及时到心理科就诊。
在糖尿病控制的“五驾马车”———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病情监测、教育与心理治疗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心理治疗。事实上,抑郁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糖尿病病人患上抑郁症的几率是正常人的3倍。
2009-12-16在糖尿病控制的“五驾马车”———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病情监测、教育与心理治疗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心理治疗。事实上,抑郁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糖尿病病人患上抑郁症的几率是正常人的3倍。
2009-11-18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代谢性疾病日趋增多,其中糖尿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由1980年的0.67%迅速上升到1994年的2.51%,至1996年增至3.21%,15年间上升4~5倍,现有糖尿病患者约3千万左右]。糖尿病患病率的快速增长及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使糖尿病病人的生活质量受到很大影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心理健康。
2009-11-08人的情绪主要受大脑边缘系统的调节,大脑边缘系统同时又调节内分泌和植物神经的功能,愤怒、抑郁的心理因素可通过大脑边缘系统和植物神经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当人处于紧张、焦虑、恐惧等应激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会抑制胰岛素的分泌。
2009-11-06当烈日逐渐收起刺眼的阳光,整整坐了两个小时公车的记者终于离开了喧闹的北京市区,来到了大兴区瀛海镇四义庄。这里一派“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风光,让人真有些误入了世外桃源的感觉。
2009-10-29无论您是一位患病多年的老糖尿病病友,还是刚刚确诊的新糖尿病患者,在与糖尿病相伴的日子里是否有过心理的挣扎:或否认疾病,或因疾病而心情烦躁,或从此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这时,您会怎么做呢?
2009-10-21常常遇到一些糖尿病病人,患病后思想负担很重,思虑重重,想法很多,瞻前顾后,左思右想,不是积极想办法治疗,而是整日考虑治不好怎么办?出现并发症怎么治?对以后的工作、学习、前途以及家族会有什么影响等等。这些想法,都会使病人陷入苦恼烦闷和忧郁之中,这种心理状态不仅不利于疾病痊愈,而且还容易使病情加重。
2009-10-21默默忍受只会加重自己精神紧张的程度。向家人、亲戚、朋友或家庭医生等,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忧虑。如此的“细说心中事”不但可以缓和紧张,并可对困难引发新的解决方法。 尝试放开怀抱,聆听及接受别人的意见。
患病早期,患者往往不能接受这一事实,持否认或怀疑的态度,怀疑医生诊断有误,否认自己患病,拒绝接受治疗,不注意饮食,或自认为得了糖尿病无非就是血糖高点儿,对身体无大影响,对疾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导致病情进一步发展。
糖尿病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如压抑、焦虑、精神紧张、悲观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引起血糖的波动,所以了解糖尿病患者心理需要,观察心理变化,收集心理信息,及时解决心理问题,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糖尿病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糖尿病是一种心身疾病,据科学研究证实,心理和社会因素在该病的发生及血糖水平的控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中,最主要的是抑郁和焦虑。
糖尿病患者合并忧郁症是很常见的。根据我们中心前几年所做的调查以及国内外有关报告,大约有五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合并心理问题,其中相当多的患者合并忧郁症。正如上面一篇文章所说,合并忧郁症的患者,高血糖更不容易控制,而且,糖尿病并发症更严重。
,良好而稳定的情绪对降低血糖水平和维持血糖的稳定十分有益。这是由于人在心情舒畅和情绪稳定时,肝脏的正常生理功能会得以更好地发挥,能有效地贮存糖元。这有助于胰岛素的分泌和糖元的利用,从而使血糖下降或保持稳定,病情因而得到改善。
幸福生活的钥匙永远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患上了糖尿病,千万不要自暴自弃。既然患有糖尿病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就要正视疾病、勇敢面对、不畏困难,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如果像以下四种情况一样不正确对待糖尿病,糖尿病就会肆无忌惮、让人痛苦;如果认真对待、积极治疗,糖尿病就会老老实实、不敢乱来。
中医所说的情志,即是人的七情六欲。糖征认为,糖尿病与情志密不可分。可以说,情志是第一位的病因。远胜于饮食之害。糖征在研究中发现,糖尿病人常有以下不良情绪出现:紧张、忧郁、压抑、恐惧、失神、生闷气。
无论在何时患糖尿病,只要年龄到60岁,都称为老年糖尿病。在2型糖尿病中老年糖尿病占90%以上。其发病机理研究与说法众多,但我们认为归根到底是衰老。人的衰老是全身的、生来具有的、不可抗拒的。所以胰岛功能的衰老、胰岛功能的下降是自然规律决定的。
2009-08-01很多人在初次被诊断为糖尿病时,都会对自己说:“不,我不会得糖尿病!”这是一种正常的反应。通过否认坏消息,可以避免自己陷入压抑之中,然后逐渐从否认中醒悟过来,按照可以应付的程度接受各类信息,一点一点地进行适应和调整。
众所周知,糖尿病的特征是血糖高,治疗方法包括化验血液中葡萄糖含量(糖血症)和通过饮食控制葡萄糖含量、药物降血糖以及注射胰岛素。
2009-07-28现代人心目中标本式的笑容,当属微启双唇,露出八颗白牙的职业化微笑。其实,“笑”对人类来说,最初并不是这样一种社会交往工具,而是一种特殊的天然保健品。美国《今日心理学》杂志结合多项科学研究指出,看喜剧、听笑话时最自然、最舒畅的“傻笑”,对下列五类人的健康大有裨益。
每天早上,瑞希苑小区里总会驶出一辆小小的三轮车,小区里的人把它称为“深情车”。骑车者是64岁的夏春宝,车上载着他的老伴朱金妹。十年来朱金妹疾病缠身,但在老夏的悉心照顾下,身体恢复得一年比一年好。
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要把糖尿病当成自己面前最恶毒的敌人,以钢铁般的意志去勇敢地面对它,决心与之一搏,顽强拼搏,此时,张狂的“糖魔”便会悄然退缩。
不是所有人都会因不良情绪诱发糖尿病,不良情绪因素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对中老年人更为明显;再者,也不是一般的不良情绪就能导致糖尿病,只有这种情绪反复刺激、持久作用于机体时,才有可能诱发糖尿病。
2009-07-21 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想到疾病将伴随终生心里很难过 ,表现为精神抑郁,心情不畅。此种心态,自然会削弱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抵抗力下降,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心理治疗和护理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一般患者住院时间都比较长,与医护人员朝夕相处,做好心理护理就更为重要了。
美国研究人员以糖尿病患者为对象进行的最新调查表明,每天开怀一笑可以明显提高患者体内“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心脏病发作的风险,这也再次验证了“笑是良药”的说法。
思想积极有助加强自信,控制情绪。如果你不断批评自己或订立不切实际的目标,便会浪费精力。消极的想法通常只会带来不良后果!不要说“我无法做到”,反之,应该说“我可以做得到”。这样久而久之,你就会惊讶自己的办事能力大大提高了。
患者对自己面临的糖尿病采取了不接受或完全回避的态度,把问题放置一旁,任其发展。这样做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更大的心理伤害,而结果是血糖得不到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
2009-07-15心理因素在糖尿病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应予以高度重视。归纳起来,糖尿病患者往往容易陷入以下心理误区:
专家建议:可见,单身男性在寻找配偶的时候,除了外貌、性格,良好的生活方式也是重要的考察内容。
2009-07-13正如著名的儿科专家、工程院院士胡亚美教授在首届糖尿病儿童夏令营的开幕式上所说,糖尿病儿童完全可以和正常儿童一样的学习和生活,只有一点不同,那就是身体里少了一些胰岛素,需要在饭前补充一点胰岛素。
心身疾病是心理因素和生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心身疾病的预防也应同时兼顾心、身两方面;心理社会因素大多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作用才会引起心身疾病(也有例外),故心身疾病的心理学预防应从早做起。
2009-07-09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疾病,在我国人群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是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行为方式不良性疾病。其发病原因以心理、社会、生物因素均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与病人心理及情绪的紊乱有着重要的联系。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病人的不良情绪不仅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并且与疾病的预后有密切的关系。
2009-06-18糖尿病患病率的快速增长及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使糖尿病病人的生活质量受到很大影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心理健康。
2009-04-08在糖尿病控制的“五驾马车”———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病情监测、教育与心理治疗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心理治疗。事实上,抑郁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糖尿病病人患上抑郁症的几率是正常人的3倍。
2009-04-07糖尿病属于心身疾病,心理因素对其发生、发展、疗效、预后均起重要作用,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心理疏导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09-03-29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病,要想早日获得康复,必须高度重视养生保健,尤其重视心理的健康。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五点:
2009-03-27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一些性格特征,其中有积极的,消极的。
2009-03-25如大家能掌握以下几点,会有利于糖尿病的治疗和康复。
幸福生活的钥匙永远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患上了糖尿病,千万不要自暴自弃。既然患有糖尿病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就要正视疾病、勇敢面对、不畏困难,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如果像以下四种情况一样不正确对待糖尿病,糖尿病就会肆无忌惮、让人痛苦;如果认真对待、积极治疗,糖尿病就会老老实实、不敢乱来。
2009-03-10如果时间能倒流到2007年6月20日,王成一定会一遍遍地警告自己:不要莽撞,不要冲动,更不要逞口舌之快。那天,他跟邻居老刘因琐事争吵,有糖尿病史的老刘情绪一激动竟然血压骤升脑干出血,最终不治身亡。老刘的子女认为父亲是被王成“气”死的,因而将他告上法庭,要求赔偿25万余元。
2009-02-09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内分泌疾病,是现代医学攻关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疗效和预后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糖尿病成为公认的“心身疾病”。
2008-12-24当一个前程似锦,求知欲旺盛的孩子得知糖尿病将终身伴随自己时,心情是很复杂的。沉重的打击使病儿极易产生矛盾、消极的心理而引起多种情绪反应,例如情绪低落、焦虑、恐惧、孤独、易伤感等,乃至认为前途渺茫,而自暴自弃,不配合治疗。
2008-09-18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想到疾病将伴随终生心里很难过 ,表现为精神抑郁,心情不畅。
2008-09-11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及复发中,情绪因素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世界学者所公认的。
2008-09-11糖尿病患病率的快速增长及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使糖尿病病人的生活质量受到很大影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心理健康。
2008-09-04对妊娠糖尿病孕妇来说,突然被确诊为妊娠糖尿病,往往缺少心理准备,会表现得恐惧和焦虑。糖尿病妊娠妇女则担心胎儿会出现畸形或某些并发症,所以他们的压力一般都很大。
2008-08-20第一次被确诊为糖尿病时,许多患者不相信检验结果,常不屑一顾,特别是那些发现较早、暂时还没有症状的患者更是如此。
2008-08-08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表过一篇论文,在一项关于抑郁症和糖尿病之间关系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了患有抑郁症的人跟糖尿病发病率呈密切相关的关系。
2008-08-04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戈登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大约三年内追踪了约5,000名45-84岁的多种族男女发现忧郁症患者罹患糖尿病的几率比那些没有忧郁症状的人高42%。
2008-07-31作为在糖尿病领域工作了近20年的专科医生,我认真地向糖尿病患者进言:要学会当好糖尿病患者,努力做个明智的患者。
2008-07-05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很难治愈,因此,当患者被确诊为糖尿病后往往会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有的人因病或焦虑或忧伤,担心自己再也不能和常人一样生活、工作,或因此而心情烦躁、生气发怒。
2008-07-01健康,在心情紧张或工作劳累时,不妨试一下几种简单的精神放松法,可能有利于你糖尿病的控制。
2008-05-23健康,在心情紧张或工作劳累时,不妨试一下几种简单的精神放松法,可能有利于你糖尿病的控制。
2008-04-14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很难治愈,因此,当患者被确诊为糖尿病后往往会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
2008-04-13国内一项针对糖尿病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调查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精神抑郁的状况比较普遍。研究者通过对68例、年龄在39~72岁、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抑郁自评表"测定抑郁指数,结果发现:有45例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状况,占总病例的66.2%,其中属中重度抑郁者15人,占1/3。
2008-04-12糖尿病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如压抑、焦虑、精神紧张、悲观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引起血糖的波动,所以了解糖尿病患者心理需要,观察心理变化,收集心理信息,及时解决心理问题,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糖尿病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2008-03-10糖尿病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如压抑、焦虑、精神紧张、悲观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引起血糖的波动,所以了解糖尿病患者心理需要,观察心理变化,收集心理信息,及时解决心理问题,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糖尿病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2008-03-09科学研究表明,当人们处于紧张、焦虑、恐惧或受惊吓等情绪时,交感神经兴奋,直接抑制胰岛素分泌;交感神经还会促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间接抑制胰岛素分泌。研究人员提醒人们,放松心情可间接增加胰岛素的分泌,有利于控制糖尿病。
2008-03-04“糖尿病”这个让人望而生畏的字眼,是一种糖、脂、蛋白质代谢紊乱的慢性病。
2008-02-29无论您是一位患病多年的老病友,还是刚刚确诊的新患者,在与糖尿病相伴的日子里是否有过心理的挣扎:或否认疾病,或因疾病而心情烦躁,或从此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这时,您会怎么做呢?
2008-02-24“糖尿病”与“抑郁症”表面看起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两者之间有着密切关系。临床调查资料显示:糖尿病患者患抑郁症的概率是正常人群的3倍,有1/2的糖尿病患者合并不同程度的抑郁症。
2008-02-15当你患上糖尿病的时候,压力会大大地影响你控制这个疾病的能力。如果你有压力负担,你可能会吃饭不定时或者忘了吃药,这会影响你的血糖水平。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的话,学习如何去面对压力、解决压力是至关重要的。
2007-12-22通过糖尿病人心理障碍的调查发现,2型糖尿病人心理障碍的特征为高抑郁、低焦虑,对应激的唤醒水平降低,从而有可能抑制胰岛素分泌,故有的学者称其为 D型性格(D为Diabetes英文糖尿病之字头),它有别于高焦虑,低抑郁而易于诱导胰岛素分泌的 A型性格。
2007-11-23自我贬损带来的爱情却步认识不到自己的价值,担心承担不了婚姻中的责任,把
未来的困难想象得过于大是另一重要的痛苦来源。殊不知,打倒自己的不是现实生活,而是想象中的敌人。
糖尿病是一个现代“文明病”,并发症多,累及系统、脏器多。其发病率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呈日益上升的趋势。由于知识不足,病友们接触糖尿病治疗中往往在认识上出现一些误区,应引起重视。
2007-11-13青春期是一个孩子走向成熟必经的心理过渡阶段,这一阶段也是心理问题的多发期,而糖尿病带来的压力对他们心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于以下的几种心理问题,一方面要提高病友的综合心理和文化素质,让他们对疾病的防治有充分的了解。另一方面,要推动全民糖尿病知识普及教育工作。
2007-11-13科学研究最新发现,不良情绪和精神因素也是糖尿病的重要致病“元凶”。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在于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不足或相对不足。胰岛素分泌的多少除了受有关内分泌激素和血糖等因素的调节外,还直接受植物神经功能的影响。
2007-11-11美国杜克大学医疗中心研究者早就发现,缓解患者的精神压力或调整患者的负面情绪,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药物一样的帮助缓解糖尿病症状的作用。
2007-10-25实际上,人的心情会直接影响人的健康。大量事实证明,如能保持一个好的心情,就会少得病或不得病;经常生气或心情不好的人,机体免疫功能会明显下降,各种疾病就会随之而来。对于糖尿病则更是如此。
2007-09-21一项美国研究发现,经常持有敌意或处于沮丧状态,会损害……
2007-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