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联科中医肾病医院

北京市肾病中医院,慢性肾病如何治?

2021-02-05 10:46:15

A-A+

选择医院是看病的第一步及关键一步,对诊断和治疗效果影响较大的。对患者来说,并不是医院越有名、规模越大、病人越多就越好。因为每家医院各科室的水平并不尽相同,再大的医院也有相对薄弱的科室,有些小医院也有很强的优势科室和特色诊疗项目,不能一概而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虑:

看医院性质,一般来说,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实力雄厚一些。因为医院依托的是医学院或者医科大学的师资教学力量,对于许多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症,都会有丰富的治疗经验。看医院名气,一家好的医院,总会在当地患者中留下好的印象。去就诊之前,不妨在各平台看看看评价,初步了解一下这家医院的综合评价。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相对于综合医院来说,专科医院的科室设置较单纯,对某一方面疾病的研究也较透彻,比如肿瘤医院和妇产医院。选完医院后,下一步就是选择一位认真负责任的好医生。尽管实力较强医院的医生都有丰富的经验,但对于疑难杂病来说,选位好医生就至关重要了。因为不同的医生其擅长治疗的疾病也不同。

  看来,要选择一家适合自己的医院,还需要患者自己及其家属多考察多费心才行。只要做好了这些了解,才能选择到一家合适的医院。希望以下信息对你有所帮助:

肺脾肾膀胱三焦与现代医学水液代谢的关系

水液代谢是指水液的生成、输布以及水液被人体利用后的剩余部分和代谢废物的排泄过程。人体水液代谢是由多个脏腑共同参与的、非常复杂的生理过程,以肺脾肾为中心完成的。

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是对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的阐释。津液的生成与输布,主要由于肺的通调水道、脾的运化输布、肾的气化蒸腾和三焦的疏泄决渎完成。

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

脾主运化水液,为水液代谢之枢纽;

肾司开合,为主水之脏。

:“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表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肾的气化作用和脾的运化功能贯穿水液代谢的始终,相互协调共同完成水液的新陈代谢和吐故纳新的作用。如脾虚运化失调则精微不能输布,水湿不得运行而停蓄;肾司开阖,其开阖之功能端赖肾中阴阳之互济保持相对之平衡,若肾阳虚开阖失司则小便不利。水液代谢障碍,势必耗伤肾气,精微遗泄日久,更耗肾之阴阳。肾虚温煦滋养失职,脾气匮乏,脾虚化生不足,无力充养先天,二者相互为患,导致水肿发生。

总之,水液代谢虽然涉及多个脏腑,主要在于脾肾两脏。而慢性肾病经大量病历观察90%以上皆呈现脾肾虚症候,故认为,从脾肾入手是研讨此病之关键。

慢性肾病的发生关键在于脾肾功能失调

从中医学术理论体系入手分析,根据临床经验,总结出肾病之水肿、蛋白尿、血尿与脾肾相关,其病机关键为脾、肾功能失调,三焦气化失司,尤其是慢性肾脏病,脾肾阴阳失调贯穿疾病的始终。

蛋白是人体的精微物质,由脾运化之水谷精微与肾藏之精气化生。蛋白尿的生成,与脾肾两藏虚损密切相关。

脾虚不能运化升清,谷气下流;脾失统摄,精微下注,所谓“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

肾主封藏,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若肾气亏虚,肾失封藏,肾气不固,精微下泄,也可发生蛋白尿。

血液化生于脾,化精于肾,脉为血府。血液全赖五脏共同作用,才能循行于脉中,布散于全身。任何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血不循常道,均可致尿血。正如李用粹云:“脾经湿热之邪,乘所胜而下传水府……或肾虚火动……或劳力伤脾……俱使乘热下焦,血随火溢。”

慢性肾病由于阴阳失调日久,水液不能吐故纳新分清泌浊,从而酿成湿浊血瘀,发展为慢性肾衰竭。慢性肾衰竭由多种慢性肾脏疾病日久发展而来,其病机特点是以虚为主,虚实夹杂;病机的核心是脾肾两虚为本,湿浊瘀血内停为标;脾肾两虚贯穿其始终。诸如慢性肾衰竭病人临床上所出现的腰痛膝软、乏力贫血等均由脾虚肾虚日久所致,此为慢性肾衰竭之本虚。而脾虚运化失司,水湿内停,肾虚气化不利,浊不得泄,升清降浊之功能紊乱,湿浊内蕴,日久必化为浊毒,湿浊毒邪内蕴日久致血络瘀阻为患,临床出现脘闷纳呆、食少呕恶、少寐烦热、舌苔垢腻或舌紫瘀斑等症,此为本病之标实。

辨证治疗经验

辨证必须通过四诊辨证分析,在于阴阳偏盛偏衰,有针对性调理其阴阳失调,以达到阴阳相济。

综合看慢性肾病属于本虚标实,治疗必须针对病情缓急,纯补纯泻皆不适宜,应急则治标,缓则标本兼顾。

1、从脾肾论治慢性肾脏病水肿

脾肾阳虚,温肾健脾

由于脾肾阳虚无力温运水湿,水湿内停泛溢肌肤形成水肿,谓为“阴水”。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症见全身浮肿,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或水肿反复发作,小便少,大便溏或溏而不爽,脘腹胀满,腰痛,畏寒肢冷,精神萎靡,面色晦暗;面色晄白,舌体胖嫩滑润,舌质淡或边缘、舌下有瘀斑,脉沉细迟或沉涩。

治疗以温肾健脾利水活血之剂,方用加味真武汤。

药物组成:附子10,20克 ,茯苓30克,白术15克,白芍20克,党参15克,麦冬15克,五味子15克,益母草25克,红花15克,桃仁15克,生姜15克,甘草15克。

湿热中阻,和中分消

脾气虚不能升清而湿浊中阻,胃气滞不能降浊而热瘀,形成脾胃不和,脾湿胃热,湿热中阻之证。周身水肿,以腹水为重者,症见腹部膨满,腹水明显,小便不利,大便秘,五心烦热,恶心呕吐,胃脘胀满,口干食纳减少,舌质红苔白厚腻,舌体胖大,脉弦滑或弦数。

方用东垣中满分消丸衍化之和中消胀饮,弘扬东垣治脾胃用分消法之特色。

药物组成:黄芩15克、黄连10克、草果仁 10克、槟榔15克、半夏15克、干姜10克、陈皮15克、姜黄15克、茯苓20克、党参15克、白术15克、猪苓15克、泽泻15克、知母15克、川朴15克,甘草10克。

肺热肾寒,清肺健脾温肾

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等肺、脾、肾三脏寒热交错功能失调,症见水肿 ,小便不利;口干渴,胸腔或胃脘灼热,舌红苔燥;形寒肢冷,四肢困重,头昏沉,大便不实;腰膝酸痛沉重,下肢寒凉,脉象沉。

辨证为肺热、脾肾虚寒,上热下寒,寒热交错。方用花粉瞿麦汤上清肺热、下温肾寒。药物组成:天花粉20克,瞿麦20克,附子15克,山药20克,泽泻20克,茯苓20克,麦冬20克,知母15克,桂枝 15克,黄芪 30克,甘草15克 。

2、从脾肾论治慢性肾脏病蛋白尿

脾胃虚弱,升阳益胃

肾小球肾炎或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等水肿消退后,脾胃虚弱,清阳不升,湿邪留恋,症见体重倦怠,面色萎黄,饮食无味,口苦而干,肠鸣便溏,尿少,大量蛋白尿,血浆蛋白低,舌质淡,苔薄黄,脉弱。方用升阳益胃汤加减,药物组成:黄芪30克、党参20克、白术15克 、黄连10克、半夏15克、陈皮15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防风10克、羌活10克、独活10克、白芍15克、生姜15克、红枣3枚、甘草10克。

肾气不固,益气补肾摄精

肾气不足,固摄失司,精微外泄致肾小球肾炎蛋白尿、血尿日久不消失,表现腰痛腰酸,倦怠乏力,头晕耳鸣,夜尿频多,舌质淡红,舌体胖,脉沉或无力。治以补肾固摄,方用参芪地黄汤加味。药物组成:熟地20克、山萸15克、山药20 克、茯苓20克、泽泻15克、丹皮15克、黄芪30克、党参20克、菟丝子20克、金樱子20克。

3、从脾肾论治尿血

(1)肾阴虚内热,补肾益气清热

肾阴亏耗,相火妄动,血不安谧而下溢为主,同时兼有气虚失于固摄之尿血日久不好,慢性肾小球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IgA肾病。症见腰痛,手足心热,神疲乏力,腰膝酸软,气短心悸,头晕耳鸣,尿黄赤,舌红少苔,脉细数或沉数,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参芪等补肾益气清热,凉血止血。药物组成:熟地黄20克,山萸肉15克,山药15克,茯苓15克,牡丹皮15克, 泽泻15克,知母15克,黄柏10克,龟板15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黄芪30克,党参20克 ,地骨皮15克,甘草15克。

肾虚热瘀,滋阴收敛止血

病久耗伤肾阴,肾司二便,失于固摄,同时兼夹有内热瘀滞之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以血尿为主者,症见尿涩痛时作时止,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头昏腰酸,倦怠乏力,五心烦热,舌红苔白少津,脉细数。治宜滋肾阴收敛固脱,辅以清热化滞加味理血汤,补虚、育阴、固脱、清热、化瘀同用,对于尿血日久耗伤阴血,滑脱不止,兼有热邪瘀滞者用之甚效。药物组成: 生龙骨20克、生牡蛎20克、海螵蛸20克、茜草20克、阿胶15克、山药20克、生白芍15克、焦栀10克、丹皮15克、知母10克、黄柏10克、白头翁15克、甘草15克。

肾阴虚气虚,补肾益气固摄

慢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以血尿为主者病程日久,血尿顽固者,反复不好。症见全身乏力,体倦气弱,或久立血尿增多,劳累后加重,或伴心悸、气短,舌淡润,脉象沉弱或沉细无力 。

辨证为气虚血失统摄不固,方用益气补肾固摄合剂。

药物组成:

黄芪40克、太子参20克、白术15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熟地15克、山芋20克、金樱子15克、五倍子10克、茜 草 20克、乌梅炭15克、孩儿茶15克、赤石 脂25克、甘草15克。

从脾肾论治慢性肾衰竭

慢性肾衰竭由多种慢性肾脏疾病日久发展而来,其病机特点是以虚为主,虚实夹杂;病机的核心是脾肾两虚为本,湿浊瘀血内停为标;脾肾两虚贯穿其始终。诸如慢性肾衰竭病人临床上所出现的腰痛膝软、乏力贫血等均由脾虚肾虚日久所致,此为慢性肾衰竭之本虚。而脾虚运化失司,水湿内停,肾虚气化不利,浊不得泄,升清降浊之功能紊乱,湿浊内蕴,日久必化为浊毒,湿浊毒邪内蕴日久致血络瘀阻为患,临床出现脘闷纳呆、食少呕恶、少寐烦热、舌苔垢腻或舌紫瘀斑等症,此为本病之标实。因此,张琪教授提出治疗时当以健脾补肾为基本治疗大法,根据不同阶段正虚邪实的轻重不同,采用扶正与祛邪同治的方法。

脾虚生湿,化湿醒脾

慢性肾功能衰竭若脾气衰败,则运化功能失调,水液不能正常分布,湿浊内生,弥漫于三焦,使升降逆乱清浊混淆。临床以恶心呕吐、胃脘胀满、口气秽臭、头昏沉、烦闷、舌苔白腻、脉缓等一系列消化道症状表现乃“脾为湿困”症候,必须以化湿醒脾以解除脾困为主治疗。治以化浊醒脾以解除脾困为主,方用平胃化湿汤。药物组成: 半夏10克、陈皮15克、茯苓15克 、 紫苏15克 、砂仁10克 、 草果仁15克 、苍术 15克 、川朴15克 、竹茹15克 、生姜15克 、甘草15克 。

湿热蕴脾,清热化湿

湿邪蕴结日久则化热,或体内脾胃素热与湿热相互蕴结则脾胃运化受阻,形成湿热痰浊中阻,临床多见呕恶,脘腹胀满不欲饮食,口气秽有氨味,大便秘结或不爽,或兼肢体虚肿,舌苔厚腻稍黄少津,脉弦滑等。若伤阴者方用加味甘露饮;加味甘露饮药物组成:生地15克 ,熟地15克,茵陈15克 ,黄芩10克 ,枳壳15克 ,枇杷叶15克 ,石斛15克 ,天冬15克 ,麦冬15克 ,天花粉15克 ,芦根20克 ,麦芽15克,佛手15克。若脾胃不和,湿热中阻,清浊混淆者方用和中消胀饮。

脾胃虚弱,健脾和中

慢性肾衰竭病机主要因素之一为脾胃虚弱,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运化,气血化生乏源,而呈现贫血乏力等一系列脾胃虚弱诸症,脾胃功能之强弱与慢性肾衰竭的预后关系极为密切,因此补脾胃以益气血生化之源在治疗中占有十分重要位置。常用六君子汤加当归、白芍,名为归芍六君汤健脾养血和中。药物组成:人参15克 ,白术20克 ,茯苓 15克 ,甘草10克 ,半夏15克 ,陈皮10克 , 白芍15克 ,当归15克 。

脾肾两虚,健脾补肾

“肾如薪火,脾如鼎釜”,脾肾相互资生。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有大部分患者表现出脾肾虚损症状,如倦怠乏力,腰膝酸痛,夜尿频多,腹胀,舌淡胖而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细迟弱。常用脾肾双补方或加味参芪地黄汤脾肾双补,长期应用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直接在平台上询问即可,上面有医师会直接回答大家的问题的,一定要向我们多提问题,少在网上乱看传言,及早就医。

【申明:本文由第三方发布,内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网发布或转载文章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tousu#mail.39.net;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

阅读全文
上一篇:肾科医院北京,肾病是轻还是重? 下一篇:治疗肾病如何能消除尿蛋白和水肿?

相关阅读 特色医疗 MORE+ MORE+

医生团队 MORE+

来院路线

图文问诊

预约挂号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