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少年病友的心理问题

  在医院工作的这段时间里,我经常接触到青少年糖尿病病友。我发现有的小病友病情控制不好,或多或少与心理问题有关。

  青春期是一个孩子走向成熟必经的心理过渡阶段,这一阶段也是心理问题的多发期,而糖尿病带来的压力对他们心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少年病友的心理问题常见有以下几种:

  1.从家长和医生那里,少年病友对糖尿病有了粗浅的认识,如果见到一些控制不好并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者,会对糖尿病产生极大的恐惧感,时时刻刻担心自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并发症,以至于出现抑郁症状,觉得自己任何事情都做不了。

  2.有的病友因为对疾病的认识不全面,看到控制不好病友早逝,认为自己也命不久长,索性自暴自弃,更加暴饮暴食,出现了类似狂躁症状的心理问题,不再听从医护人员和家长的教导,因而加重了病情,使其它合并症过早出现。

  3.青春期是人生的特殊阶段,少年病友在步入青春期后会考虑自己的升学、工作和终身大事等问题。但由于目前社会上对糖尿病知识的普及尚处于初级阶段,多数的病友和其他人对于糖尿病认识存在很大的误区。例如某些企业领导认为糖尿病患者没有完全的工作能力,如果录用会加重本企业的经济负担;又如某些学校领导认为,正常的毕业生尚且就业困难,更何况是患病者。同时认为有病的学生会增加学校的责任和负担,因此不愿招收患病的学生;社会上更多的人出于对终身大事的慎重,担心找一个糖尿病患者做丈夫、妻子或女婿、儿媳会加重生活和经济负担、影响婚姻生活及后代健康,因此不愿接纳身患疾病的人。以上几种情况使青少年病友的心理负担加重,致使他们不得不隐瞒病情、孤僻独居,以至于带来各种心理疾患。

  对于以上的几种心理问题,一方面要提高病友的综合心理和文化素质,让他们对疾病的防治有充分的了解。这需要广大的医护人员和家属对小病友做到留心、关心、耐心、细心,时刻关注病友的情绪变化,详细地向小病友讲述如何防病和治病,及如何排解不良的情绪,而不能只停留在诊断、开药、降糖上。同时病友应该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积极和医护人员配合,争取最佳的治疗效果和最高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要推动全民糖尿病知识普及教育工作。在《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一书中已经提到糖尿病病友的就业、求学和婚姻等诸多问题,目前尚未引起全民的重视,这就需要广大的教育机构进一步加强宣教力度,把教育工作延伸到全社会的各个层面中去。

(实习编辑:陈静梅)

2007-11-13 10:36:00浏览52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尹春燕主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宝宝脐疝最晚几岁痊愈
对于缺损直径在1-2厘米内的宝宝脐疝通常在3-6个月易痊愈;但如果脐疝缺损超过2厘米,痊愈时间可能会延长至2岁左右甚至更久。此外,生长发育情况、腹压情况等因素也会影响宝宝脐疝的痊愈时间。具体而言,宝宝脐疝的痊愈时间与其大小密切相关。对于较小的脐疝,如缺损直径在1-2厘米以内,通常在3-6个月内更容易痊愈。这是因为较小的缺损使得腹腔内容物突出相对较少,脐部周围组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更大的机会修复闭合。若脐疝缺损较大,超过2厘米,组织修复难度增加,痊愈时间可能延长至2岁左右,甚至更长时间。此外,宝宝的生长发育状况也会影响脐疝的痊愈时间。整体生长发育良好、营养充足的孩子,身体组织修复能力较强,脐疝自愈的时间可能会提前。相反,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的孩子,脐疝自愈可能会延迟。除了脐疝的大小和宝宝的生长发育状况,其他多种因素也会影响脐疝的痊愈时间。例如,腹压情况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孩子经常哭闹、咳嗽、便秘等导致腹压频繁增加的情况,会阻碍脐疝的自愈。这是因为哭闹、咳嗽等动作会使腹腔压力急剧上升,腹腔内容物反复冲击脐部薄弱处,从而影响脐部组织的愈合。针对宝宝脐疝的问题,家长应密切关注脐疝的变化,还应避免宝宝过度哭闹、咳嗽和便秘等增加腹压的行为。此外,应保持宝宝脐部的清洁和干燥,防止感染。在饮食上,应确保宝宝获得充足的营养,以支持其生长发育和组织修复。若宝宝脐疝持续存在或加重,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尹春燕主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宝宝睡着睡着突然大哭起来是什么原因
宝宝睡着睡着突然大哭起来,原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非疾病因素如饥饿,以及疾病因素如肠绞痛、湿疹、中耳炎等。平时,家长要注意宝宝的日常护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睡眠环境,预防宝宝出现各种不适和疾病。一、非疾病因素:宝宝胃容量较小,每次进食量有限,容易感到饥饿。尤其是在夜间,如果距离上次喂奶时间较长,宝宝可能会因饥饿而醒来大哭。对于这种情况,按需喂养即可,一般根据宝宝的月龄和体重来确定喂奶量和喂奶间隔时间。二、疾病因素:1、肠绞痛:多发生于3个月以内的宝宝,通常在傍晚或夜间发作,可能与宝宝肠道发育不成熟、喂养不当等因素有关。宝宝会出现突然剧烈哭闹,腹部紧张、发硬,双腿蜷缩等症状。2、湿疹:如果宝宝患有湿疹,皮肤会出现瘙痒、红斑、丘疹等症状,尤其是在夜间,宝宝可能会因为瘙痒而哭闹。要注意保持宝宝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接触过敏原,以免加重不适。3、中耳炎:宝宝的咽鼓管较短、宽且直,容易发生中耳炎。如果宝宝患有中耳炎,会出现耳部疼痛,尤其在夜间平卧时,疼痛可能会加剧,导致宝宝哭闹。如果怀疑宝宝睡着后突然大哭是疾病因素导致的,应及时带宝宝就医,以便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任守臣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三甲
宝宝睡觉不踏实易惊醒是怎么回事,怎么办
宝宝睡觉不踏实易惊醒的原因包括环境因素、饥饿或过饱、身体不适等,解决办法通常有改善睡眠环境、调整喂养方式、治疗身体疾病等。若宝宝长期睡觉不踏实易惊醒,应及时就医进行微量元素检测、血常规、便常规、体格检查等,以排查相关原因。一、原因:1、环境因素:宝宝睡眠环境中存在持续的噪音,如电视声、交通声等,易干扰其睡眠,使其难以进入深度睡眠状态,从而容易惊醒。此外,室内温度过热可能导致宝宝出汗,过冷会让宝宝身体发冷,都可能影响睡眠质量,造成睡觉不踏实易惊醒。2、饥饿或过饱:宝宝胃容量小,消化快,若睡前未吃饱,夜间易因饥饿醒来;而进食过多,导致消化不良、腹胀,也会影响睡眠。3、身体不适:例如宝宝患有感冒,可能出现鼻塞、咳嗽等症状,影响呼吸进而干扰睡眠;若有肠道寄生虫感染,夜间寄生虫活动可能引发腹部不适,导致宝宝惊醒。二、解决办法:1、改善睡眠环境:保持宝宝睡眠环境安静,关闭电视等发出噪音的设备,拉好窗帘避免强光照射;调节室内温度在22-25摄氏度,湿度在50%-60%,为宝宝创造舒适睡眠环境。2、调整喂养方式:根据宝宝年龄和需求,合理安排喂养时间和奶量。睡前适当喂奶,避免过饱或过饿,喂奶后适当竖抱、拍嗝,减少吐奶、消化不良的情况。3、治疗身体疾病:若宝宝因感冒鼻塞影响睡眠,可使用生理盐水滴鼻,湿润鼻腔,缓解鼻塞症状;若确诊肠道寄生虫感染,可遵医嘱使用阿苯达唑、甲苯咪唑等药物驱虫,药物能抑制寄生虫对葡萄糖的吸收,使其无法生存和繁殖。家长要注意宝宝的睡眠规律培养,每天尽量在相同时间哄宝宝入睡,建立稳定生物钟。给宝宝选择合适的睡袋或被子,避免过厚或过薄。密切关注宝宝身体状况,若有异常及时处理。若宝宝睡眠问题持续未改善,及时复诊,以便调整应对方案。
卢成瑜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宝宝发热物理降温方法有哪些
宝宝发热可以采取的物理降温方法通常包括减少衣物、补充水分、调节室温、温水擦浴、贴退热贴等。1、减少衣物:宝宝体温过高时,适当减少穿着的衣服可以帮助皮肤散热,从而降低体温。需根据室温及宝宝的体温情况,适时减少衣物,避免过度包裹。要注意确保宝宝不会因减少衣物而受凉,同时观察宝宝的体温变化。2、补充水分:适量饮水可以促进宝宝排尿,带走身体部分热量,进而达到辅助降温的目的。同时,补充水分还可以预防脱水。可以给宝宝提供适温的白开水、淡盐水或稀释的果汁等,鼓励宝宝多喝水。但要注意避免给宝宝喝过冷或过热的水,以免刺激胃肠道。3、调节室温:室温过高会加重宝宝的发热症状,因此保持适宜的室温有助于降低宝宝的体温。开窗通风,使用空调或风扇等降温设备,将室温控制在24-26℃。避免宝宝直接吹空调或风扇,以免加重不适症状。4、温水擦浴:可以使用32-34℃的温水浸湿毛巾,轻轻擦拭宝宝的颈部、腋下、大腿根部等血管丰富的部位。避免使用冷水或过热的水擦拭,以免加重病情。同时,擦拭力度要适中,避免损伤宝宝皮肤。5、贴退热贴:退热贴可以贴在宝宝的额头、太阳穴等部位,利用高分子凝胶所含的水分汽化带走热量,达到降温的目的。宝宝发热时物理降温方法多样,家长应根据宝宝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降温。同时,密切观察宝宝的体温变化和精神状态,如果发热持续时间过长或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