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17 来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难愈性创面科研组
封闭式负压引流(Vacuum Assisted Closure, VAC),亦称负压封闭引流(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reapy, NPWT),是利用负压吸引装置与特殊创面敷料连接,间歇地或持续地在创面处产生低于大气压的压力,通过一系列的作用机制促进创面愈合的新颖的、日趋成熟的治疗方法。该项技术被认为是创面治疗领域的一次革命,能够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创面,包括急慢性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感染创面、植皮创面以及各种难治性创面。下面就封闭式负压引流做一综述详细介绍该技术。
封闭式负压引流演变历史
引流的概念和发展
引流是在机体的某一部分与机体其他部分间或与外界间建立开放通道以达到治疗目的的外科重要治疗手段。引流的目的是及时排除体腔、器官或组织中的脓性积液、坏死组织、异物等有害物质,以减低压力,消灭死腔,改变感染部位的微生物环境,抑制局部细菌繁殖,防止感染扩散,减轻机体的炎性反应,促进炎症消退,从而预防和/或治疗局部有害物质对机体造成的生物学损害;保证创伤部位的良好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观察引流物的数量和性状,以便判断被引流区内的情况。
早在公元前3世纪,医学之父、古希腊名医Hippocrates的病案中就已经有利用麦秆导尿引流膀胱的记载(图4-70)。
1859年,Chassaignac开始应用软橡皮管作引流。
1882年,Kehrer首创并发展了烟卷引流。
1895年,Kellogg和Kehrer建立双套管引流的雏形。
图4-70
负压引流及负压装置
临床实践中,常规引流的临床效果有时往往不尽如人意,尤其是要求引流较长时间、创面较大时。即使是效果较好的套管引流,借助引流管端孔及侧孔也只能作到点状或多点状引流,有效引流面有限,不可能全方位地引流,而且时间稍长就容易阻塞。对于较严重的软组织碾压、挫裂伤,常合并有创面的重度污染和大块皮肤以及软组织的缺损,常规的引流方式难以起效而只能通过创面频繁的更换敷料来达到去除创面脓液、坏死组织等有害物质的目的。
1898年,Heaton开始应用负压吸引,主要是负压源的问题。
1931年,美国外科医生Wangensreen设计了由两个玻璃瓶组成的“沙漏”状的,利用水由一个玻璃瓶流向另一个时产生的“真空”形成负压装置。曾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负压引流,直到70年代末。
1952年,Raffel首次将负压引流方法用于皮瓣转移术后可能出现的感染、积液等并发症的预防并取得成功。
1954年,Chaffin率先采用电动真空泵作为负压源。
1955年,Silvis等将这项技术推广到多种手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此后,负压引流促进创面愈合的方法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并被不断探索和改进,使其应用范围进一步拓宽。
1960年以后,医院大多建造了中央吸引系统,大大方便了临床的负压应用(图4-71)。
1970年以后,发明了由无毒刚性的聚碳材料吹塑而成的负压瓶并将负压应用于治疗难愈的创面和伤口。
封闭式负压引流(vacuum assisted closure)
1985年美国的Chariker和Jeter医生应用纱布包裹一根扁的外科引流管,将它们放在伤口内,盖上透明的密封贴膜,并用贴膜包裹引流管,将引流管连接于负压泵,来进行伤口的治疗,通过他们的临床研究,认为封闭负压引流系统对腹部外伤后合并肠瘘的处理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是人们早期应用负压治疗创面的有益探索。
1993年,德国Ulm大学创伤外科的Fleischmann博士(图4-72)创造性的提出将传统负压引流与现代封闭性敷料相结合的新型引流技术,该技术用医用泡沫敷料(聚乙烯醇或聚氨酷材料,polyvinyl alcohol or polyurethane ether)包裹多侧孔引流管,将泡沫敷料裁剪后置于创面,并用半通透性的薄膜密闭创面,再通过埋与引流瓶及负压源进行负压引流。该技术首先被运用于感染创面治疗并取得显著效果,随后美国的Wake Forest大学的Argenta和Morykwas等继对这项技术进行了临床和实验研究,并以封闭式负压引流(vacuum assisted closure)命名获得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认可,在北美和欧洲得到迅速推广。
(责任编辑:赖静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