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网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育儿
妇科
男科
保健
饮食
性爱
心理
减肥
整形
诊疗
心血管
肿瘤科
图片
服务
39问医生
就医助手
疾病百科
药品通
首页 > iphone > 健康 > 保健

中医防寒秘术

2013-01-17 来源:39健康网

A-A+

第一章:教你中药防寒养生五方法

  核心提示:中医养生讲究“天人合一”,顺天守势,中医药自古就有许多简便易行、并且有效的传统防寒养生方法,下面介绍利用中药的五种防寒养生抗病方法。

  防寒药茶多饮服

  辨体选药、以药代茶非常简单方便,以沸水冲泡加盖闷热,待温时频频饮服,再以沸水续泡。此法对增强抵御风寒能力有一定的效果。例如:

  痰湿体质:荆芥、陈皮、桔络、橘叶、苏叶,疏风温化寒痰;

  血瘀体质:三七花、红花、降香、姜黄、玫瑰花,温阳疏通血络;

  阳虚或气虚体质:生晒参、党参、黄芪、白术、防风叶,益气扶阳固表防寒。

  五味药材每日足浴

  足浴可使双脚血液温度提高,血流速度加快,让血液回流得更畅通;有利于促进足部60多个穴位、起始足部6条经络的气血运行。例如:

  血瘀体质:红花、当归、川芎、泽兰叶、鸡血藤,温经活血化瘀通络;

  阳虚体质:艾叶、杜仲叶、桂枝、狗脊、干姜,益阳温经驱寒暖足;

  煎煮15分钟,待药液35℃~42℃即可足浴,双脚入药汁踩踏药渣按摩足底半小时,临睡前每日1次。坚持一冬,除上述作用外,还能预防足部皲裂冻疮、软化足茧鸡眼、恢复疲劳、改善睡眠,并有一定的补益调养效果。

  五味药枕暖头颈

  人体的经络都汇集于头部,中药枕是冬季睡眠时头颈部舒适保暖的良方。选用具有温通经络、气味清香淡雅、而且柔软蓬松的药材,自制药枕。例如:

  痰湿体质:灯心草、淡竹茹、橘叶、旋覆花、扁豆衣;

  阳虚体质:灯心草、艾叶、五加叶、杜仲叶、防风叶;

  血瘀体质:灯心草、红花、泽兰叶、益母草、伸筋草。

  使用冬令药枕,可以防治头颈畏寒,头部冷痛、失眠等,有助于改善脑动脉硬化症、脑梗死、颈椎病、偏头痛及睡眠障碍等症状。

  立冬养生保健:重在防寒健肾

  季节的变更常常在我们无意识的时候发生了,当我们在周六的午后躺在床上懒洋洋地感叹着天气转暖的时候,其实冬天已经悄悄地降临了。过了立冬之后的几天,就要全面大降温。那么在天气转冷的时候,我们要先做好防寒的措施,才能保护好自己重要的身体。

  冬季的主气为寒,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阴邪伤阳后,人体阳气虚弱,生理机能受到抑制,就会产生一派寒象。常见情况有恶寒、脘腹冷痛等。冬季对应的脏器是肾脏,中医认为肾是先天之本、生命之源,它的机能强健,则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的变化,否则就会使新陈代谢失调而发病。因此,冬季养生重点是“养肾防寒”。

  炖补养生

  冬季饮食切忌黏硬、生冷,因为此类食物属阴,易使人体阳气受损,饮食调养应以“补”为主。补法中以炖补为佳,炖补制作时间长,有利于营养消化吸收,而且还可以适当加入药材,以增强疗效。炖补时可根据个人体质选用一些高热量、高蛋白质的食物:

  羊肉:冬天吃羊肉非常合适,因为羊肉性温,能给人体带来热量。中医说它是助元阳、补精血、疗肺虚、益劳损之妙品,是一种良好的滋补强壮食物。

  鹅肉:自古以来流传着“喝鹅汤,吃鹅肉,一年四季不咳嗽”的谚语。常食鹅汤、鹅肉,可以防治咳嗽,还能补益五脏。

  鸭肉:冬天除吃一些能补阳的食物外,还要注意养阴,鸭肉营养丰富,是滋补妙品,尤适于体内有热、上火的人食用,特别是低烧、虚弱、食少、便秘和水肿的人,食鸭肉最有益。

  进补要因人而异,不可乱补,应注意五忌:

  一忌无病进补。无病进补,既增加开支,又伤害自身,导致血中胆固醇增多,诱发心血管疾病。

  二忌慕名进补。人参是补药中的圣药,所以服用的人多。但滥服人参会导致过度兴奋,烦躁激动,血压升高及鼻出血。

  三忌虚实不分。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病又有阴虚、阳虚、气虚、气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

  四忌多多益善。进补过度对身体也有害,因此进补要适量。

  五忌以药代食。重药物轻食物是不科学的,药补不如食补。

  补充水分

  冬季进补一不小心容易补过头,尤其是慢性病患者,因此还需要多食水果、蔬菜,补充足够的水分,防止血液浓缩和黏稠。冬季北方水果较少,主要可以吃苹果。

  中医认为,苹果性平。在众多水果之中,苹果可说是最普遍又最平和的一种,但它的营养价值却不容小视。中医认为它有生津润肺、健脾开胃的功效。入冬后,很多人常感到皮肤干燥、头晕嗜睡,反应能力降低,这时如果能吃些生津止渴、润喉去燥的苹果,会使人顿觉清爽舒适。再有,冬季许多人进补过多,往往会出现上火的症状,而苹果性平,可滋阴润肺,又可杀菌,对预防上火和感冒很有效果。

  蔬菜里可以多吃萝卜和白菜。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萝卜有顺气消食、止咳化痰、除燥生津、散淤解毒、清凉止渴、利大便等功效。

  中医认为,大白菜可以养胃生津、除烦解渴、利尿通便、化痰止咳、清热解毒。绝大部分人群都可食用,尤其适于偏胖、内热偏盛、脾胃不和、咳嗽有痰的人士。冬天气候干燥,大白菜含水量极高,又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多吃白菜可以起到很好的滋阴润燥、护肤养颜的作用。大白菜中的纤维素有润肠排毒作用,还可促进人体对动物蛋白质的吸收,对于便秘人士尤为适宜。

  但话又说回来,任何事物都有好与坏,大白菜也一样。因大白菜偏寒,脾胃虚寒人士应少食。另因大白菜中含有少量会引起甲状腺肿大的物质,所以甲状腺肿大患者应少吃,或与碘盐、海鱼、海产品等一起食用。

  生活防寒

  进入冬季以后,“早卧晚起,以待日光”是养生的重要原则,意思是说在寒冷的冬天应该早睡晚起。早睡以养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最好在太阳出来以后再起床,这时人体阳气迅速上升,血中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含量也逐渐升高,此时起床,则头脑清醒,机智灵敏。而且早晨空气中负离子浓度高,对人体也非常有益。

  冬季防寒非常重要,要从背、足做起。中医认为,背部是人体经脉中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主要部位。足太阳膀胱经主人一身之表,又具有防御外邪侵入的作用。所以一旦受寒,就会损伤人体的阳气,出现上感或陈疾复发、加重等现象。对于老人、儿童、患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暖背尤为重要。背部保暖方法很简单,只要穿一件贴身的棉(鸭绒)背心就好。

  民间有一说法,“寒从脚底生”。因为足为人体最远端,脂肪薄,保暖能力差,而中医认为足底穴位与内脏关系密切,如果足部受凉可引起感冒、腹痛、腰腿痛、痛经等疾患,所以要注意足部保暖防寒。

  运动保暖

  冬季锻炼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户外活动可促进热量产生,调节新陈代谢机能,增强大脑皮层兴奋和体温调节功能。

  但是,由于冬季天气寒冷,四肢较为僵硬,所以锻炼之前的热身活动非常重要。如先做一些伸展肢体、慢跑、轻器械的练习,等身体微微出汗后,再进行高强度的健身运动。

  衣着要根据天气情况而定,以保暖防感冒为原则,尤其注意运动后要及时穿上外衣,以免着凉。

  锻炼也要根据个人体质和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例如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应杜绝做打球、登山等剧烈运动;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患者,运动应选择上午、下午日照充足的时候,避免受寒冷的刺激,防止诱发急病。老年人更应注意保暖,要避免过早起床锻炼,以防脑供血不足诱发中风。

 

  第二章:女性冬季防寒保暖

  女性冬季防寒保暖勿踏进7大养生误区

  核心提示:女性冬季容易手脚冰冷,怕冷的女性朋友在防寒保暖方面做足功夫。但是,养生专家指出,很多女性防寒保暖的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养生误区,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中医认为,女性体质较虚弱,身体蕴藏的阳气不够充沛,所以在冬季容易出现手脚冰冷的情况。

  误区1:戴口罩可以抵挡住寒气

  事实上,口罩的取暖效果不仅不好,还可能使人体的免疫力降低。这是因为,人的鼻黏膜内有着丰富的血管和海绵状血管网络,血液循环非常活跃,对吸入的冷空气有天然的加温作用,而且人的鼻腔管道十分曲折,大大增加了鼻黏膜的面积,使得加温作用进一步增强。

  这样一来,人体吸入的冷空气经过鼻腔管道进入肺部时,由于加温作用,已经接近于人的体温。然而,当人戴上口罩后,从体内呼出的空气会在口罩上遇冷变成水,一方面会让面部觉得更冷,另一方面潮湿而相对不卫生的环境也不利于人的口鼻部位的健康。

  此外,人体的抗寒能力也应该通过逐步的锻炼来提高。假如整天戴着口罩,鼻腔以及整个呼吸道由于接触不到冷空气,都得不到锻炼,免疫力会慢慢下降,反而更容易患上感冒。

  戴口罩还存在一定的卫生隐患。如果长时间佩戴同一口罩或者翻过来佩戴,都会导致将口罩上的脏物吸入体内,以致引发疾病。如果有必要戴口罩的话,平时应该多准备几个,最好能一天一换;清洗口罩时,应先将口罩放入开水中烫几分钟,清洗干净后再拿到阳光下晾晒干,这样才能起到杀菌消毒作用。

  对于抵抗力差的女性,外出为防寒保暖可以戴围巾、手套,穿暖和一些的鞋子或垫个厚点的鞋垫,这些都比戴口罩挡寒更健康和实用。

  误区2:蒙头睡觉比较暖和

  有些人习惯把头蒙在被窝里睡觉,感觉上暂时可能会暖和些,但被窝里的氧气会越来越少,二氧化碳和不洁气体却越积越多,所以蒙头大睡以后,你经常会感到昏昏沉沉的,全身疲乏无力。

  误区3:用热水洗脸更温暖一些

  女性一般比较怕冷,习惯于冬季用热水洗脸,但热胀冷缩的原理你一定学过,人体的皮肤也遵循着这个原理。冬天,人的面部在冷空气刺激下,汗腺和毛细血管都呈收缩状态,当遇上热水时会迅速扩张,但热量散发后,又恢复低温时的状态。

  毛细血管这样一张一缩,容易使人感觉面部皮肤紧绷干燥,还会使皮肤容易产生你最怕看到的皱纹。因此,正确的方法是最好能用冷热水交替洗脸,这可以逐渐加快皮肤的血液循环,还能起到如同按摩的作用。

  误区4:多饮酒可以御寒

  数九严寒,即使平时不善饮酒的女性,也喜欢和家人团圆或与朋友聚会时饮酒,觉得窗外大雪纷飞,屋内每个人都喝得暖融融的既浪漫又惬意。饮酒后的确会使人有浑身发热的感觉,这是酒精促使人体散发原有热能的结果。

  但酒劲过后,因大批热量散出体外,反而会使人浑身起鸡皮疙瘩,导致酒后寒。而且如果在刚喝过酒后出门,更容易因外冷内热引起感冒着凉。

  误区5:进门马上烤暖气或烤火取暖

  从寒冷的室外回来,手脚冻得冰凉,很多人习惯马上把手脚放到暖气上或在火炉边取暖,其实这样会造成更严重的冻伤。这是因为手脚在长时间受凉后,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

  此时,如果马上近距离取暖,会使血管麻痹、失去收缩力,出现动脉淤血、毛细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强,局部淤血,更容易形成冻疮。正确的做法是冰冷的手脚只能轻轻揉搓,使它们慢慢恢复正常温度。

  误区6:皮肤干燥瘙痒一个劲儿抓挠

  冬天的干燥多风很容易使人皮肤上的水分快速流失,缺水的肌肤也就经常会起皮屑和发痒,对付皮肤瘙痒,我们习惯用手去挠,但这样做会更加刺激原本已经很干燥的皮肤,使脱屑情况加重,甚至引起皮肤继发感染。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多喝水、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吃酸辣刺激性强的食物,少饮烈性酒。勤洗澡,可以在洗澡时用滋润功效强的浴液,并在洗澡后身体皮肤上水分未干时抹些润肤乳液。

  误区7:穿双厚靴子脚暖和就行,衣服穿薄点无所谓

  老话说“脚暖和了身上就暖和了”,因此有些爱美的女性在三九天还常穿裙子,再配双高靴,觉得这样就足够了。这种观点是不对的。

  当我们的身体受冷时,其实首先感到的是心脏仿佛被冻得收缩成了一小团,然后才是身体局部的冷感。所以,在寒冷的天气里,保护好心脏很重要。

  另外,受凉性胃痛、腹痛也是女性冬天更易患的急病,尤其是在月经期间,身体的保暖尤为重要。因此,只有脚暖和是远远不够的。

 

 第三章:冬季保暖吃什么?

  核心提示:寒潮来袭了!正当大家在心里嘀咕,这个冬天不太冷时,寒潮终于来袭了。气温骤降,我们可要注意防寒保暖了。那么,要应对寒潮带来的低温天气,我们除了加强运动、多穿衣物外,可以吃什么防寒保暖呢?

  营养专家为你介绍几类营养价值很高的食物,这些食物不仅能增强你身体的免疫力,抵御寒冷,而且能量较低,是很好的瘦身食物。

  我们称以下食物为核心食物,这类食物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并包含所有食物类别,是瘦身的常用食品。这些食品能量较低,不会让脂肪堆积。它们应该成为你食谱里的主要成分。

  一、蔬菜

  包括新鲜的、罐装的(无佐料、脂肪、糖等其他添加剂)蔬菜;番茄酱。但蔬菜类不能和非核心类食物合并(比如油炸的蔬菜和豆类,油浸蔬菜、糖渍的蔬菜等都不是核心类食物)。

  1、根茎类

  医学研究人员发现,人怕冷与机体无机盐缺乏有关。藕、胡萝卜、百合、山芋、青菜、大白菜等含有丰富的无机盐,这类食物不妨与其他食品掺杂食用。

  2、含碘食物

  海带、紫菜、海盐、发菜、海蜇、蛤蜊、大白菜、菠菜、玉米等含碘食物可以促进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

  3、含铁高的食物

  贫血的妇女体温较正常血色素的妇女低0.7℃,产热量少13%,当增加铁质摄入后,其耐寒能力明显增强。因此,怕冷的妇女可有意识地增加含铁量高的食物摄入,如动物肝脏、瘦肉、菠菜、蛋黄等。水果包括:新鲜的、罐装的(非糖水类)水果。

  如果是罐装的必须是水或纯果汁(非糖水)浸泡的,浸泡汁水不可以食用;干果(杏干、桃干、香蕉干等)不算做核心食物;果汁不是核心食物。

  4、辛辣食物

  辣椒含有辣椒素,生姜含有芳香性挥发油,胡椒含胡椒碱。

  二、汤类

  包括:新鲜的、冷冻的、罐装的(无佐料、脂肪、糖等其他添加剂)清汤。

  三、肉类

  以羊肉、牛肉、鹿肉的御寒效果较好。它们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脂肪高,有益肾壮阳、温中暖下、补气活血之效。吃这些肉可使阳虚之体代谢加快,内分泌功能增强,从而达到御寒作用。

  四、脱脂奶制品和其他代乳品

  包括:脱脂奶、脱脂奶酪、脱脂无糖酸奶;豆浆、豆腐和不含添加剂的豆类食品。

  日常生活中,如果能多吃些御寒食物,就可以提高机体的抗寒能力。尤其是冬天很怕冷的女士们,不妨就参照上述菜单制作出一个适合自己的饮食方案,在寒冷的天气加以引用,相信会有不错的效果出现哦!

  吃生姜防寒治胃病

  核心提示:说起生姜,很多人都会觉得很平常,然而它既是美食,也是良药,从生姜皮到生姜汁,都有着众多的功效,不仅抗病毒、健胃强体、还可滋补脾肠等。

  生姜味辛性温,长于发散风寒、化痰止咳,又能温中止呕、解毒,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及胃寒呕逆等。生姜特有的“姜辣素”能刺激胃肠黏膜,使胃肠道充血,消化能力增强,能有效地治疗吃寒凉食物过多而引起的腹胀、腹痛、腹泻、呕吐等。

  人在吃过生姜后会感觉身体发热,这是因为生姜促使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导致,并促使身上的毛孔张开,从而感觉身体发热。因此冬季吃生姜可以达到防寒取暖的功效。

  另外,吃生姜还能促使人们的食欲大增,吃的饱身体才会更暖和,才能抵抗冬季的病菌。

  生姜防寒食谱

  大枣姜汤

  大枣性味甘温,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作用:生姜性味辛温,具有温中止呕、解表散寒的作用;二者合用,可充分发挥姜的作用,促进气血流通,改善手脚冰凉的症状。此外,生姜重补暖、大枣重补益,对治疗寒凉引起的胃病非常有效。

  姜汁可乐:有防寒去痰的功效,增加热量,暖胃,最适用于冬季,对防治感冒效果很好,可以祛风散寒。

  姜汁甜牛奶

  功效:此款饮品有驱寒合胃之功效,天天饮用一杯,手脚寒气便会渐失。

  材料:鲜牛奶、姜汁、白糖

  做法:取150-200毫升鲜牛奶,加入一调羹的生姜汁和少许白糖,放入容器内隔水蒸十五分钟即可适用。

  生姜粥

  功效:此粥具有祛寒止泻作用。

  材料:生姜5克,大米30克

  做法:生姜5克,大米30克加水适量煮粥,再调一点糖和盐食用。

  冬季吃姜宜忌

  1.生姜具有温中散热的功效,适宜于脾胃虚寒的人食用,但是阴虚内热、表虚自汗的人群要少吃的好。

  2.在食用生姜的时候要考虑留不留姜皮,多吃生姜最好要留皮,避免上火。因为生姜味辛、性温,有发表健胃、止呕解毒等功效,而生姜皮味辛、性凉,具有行水、消肿的作用,因此,有“留姜皮则凉,去姜皮则热”之说。

  3、生姜不宜在夜间食用,其姜酚刺激肠道蠕动白天可以增强脾胃作用,夜晚则成了影响睡眠伤及肠道的一大问题

  龙眼防寒养肾抗衰老

  核心提示:龙眼俗称“桂圆”,是我国南亚热带名贵特产,历史上南方“桂圆”北“人参”之称。龙眼果实富含营养,自古受人们喜爱,更视为珍贵补品,其滋补功能显而易见。

  龙眼味香甜,性温。可入药,有壮阳益气、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等多种功效,可治疗贫血、心悸、失眠、健忘、神经衰弱及病后、产后身体虚弱等症。

  龙眼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有机酸、粗纤维及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等。龙眼肉能够抑制脂质过氧化和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冬季吃龙眼可以起到御寒、祛湿保健的作用。

  龙眼营养食谱

  龙眼核桃粥

  材料:西洋参1.5钱、麦冬5钱、龙眼1两、炙甘草3钱、核桃1汤匙、糙米1杯、冰糖

  功效:强心补肺、温阳补气、促进末梢血液循环,适于心悸胸闷、动则易喘、经常感冒、鼻塞流涕等阳气虚弱者。

  做法:

  1、将西洋参、麦冬及炙甘草放入药袋中,与洗净的米一同放入电饭锅中,加入6杯水,煮熟后去除药袋。

  2、加入龙眼及核桃,焖约5分钟,加入调味料即可食用。

  红枣龙眼粥

  材料:大米30克,龙眼10克,红枣3克,红糖适量。

  做法:

  1、龙眼去壳,去核,洗净。

  2、红枣及大米洗净,红枣去核。

  3、龙眼肉、红枣及大米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煮成粥,煮沸后加红糖调味。

  龙眼酸枣瘦肉汤

  材料:猪瘦肉300克,龙眼肉40克,酸枣仁10克,红枣2颗,盐适量。

  做法:

  1、猪瘦肉切块,汆水,洗净。

  2、龙眼肉、酸枣仁、红枣洗净,红枣去核。

  3、所有材料放入锅内,加适量水,大火煮沸,改用小火煮2小时,下盐调味。

  龙眼冰糖茶

  材料:龙眼肉30克,冰糖适量。

  做法:

  1、龙眼肉洗净。

  2、放入锅中,加2碗水,以大火煮滚,改小火煮20分钟,加冰糖搅拌至融化即可。

  食用龙眼宜忌

  1、适宜神经性或贫血性或思虑过度所引起的心跳心慌、头晕失眠者食用;

  2、适宜大脑神经衰弱、健忘和记忆力低下者食用;

  3、适宜年老气血不足、产后妇女体虚乏力、营养不良引起的贫血患者食用。

  4、龙眼易生内热,少年及体壮者少食为宜。有大便干燥、小便黄赤、口干舌燥等阴虚内热表现者不宜食用。舌苔厚腻、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者也应少食。

更多请点击:http://iread.wo.com.cn/pages/3g/detail20.jsp?userid=90607003730&channelid=18000000&cntindex=257876&discountindex=&titlename=u8be6u60c5u4ecbu7ecd&pageid=200220&operatetype=null&orderid=null&tn=argentinaBlue



↑点击去参与测试 拜拜粗腰肥大腿↑

今日推荐

预约挂号

大家都在看

热搜推荐

诊疗

APP快速预约挂号
进入诊疗频道

问医生

我要问医生

找药品

药品通

常见病用药

进入药品频道
下载APP,每天都能看健康猛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