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呵护糖尿病心理健康

  许多疾病的发生,与各种不良心理因素有关。过度的精神紧张、心理压力都会造成应激性激素大量分泌,并导致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骨骼肌系统等多个系统出现相应的病理变化,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糖尿病亦是如此。应激性激素的增多,会抑制胰岛素的分泌,所以,人在情绪出现较大波动的时候,都会出现血糖升高的表现,出现糖尿病的症状。

  据美国科研人员报道,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发生抑郁症的危险性倍增。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patrickj.lustman博士及其同事通过medline和psycinfo资料库回顾了包括20218例实验对象的39项研究,用以确定1型或2型糖尿病成年患者发生抑郁症的发病率。结果发现,11%的糖尿病患者出现重症抑郁症,31%的糖尿病患者抑郁症症状加重。在20项包括非糖尿病人群的研究中,对性别、糖尿病类型或评价方法等干扰因素进行校正后,糖尿病患者的优势比为2.0。

  究其原因,在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想到疾病将伴随终生心里很难过,表现为精神抑郁,心情不畅。而这种情绪也会导致病情的加重,正如中医所说,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一方面,七情过度会造成人体气机失常、气血功能紊乱,从而诱发疾病的产生;另一方面,七情又与脏腑有极为密切的联系。如果不能很好的处理心理问题,导致精神压力过大,长时间不解决就会出现代谢紊乱,造成糖尿病。

呵护糖尿病心理健康

  因此,心理康复对糖尿病患者十分重要,重点是改善病人的情绪状态,克服消极情绪反应,合理地安排生活和遵从医嘱,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必要时可去看心理医生。

  (1)支持性心理治疗:通过解释、说理、疏导、安慰等,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以帮助病人消除各种消极情绪反应;

  (2)认知疗法:帮助病人对糖尿病基本知识的了解,消除不适当的预测、误解和错误观念。提高治愈疾病的信心;

  (3)行为疗法:某些行为疗法技术可帮助病人遵从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计划,包括血糖自我监测,行为强化,行为塑造疗法等。

   其实糖尿病并不象许多人认为的那么可怕,新发病人以早期治疗为好,已患病数年者也不要失去生活的信心,医学在不断地发展,病人不应该被所谓“终身疾病”所吓倒。学会倾诉、主动吸收新知识、遵守生活秩序,饮食休闲要按部就班、适当体育运动、拓宽自己的情趣范围等,再加上药物辅助治疗,糖尿病患者依旧可以活得轻松自在。

2013-07-25 05:57:29浏览5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