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网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育儿
妇科
男科
保健
饮食
性爱
心理
减肥
整形
诊疗
心血管
肿瘤科
图片
服务
39问医生
就医助手
疾病百科
药品通
首页 > 阅读频道 > 健康书籍 > 心理书籍 > “恐艾症”来袭

“恐艾症”来袭

2011-10-28 来源:39健康网

A-A+

  目录

  第一章 “恐艾症”是谁在制造恐惧?

  恐艾症也叫艾滋病恐惧症,患者怀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或者非常害怕感染艾滋病并有洁癖等强迫症表现,表现出精神抑郁、情绪变化多端、严重失眠、对周围事物淡漠、体重下降和周身不适等反应,人因长期的精神紧张,心理压力过大,会产生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因而就会发生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产生的一系列症状。

  恐艾症同忧郁症、慢性疲劳综合症等症状极为相似,都是由于长期的压抑、思想负担过重、恐惧等引起免疫能力下降而导致的,症状包括:胃口变差,食欲不振或增加,体重明显减轻或增加,失眠或嗜睡,几乎整天都极度疲劳与缺乏能量,精神或动作反应激动或痴呆、性欲降低、头痛、头晕、眼睛疲劳、眼角酸痛、口渴、颈部酸疼、胸疼、腹胀、腹泻、尿频、身体酸痛、腰酸痛、盗汗与便秘或一天数次大便、低烧、咽喉痛、颈部腋下淋巴结肿痛,不明原因的肌肉无力等。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来自不同的省份、地区,有过各式各样不同的“高危性行为”,却都在承受着一种莫名的疾病的困扰,专家们称他们为“恐艾症”,但是他们自己却坚信,他们所患的,是一种未知的、尚未被查明的“神秘病毒”,并且为了验证这种疾病的存在,他们检查,再检查……

  诚然,“高危性行为”和“恐艾症”听起来都是那么的刺耳,这些人在短暂的快乐过后,就立刻开始关心自己的健康,并且为此不惜付出高昂的代价,即使所有的HIV检测为阴性,仍然坚持不懈,这,真的是一种神秘的病毒吗?

  高危性行为后他疑心自己患了艾滋病

  QQ群,为了天下聊天人士提供了一个寻亲觅友,网罗固定好友的好工具,也为一类人群的聚集提供了绝佳的交流平台。

  2009年10月,由于各地报告的案例越来越多,加上媒体的宣传,国家疾控中心也开始重视他们,为他们展开小范围的集体体检,包括他们最关心的HIV抗体……

  这群人有着类似的高危性行为,都有着类似的症状,而且检查结果无一例外显示他们一切正常,丝毫没有任何艾滋病的迹象,但是他们都坚信自己患上了某种神秘的疾病,并其天天折磨着他们。据先期介入的媒体介绍,这类人群,恐怕有上千人,网络上,也已经有十几个类似的“寻求真相”的QQ群在建立。

  被反复引用的一个案例是:六年前,作为一家油田的业务员,“钟友”出差到了新疆,晚上,寂寞难耐的他找了小姐,在风流过程中,不小心弄掉了安全套。回到宾馆,“钟友”一晚上洗了三次澡。恐惧中,他度过一个不眠之夜。第二天,头晕目眩的“钟友”感觉有些发烧,嘴里起了小水泡,身上开始出现红疹……

  返回南阳后,“钟友”感觉病情一天天加重,他怀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钟友”先是在南阳一家医院做了检测,结果呈阴性。心情好了没几天,“继续恶化”的病情,逼迫”钟友”先后到郑州、北京、上海、香港进行检测,无一例外,这些检测都呈阴性。

  “钟友”开始怀疑自己患上了一种新的未知疾病——可能是隐性艾滋病,或者是艾滋病病毒“变异”了。让他感觉更加可怕的是,他虽然尽量不与父母接触,但父母还是出现了相同的病状,发烧、骨头疼、舌苔发白……

  偶然间,他在网上发现了“真相群”,在这个群里,他认识了更多与他有雷同症状的病人,患病前他们大多有过类似高危性行为。

  “钟友”至今仍在南阳一家医院住院,他已经离婚,并坚持6年间不见女儿一面,他在电话中咳嗽着向记者说:“我可能活不了多久了,但我想把我的遗体捐献出来做实验,希望政府部门能够早日找到这种新的病毒,让更多的病人不再受折磨。他现在每天到医院打消炎针,用的是医生按淋巴炎开的药。

  一听说恐艾症立刻破口大骂

  在经过媒体的报道后,他们似乎看到了一线曙光,但是经过医院一而再,再而三的检查,只有,实在无法找到能够证明他们患上艾滋病的证据,只能说,他们就是“恐艾症”……

  在交流中得知,他们自患病起反复检测HIV抗体,都呈阴性,很多人在北京、上海、广州甚至香港等地的医疗机构做过多次检测,不仅排除了HIV感染的可能性,还排除了甲肝、乙肝、肿瘤、结核病等病症的可能性。

  他们总结了自己的类似症状:持续发低烧(37摄氏度左右),多个淋巴疼痛肿大;(2)舌苔白厚,舌尖红点,有白色念珠感染;(3)腹泻,肠鸣,大便较稀;(4)鼻塞严重,上呼吸道感染;(5)牙床肿痛,牙龈发炎;(6)皮肤压痕特别明显且不容易消退,皮下出现血点,皮疹,严重者出现紫癜;(7)出现牙龈出血,持续腹泻,食欲下降,盗汗严重;(8)肌肉关节疼,关节响非常明显;(9)全身肌肉跳动。

  虽然坚信自己患上未知病毒,但是检测结果却一次次让他们失望而归,“谁再说我是恐艾症,让他来跟我吃顿饭试试?”一名检测者面对再一次“恐艾症”的结论,勃然大怒。

  专家观点:不是恐艾症是什么?

  CD4和CD8,中文名称“T细胞亚群”,是人体血液中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患者患上艾滋病后,CD4的数量会显着减少,当CD4的数目低于200的时候,就可以到当地疾控部门领取免费的治疗药品,可以接受随访和跟踪调查。

  但是正如媒体前段时期纷纷报道的那样,“这些人中有检查出肺结核的,有检查出乙肝的,有检查出CD4偏低的,但是没有一个是异常偏低!”

  针对这类人群所诉说的传染性强的问题,多名医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往往只看到他们独自到医院就诊,自诉家人被传染的事实,但一旦他们的妻子或儿子也被要求前来检查,家人往往称“没有病或不是被传染的”,一经检查,也确实没病,或是普通的感冒。“这不是典型的‘恐艾症’是啥?”广州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国家卫生部艾滋病临床专家组专家蔡卫平说。

  而且,事实证明,这些患者所反映的情况与艾滋病大相径庭,所有证据都被一一驳斥。发烧,医生经过仔细、反复的测量,但是大部分并不烧;舌苔异常,医生认为精神紧张会导致内分泌失调,舌苔不白才怪;淋巴结肿大,医学上认为全身两个部位以上、直径1厘米以上、持续3个月以上才是临床意义上的淋巴结肿大,根本不符合条件;至于艾滋病晚期病人身上经常出现的皮疹,医生认为:每个人身上的皮肤都会有创口,不可能说出现一个伤口就说是皮疹……

  全国着名的艾滋病防治专家桂希恩教授也在一篇报道中提到:“众所周知,艾滋病有潜伏期,不会这么早发病。而他们的免疫指标又都很好,这应该是典型的偏执型心理障碍,他们往往会一厢情愿地把自己的病症和艾滋病对号入座。”

  万名网友参加调查8成人被“艾滋病”吓到过

  在世界艾滋病日即将到来之际,39健康网进行了一次以艾滋病为主题的专题调查,调查结果令人心惊:“恐艾症”已经不仅仅是停留在报纸、网站与书本之上,恐艾症已经开始实实在在的影响到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在一道名为“你受过这些症状的惊吓,怀疑自己得了艾滋病吗?”的题目中,42.7%的网友选择了“是”,包括生殖器异常、淋巴结肿大、发热、恶心、瘙痒等等症状。而在“你是否怀疑得了艾滋病而进医院检查”一题中,28.6%的网友选择了“曾经去过”,并且一再强调,自己是悄悄的、瞒着家人和朋友去的,而“真正检查出艾滋病病毒的”,不到2.9%。

  合并起来,将近有80%的人怀疑过自己得了艾滋病,或者悄悄检查过。

  艾滋病的“无药可治”引爆恐惧一夜欢娱带来无尽痛苦

  当今社会的性开放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性伴侣增多,性行为年龄提前,性行为的不确定性一切一切,都在把人们推向“高危性行为”的深渊。不少学者已经忧虑的表示:目前这种盲目的性开放,为性病和艾滋病的传播埋下了巨大的隐患,盲目的性开放终将会由自己的健康来买单。

  艾滋病之所以恐怖,无法治愈是一个方面,带来的社会歧视却是真正令艾滋病病人们感到恐怖的,妻离子散、孤立无援,冷漠、嘲笑、被遗弃……即使有着种种的艾滋病团体,整个社会怜悯的目光也会让他们不寒而栗。

  这种至今尚未被人类攻克的病毒有着最为奇特的致死方式,一般的性病病毒都会直接侵蚀人体,造成各种溃烂、疱疹、痒、痛、腐烂、流脓……但是艾滋病病毒不一样,它从来不直接破坏人体的正常细胞。它在长达1年到12年左右的潜伏期中悄无声息的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使得人体的各种免疫系统形同虚设,患者可能是皮肤溃烂,有可能是肺部感染,有可能是心肾功能衰竭,有可能是过度消受,甚至,一个小小的感冒都有可能知名。它从不直接杀伤人体,当人体内的免疫系统崩溃之时,各种感染、病毒将会如期而至,病人往往死于多种机会感染,而且由于病程长,病人经常需要承受大量药物的治疗,消瘦,食欲不振,治疗过程比死亡更绝望,因此,它令人望而生畏,不寒而栗。

  “高危性行为下,一定要坚持使用安全套,但是最好的办法还是杜绝高危性行为,洁身自好”专家这样解释说,艾滋病病毒可以通过体液或者血液传播,安全套可以再一定程度上预防艾滋病病毒的传播,但是由于艾滋病病毒体积较小,很难保证安全套在性交过程中不会破损,或者出现一些细小的裂缝,双方皮肤和粘膜的摩擦也有可能产生局部细小破损,造成感染,安全套在使用过程中也有可能出现脱落、破裂等等意外。因此,安全套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艾滋病,但是真正的要杜绝艾滋病,只能依靠洁身自好,避免高危性行为,不要以任何借口和任何理由去尝试,为自己的高危性行为寻找理由。

  12月1日,是第21个“世界艾滋病日”。

  随着关于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日益增多,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在悄然出现:恐惧艾滋病,总是怀疑自己得了艾滋病,每天提心吊胆,日子过得并不比真正的艾滋病患者轻松——这就是“恐艾症”患者。

  专家指出,对待艾滋病,既要有预防意识和警惕观念,但也无需杯弓蛇影、过度恐惧,“恐艾症”患者“心病还需心药医”。

1 / 6 上一页


↑点击去参与测试 拜拜粗腰肥大腿↑

今日推荐

预约挂号

大家都在看

热搜推荐

诊疗

APP快速预约挂号
进入诊疗频道

问医生

我要问医生

找药品

药品通

常见病用药

进入药品频道
下载APP,每天都能看健康猛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