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疾病。在我国人群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是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行为方式不良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分泌不足引起的慢性代谢障碍综合症。其发病原因以心理、社会、生物因素均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与病人心理及情绪的紊乱有着重要的联系。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病人的不良情绪不仅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并且与疾病的预后有密切的关系。
调查显示,糖尿病人中持有否认、怀疑心理所占比例70%,抑郁、悲观、绝望所占比例59%,明显高于心理问题的其他几个方面。
1 、否认与怀疑心理:患病早期,患者不能接受这一事实,持否认或怀疑态度。怀疑医生诊断有误,否认患病,拒绝接受治疗,对疾病采取回避或满不在乎的态度,延误治疗致使病情进一步发展。
护理措施:这一阶段心理疏导十分关键,帮助患者改变错误的认识,接受现实,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利用卡片、光盘、食物等,针对患者具体情况,耐心、细致介绍有关糖尿病知识、高血糖的危害性及不及时治疗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帮助他们认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加强对饮食运动及科学用药重视程度,改变对疾病怀疑,拒绝治疗及满不在乎的心理。
2、 失望及无助感:病人由于对所患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即将接受的各种检查、治疗心存恐惧,对疾病未来的治疗与康复缺乏信心,加之因患病可能一定程度丧失工作、生活能力,甚至影响家庭、工作和学习。同时,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终身治疗且疾病无法根治,必须终身控制饮食。因此,病人产生愤怒、失望、无助心理,心境低落等情绪反应,对治疗采取消极或抵触态度。
护理措施:首先,同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取得病人的信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向病人作好有关病情的解释与说明,介绍糖尿病的治疗前景,使病人放下包袱、积极配合治疗。同时,鼓励病人用恰当的方式宣泄内心的忧伤、委屈与怒气。
3、焦虑、恐惧心理:糖尿病是一种难治愈、终生性疾病。且因患病会丧失一定的工作和生活能力,疾病后期还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因此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理,导致病人高度精神紧张而出现失眠、心烦。这种不良情绪又加重了病情。
护理措施:耐心倾听患者主诉,了解焦虑、恐惧原因。并针对个体情况进行糖尿病知识宣教,纠正对疾病的不正确认识,帮助制定食谱,指导体育锻炼,自我调节,学会做情绪的主人,使患者正视自己的病情,从而缓解心理障碍。
4、 自责自罪心理:因病不能照顾家庭,长年治疗增加家庭经济负担,认为自己成为家庭的负担与累赘,而产生自责自罪心理。
护理措施:用强化教育让患者了解科学合理的治疗。告之病人只要坚持治疗、合理的饮食、科学的锻炼,完全可以很好的象健康人一样生活、学习和工作。在尽可能条件下,协调社会各方面关系,解决患者实际困难,同时取得家属的配合,以调适不良心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5、抑郁、悲观厌世和自杀心理:糖尿病病程较长,并发症多且较重,治疗效果不佳,疾病后期易出现抑郁、悲观厌世心理。病人认为迟早结局一样。因此,自暴自弃,不配合治疗,甚至对医护人员采取攻击、漫骂;或不信任、拒绝治疗护理,表现出冷漠、无动于衷的态度。
护理措施:对此类病人先用温和的语言、熟练的操作、丰富的知识取得信赖,主动与病人谈心,制定合理的治疗护理措施,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鼓励患者,帮助克服悲观厌世心理,对有自杀念头的病人加强保护措施,严防自杀行为。
糖尿病患者有其特有的心理特点,在饮食运动、药物治疗同时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习编辑:陈丹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