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02 来源:
对通俗音乐的理解不能离开一定的历史条件、社会条件、现实条件等环境条件。否则,对通俗音乐的理解就会有很大的局限性。纵观我国建国到现在通俗音乐审美情趣的变迁过程,我们可以发现通俗音乐的发展,是与各个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需要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的。
1、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
新中国刚建立,劳动人民翻身得到解放,虽然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但是人民群众精神饱满,热情高涨,忘我的投入到新社会的建设中。在这种情况下,一批反映当时社会状况的群众歌曲应运而生,如《让我们荡起双桨》、《谁不说俺家乡美》等。
2、“文化大革命”时期
受当时特殊政治环境的影响,通俗音乐进入一个畸形发展阶段。根据“文革”时期“革命的”和“反革命的”二元分类标准,一切表现人们情感欲望的歌曲都被视为“靡靡之音”,群众歌曲的空间里只有一种“政治”的声音,其情感物质的表达被政治任务完全剥夺,群众歌曲也就成了高喊政治口号的载体。
3、改革开放初期
随着我国对内对外政策的改变,通俗音乐重新焕发生机,早期的《乡恋》因其歌词、旋律的温情和唱法的柔美,还曾引发人们的争议,因为“文革”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影响太深,但这已强烈的冲击着人们原本束缚的情感意识。此时,由海外传播进来的邓丽君的歌曲似乎一夜之间传遍大街小巷,她的歌曲用抒发个人情感的缠绵悱恻以及温情的表现手法,极大的满足了人们当时的情感要求。随后,崔健的摇滚音乐,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并引发人们的自我反省。8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西北风”热潮,带有浓烈的乡土气息,结合劲爆的节奏,很快风靡全国,掀起通俗音乐发展的一个不小的高潮。这一时期出现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如《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牧羊曲》、《金梭和银梭》等一大批优秀作品。
4、90年代至今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东西方文明和文化艺术的交流碰撞中,人们的思想观念早已发生巨大的改变,对通俗音乐的审美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并且向多元化发展。传播途径的增多,使得通俗音乐流通与传播的速度加快,并逐渐与国际化接轨。哈韩、哈日、模仿欧美等潮流的出现,也表明当代年轻人审美趣味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