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网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育儿
妇科
男科
保健
饮食
性爱
心理
减肥
整形
诊疗
心血管
肿瘤科
图片
服务
39问医生
就医助手
疾病百科
药品通
首页 > 健康百科 > 社会与健康 > 时事 > 名人与健康 > 刘玉莲

刘玉莲:典型前后

2008-06-27 来源:

A-A+

  一个典型的“前典型”生活

  刘玉莲无论是气质风度还是相貌着装,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都与她艰苦的生活环境和年龄相去甚远。

  58岁的刘玉莲还称得上是袅袅婷婷,她身姿挺拔,衣裳入时,风度过人。

  几乎每次刘玉莲的出现,都会引起众人的议论:她是乡村医生?她快60岁了?不会吧?

  刘玉莲是正牌的乡村医生。甚至她刚刚提起药箱时,乡村医生还叫“赤脚医生”。到现在,刘玉莲是新疆哈密市仅存的58个当年的“赤脚医生”之一。

  那年,刘玉莲刚刚17岁,扎着那个年代时兴的、齐腰长的大辫子。到现在,刘玉莲还会尖着个嗓子唱出那个时代歌颂赤脚医生的歌曲——“赤脚医生向阳花,贫下中农人人夸……”

  42年前,刘玉莲随父母落户到了哈密市二堡镇的二堡村,成为这里为数不多的汉族村民之一。来二堡没多久,爱劳动,脾气好的刘玉莲,就被选到了县里参加“赤脚医生”的培训,半个月的培训回来后,这个满脸稚气的小姑娘就成了村里唯一的“赤脚医生”。

  头一次给人看病,刘玉莲比病人还紧张,打针时手哆嗦个不停,给发高烧的病人服下退烧的阿司匹林,她自己反倒出了一身透汗,身上的衣服全湿了。

  直到病人烧退了,刘玉莲才松了一口气。她对自己说,把这个病人治好,我就是个医生了。

  玉素甫患支气管哮喘很多年了,他的脖子上还有一个大大的甲状腺瘤。到城里多家医院求医问药,一直不见好转,他几乎放弃了治疗。

  刘玉莲大着胆子用针灸疗法结合药物治疗,两个月后,玉素甫的支气管哮喘不犯了,脖子上的“大疙瘩”也奇迹般地慢慢消失了。

  刘玉莲的医术,被玉素甫传开了;“丫头”这个名字,也让玉素甫传得尽人皆知。从此,全村人都叫刘玉莲“丫头”。

  二堡村是典型的维吾尔族群众聚集村,平时大家只说维吾尔语。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活了多年,刘玉莲也自觉地进行着“双语化”行医,她的语言在维吾尔语和汉语之间流利地转换着。

  但是由于刘玉莲的存在,全村的维吾尔族群众,从刚刚会说话的小娃娃,到长着白胡子的古稀老人,至少都会说一个汉语词汇,那就是——丫头。

  丫头,这个汉语里长辈称呼晚辈的爱称,变成了他们嘴里对刘玉莲的通用称呼。

  二堡村农田高低不平,南北两端海拔相差二三百米,加上水资源严重匮乏,全村人均有效耕地面积不足2亩,是全镇子最穷的村子。

  就是这个穷得叮铛响的小村子,几十年来医疗卫生工作却做得出奇的好,不管是计划免疫还是传染病防治,无论是妇婴保健,还是抗击非典禽流感,都走在全镇的前面。村里人说,村子穷,没有钱,但是,他们有个好医生、好丫头,好医生钱难买,好丫头金不换。

  刘玉莲经常是穿着衣服睡觉的。有人问她为什么。

  刘玉莲说,村子里有几个老人有哮喘,那些年经常犯,夜里一犯起病来,老人的家属就打发小孩来叫丫头刘玉莲出诊。刘玉莲一是怕自己穿衣的动作慢,耽误了时间,给老人带来危险,二是心疼冬天的夜里,站在大门外面冻着的孩子。自己不脱外衣睡觉,听到敲门声,跳下床抓起手电就能走,这样可以让病人和孩子少等会儿。

  就在中国西部偏远地区,一个满目土色、几乎都没有砖房子的小村子里,42年来,刘玉莲为二堡村及邻村的乡亲们接生过300多个孩子,成功率百分之百,就是在边远地区医疗状况极差的情况下,也没有一个婴儿或产妇死亡;42年来,刘玉莲治疗过30万人次的病人,但却从未出过一起医疗事故。

  人生百病,就算是刘玉莲小心加小心,出乎人们意料的事还是时有发生。那是1986年7月的一天深夜,阿合苏木的老婆要生孩子了,可是,产妇难产

  刘玉莲和家属把产妇送到了乡医院,乡医院无法治疗,他们多次辗转又到了哈密市医院,还是没床。

  产妇的情况已经很危急了。大夫很为难,抢救难度太大,又没有住院的地方,他们打算让病人继续转院。

  已经一夜没合眼的刘玉莲,为了病人,在自己的同行面前跪下了。她说,我们去了哈密的好多医院,都没有病床,这是我们的最后一站,求你想个办法,救命要紧,救人要紧。

  今天,看着当年从死亡线上抢救过来的母女俩,阿合苏木说,如果没有丫头,就没有我的老婆和女儿。

  每个记者在采访刘玉莲期间,都出于职业的要求,无可避免地但小心翼翼地要问及刘玉莲早夭的孩子。刘玉莲自己也会主动提起,她说,年龄越大,越想这个女儿。

  刘玉莲的第一个女儿,就因为她过于忙碌,在刚刚十一个月的时候,就因为腹泻脱水没有及时有效治疗,夭折了。到现在,女儿的死还是刘玉莲心里不能碰的伤。她说,那个娃娃可惜了。大大的眼睛,小嘴,白白的,好看极了。

  当年,刘玉莲要去卫生室工作,就用布带子把孩子绑在炕桌上,小小的娃娃,要自己在炕上呆一天。等妈妈再回到家里时,才能收拾孩子的屎尿,给孩子吃上奶。

  孩子还不会说话,但已经懂事,一见到妈妈拿过布带子,就瞪着大眼睛直直地望着妈妈。

  儿的这个动作始终印在刘玉莲的脑子里。她描述女儿的反应:不放声哭,只是看着要出去上班的妈妈,眼泪就从大眼睛中委屈而无声地涌出来。

  刘玉莲后悔,自己是个医生,没有耽误过病人,反而因为自信疏忽了自己的孩子——哪怕在女儿病的那几天把娃娃背在身上,边看病人边照料也行,怎么能给孩子嘴里塞上两片药就离开呢?村里人是病人,自己的女儿也是病人啊。

  孩子病重时,她把孩子送到乡医院,医生对她好一顿骂:“你还是个大夫呢,怎么把孩子耽搁成这个样儿?”

  女儿没了,刘玉莲还不敢相信,她绝望地一次又一次地摇晃孩子的身体:“孩子你起来,你快起来……”

  谈起女儿,现在的刘玉莲眼泪又忍不住了。她说,孩子要是活着,一定是个特别漂亮、特别爱干净的姑娘。可惜的是,当年经济困难,去世的孩子连个照片都没有留下来。我的女儿,可胖了。

  很多人听到刘玉莲的这段故事,都表示不能理解,甚至当着面都要数落刘玉莲几句。但刘玉莲的同事们为她抱不平。她们说,刘大夫哪里是不管家,不爱孩子的人?但是一进了卫生室,她一个人,要开药要输液又要打针,卫生室没有抢救设备,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人命关天,她怎么能不小心?以刘大夫的责任心,她又怎么敢给病人输着液,自己跑回家去呢?

  刘玉莲至今记得婚礼上的一幕,村民们有的送来精美的花布,有的送来烤肉、烤馕,全村人一起庆贺“丫头”的婚礼。刘玉莲说,“我们的婚礼是在乡亲的歌舞声里举办的,这辈子都忘不掉。”因此,她要用自己能拿出来的所有的好,来回报乡亲们对她的爱。

  哪怕明知拿出来的好是对自己有伤害的,刘玉莲也要拿。在病人利益面前,刘玉莲的“我”是可以让步的。

  丫头刘玉莲挣钱不多,每个月350元。这个数字不是一个体面的收入。但就是这点收入,刘玉莲还累计为贫困患者垫付医药费3万多元。大部分垫付款在出借时,刘玉莲就知道属于“呆坏帐”,几乎可以肯定收不回来。

  但是她说,大家都收入不多,咱总不能见死不救。

  人家问刘玉莲,你收入也少,怎么拿得出那么多钱呢?

  刘玉莲说,从自己兜里掏。身上没有,就从家里拿,家里没有,就问丈夫要。我丈夫可能干了,家里种着十四亩棉花地呢——家里的收入,大部分是刘玉莲的丈夫,在棉花地里一个棉桃一个棉桃摘出来的。

  一个典型的“后典型”生活

  当了典型之后,乡村医生刘玉莲多了个口头禅:“党和政府给了我那么大的荣誉……”

  后面跟着的词各有不同,但这个开头,几乎成了刘玉莲说话的范式。

  这句话一般不会出现在会场上发言中。就在日常聊天时,刘玉莲经常突然会说出。

  说这话时,她坐在那儿,腰挺挺的,眼睛直望着对方,没有一点客套和矫情。

  包括刘玉莲和她的家人,谁也没有想到,在偏僻的农村,起早贪晚地给人治了四十多年病后,丫头刘玉莲出名了,她当上了全国道德模范。接着,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等等全国性的荣誉,一个接一个地落在了她身上。

  当了典型之后,刘玉莲的生活基本上就分成了两个部分:在村里看病,到北京或乌鲁木齐领奖、接受采访。

  刘玉莲的病人更多了,甚至连很远的村子都有人专门来这里看病。在北京领奖,她的手机还是经常响起。询问她的绝大多数是病人,病人打电话不分时刻,更不管刘玉莲在北京,用手机接长途电话要付出高额的漫游费,也改不了叫刘玉莲丫头的习惯,他们只是反复地执拗地问,要求刘玉莲解释她为什么没有呆在那个卫生室里:“丫头你啥时回家?我们家的病人病得厉害。”

  刘玉莲一到家,有些女病人看到,就扯着她的手说:“丫头,你咋一走就是半年呢?”

  刘玉莲乐了,“也就是走了5天嘛,你想我了?”

  路上遇到上学的小孩子,小孩子们向刘玉莲打招呼:“丫头大夫,你好吧?”

  刘玉莲笑眯眯地回答:“我很好,你们好吗?”

  顽童们“嘎嘎嘎”地大笑着跑远了。

  他们还在娘胎里的时候,刘玉莲就用听诊器听过他们的心跳,他们预防接种的疫苗,都是刘玉莲亲手打的。他们的妈妈,甚至都是刘玉莲亲手接生的。在二堡村这个小村子里,刘玉莲诊治过全村老少三代人。

  也就是在中国西部经济并不发达的这个小小社区里,由于刘玉莲的存在,有三百多户的二堡村达到了基层卫生保健的最理想状态——小病不出村。

  在刘玉莲临到北京开会的那天,卫生局派人到她家接她。

  他们原以为,刘玉莲从来没有去过北京,甚至连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都没有去过,这次出这么远的门,得到这么大的荣誉,家里还不得给她认真地做上两个好菜,送行一下?

  吃饭的时候,放着肉的抓饭,放在卫生局干部的面前,里面有些两三块指甲大的肉,另一盘子没有肉的拿在了刘玉莲自己手里——她要把她认为的好东西都拿给客人。

  后来提起来,卫生局的干部还在感叹:没想到刘玉莲家那么穷,也想不到她就是当了那么大的典型,心也还是那么纯净。

  刘玉莲的心素净得让很多人看来,近乎于不食人间烟火。

  饭桌上,领导正在向全桌发表讲话,所有的人都做出认真聆听的样子。惟有刘玉莲,正在这个当口端个酒杯站起来,绕过整个桌子走过来,给她想敬酒的人敬酒,全然不顾领导的脸色。

  刘玉莲获奖后,哈密市政府拨了一笔款,准备给她修一下房屋,不让她再住在土坯房子里。

  施工队来了。没想到,刘玉莲张着两臂拦在了房门前。

  所有的人都愣住了。这时,刘玉莲说,房子不能修,要修,我自己攒钱修。党和政府已经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如果政府给啥我就要啥,那我成了什么人了?

  那一次刘玉莲是真急了,她一下子哭了。

  刘玉莲接受了所有的荣誉,但推掉了所有的奖金。这一点让政府机关相当地头疼,于是,动员刘玉莲接受政府的美意,便成为了当地干部反复需要做的工作。但是,无论他们怎么说,刘玉莲或者说“党和政府已经给了我那么大的荣誉……”,或者说“我自己有手有脚,可以养活自己啊”……

  温和的刘玉莲甚至“警告”家里人:“不准要!”

  总之拒绝。

  既然刘玉莲那么看轻金钱看重荣誉,干部索性对刘玉莲说,你是个典型,典型人物日子过得苦,那不是给党和政府脸上抹黑?

  刘玉莲这才别别扭扭地勉强答应。

  成为典型后,刘玉莲的低调和一如既往的努力,从来不提任何个人生活上的期望,让当地政府官员感慨万端。哈密市卫生局长曾经在全市医疗系统大会上问出席会的人,一个在农村呆了40多年的乡村医生,成为全国知名的典型,无论是成名前还是成名后,从不找领导提任何要求,你们有谁能做到?

  女局长冲着台下说,你们各位谁不比刘玉莲学历高?谁不比她技术好?当前医患关系那么紧张,刘玉莲一个乡村医生那么受农民热爱,这一点还不值得大家想想吗?

  虽然是汉族,但自幼生长在维吾尔族地区,用新疆的话说,刘玉莲的举止做派完全“民族”化了。

  她一年四季穿裙子,冬天即使是零下二十多度的气温,刘玉莲也裙子不离身。少数民族妇女热爱修饰的习惯同样也传染了她:刘玉莲每天佩带首饰,哪怕是一条并不太值钱的项链,她也认真地戴上,然后给自己化妆

  这一点与汉族地区生长的乡村医生十分不同,也与同样生长在农村,与刘玉莲年龄相仿的花甲老人不一样,刘玉莲的身材和相貌,再加上打扮,可以说十分出众。但只要有人夸她漂亮,刘玉莲就会毫不掺假地自谦:“丑死了,好看什么?”

  刘玉莲的举止和礼貌,也与维吾尔族妇女十分相似。在北京,坐电梯的她,一次又一次地把身后的人让进电梯,看到没有人了,自己才最后一个走进电梯厢。同行的人后来提醒她,不要老让了,电梯会关门走掉的。

  刘玉莲第一次去北京领奖的时候,得知丫头要从北京开会回来,全村的人一早就在村头上等,敲着鼓、跳着舞的队伍一直排到了刘玉莲的家门口。

  乡亲们说,丫头出名啦,我们不让丫头离开我们村。

  在行医几十年中,刘玉莲有数次机会离开这个村子,去乌鲁木齐或者别的地方生活。有一次,因为二堡村生活环境恶劣,政府曾起意将部分村民搬到别的地方去。那一次,刘玉莲的丈夫甚至把搬家后耕种的土地都平整好了。

  最后还是被村民们拦住了。二堡村的村民说,别人可以走,丫头不能走。政府如果非要把丫头调走也行,那就再派一个像丫头一样好的医生来。

  刘玉莲的卫生室重新翻盖了,要起个名字。刘玉莲说,叫玉莲卫生室吧,我让大家叫了一辈子丫头,以后年纪大了,难道还叫丫头不成?维吾尔族老乡都说,就叫丫头卫生室,我们就喜欢这个名儿,不改。

  每天早上八点左右,刘玉莲都会准时来到卫生室,打扫、消毒,做好一天的准备工作,再等着一个个前来问诊、取药的病人,哪怕是凌晨刚刚下了火车回到家中。

  新疆的早晨,天亮得晚,八点钟只相当于内地的五六点。过去,刘玉莲的卫生室只有她一个人,也没有人监督她上下班是不是迟到早退,更没有人盯着打卡扣工资,她服务的对象,也只有自己村子的群众,最多只有附近几个村子的人,但是,这个乡村医生,四十多年来,却用如此自律的方式迎接她职业的每一天。

  刘玉莲经常提起业已去世的父亲。

  父亲那时在生产队里看瓜,可刘玉莲从来没有吃到过父亲看的瓜。一天,家里人赌着气想吃瓜,打发最受宠爱的刘玉莲向父亲要。

  父亲看了看女儿,低头钻进瓜地,捧出一个烂了半边的西瓜,把坏的地方削去,放进刘玉莲捧着的小锅里。

  父亲是对她影响最大的人。从父亲那儿,刘玉莲知道了什么叫做无私。

  刘玉莲说,要是父亲现在还活着,知道党和政府给了女儿那么大的荣誉,看到她现在经常站在台上领奖,不知该有多高兴。

  说罢,眼眶中盈满了泪水,她使劲儿忍着。



↑点击去参与测试 拜拜粗腰肥大腿↑

今日推荐

预约挂号

大家都在看

热搜推荐

诊疗

APP快速预约挂号
进入诊疗频道

问医生

我要问医生

找药品

药品通

常见病用药

进入药品频道
下载APP,每天都能看健康猛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