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网络热词早已成为一种客观存在,它不仅以独特的方式即时反映现实生活,而且还寄寓了人们丰富的社会情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以至于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面对着铺天盖地的网络热词,我们既需要开放胸怀,也需要理性鉴别,去粗取精,去莠存良,善加引导, 最大限度发挥其积极作用。
网络热词的表达为什么“怪”
网络热词是一种民意表达,这种表达是自我意识的自然流露,是对社会现象的发问,目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对事实真相的追求、对民生热点的关注、对不良现象的批评。
网络热词的传播、流行、使用等,无形中形成了一种社会文化景观。这种“文化景观”有两个特点,一是它的表达方式,具有中国文化特色——曲线的表达,诸多热词的背后透露出网民对公共事件的普遍关注;二是它的影响力,影响社会生活——不少热词的流传推动了相关事件的解决,一些热词甚至进入两会代表们的议案提案,如去年网络热词“躲猫猫”、“打酱油”和“楼脆脆”等。但是,从总体看仍然处于“围观”状态。五花八门的网络热词,业已成为世态人心的一个重要观测点。
从表面上看,网络热词的表达往往新颖、怪异、“雷人”,在社会话语体系中独树一帜,令人印象深刻。一方面,这里面有修辞的力量、网民的巧思,这是技术层面的原因。另一方面,这种文化景观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民意表达。这种表达是自我意识的自然流露,是对社会现象的发问,目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对事实真相的追求、对民生热点的关注、对不良现象的批评。
网络热词的出现最初是网民对事实真相的追求。如2008年,虎照谎言被戳穿,“周老虎”一词成了指代“蓄意造假和欺世盗名”的代名词。去年的“躲猫猫”,源自云南省晋宁县被拘押男青年李荞明意外死亡事件,当地警方称该狱犯是在与同监狱友玩“躲猫猫”游戏时,不小心撞到墙壁而身亡。此解释一出,一时“躲猫猫”成为继“俯卧撑”之后,又一个可致人死命的吊诡词汇。之后的“欺实马(70码)”、“楼脆脆”、“洗脸死”等等,这些热词都折射出网络舆论对于不靠谱结论的不信任,想了解事实真相的急切心情。网友乐此不疲地运用这些网络热词,一定程度而言,既是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也是一种意见表达。
其次是反映民生热点。去年随着电视剧《蜗居》的热播,蚁族、蜗牛、杯具、餐具等网络热词,成为众多网民喜欢的网络新语言。今年以来,蚁族群体广受关注,深度报道屡见报端。同年,“逃离北上广”成为一些白领们热捧的网络流行语,反映出北京、上海、广州这三大城市的生存压力。
还有对不良现象的批评。在各种调查中屡屡“被代表”的网友,通过“被XX”的传播,诉说出一些无奈和委屈,但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其权利诉求。“我爸是李刚”事件发生后,网民蜂拥跟帖,戏仿“我爸是李刚”的诗词、歌曲、顺口溜等铺天盖地,显示了网民对恃权作恶、违法乱纪行为的义愤,尽管这些表达不无偏激、过激之处,但其主流意识还是文明理性的:权力再大,也是公民,也得守法做人。
尽管我们说网络热词是一种社会表达。但网络生态异常复杂,不可避免会出现泥沙俱下的现象,出现低俗化、过度阐释、泛娱乐化等问题。那些“泥沙”之流,是一些无聊者的恶搞和游戏,甚至是网络热词推手的别有用心,它们只能昙花一现,注定没有生命力。虽则如此,也要加以规范,不能任由泛滥,谬种流传。
源自网络,融入生活。网络热词产生之初,就像一种社会方言,有其特定的发源地和特定的使用人群,它由网络催生,并被网民大量使用。而如今,网络热词不仅被各大传统媒体争相转载使用,更日渐被除网民之外的不同阶层的人接受、使用,这反映出网络热词的一种发展趋势,即它由一种“社会方言”正变成一种“社会共同语”。如近期《人民日报》头条标题使用网络热词“给力”之后,无论是网络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掀起了一股强劲的“给力风”。而一些热词在二次、多次传播中仍经久不衰,如“囧”“雷人”“山寨”等词语已经成为我们经常使用的日常词汇。
网络热词是互联网时代产生并与之相适应的一种崭新的语言方式和文化景观,它真实地折射出这个时代大众的社会诉求和心理,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其未来的发展轨迹,也必然与时代需求与发展走向相契合。
(实习编辑:张华仙)
副主任医师
杭州天目山医院精神科 精神科
主任医师
广东优眠精神心理专科 精神心理专科
副主任医师
成都军大医院 失眠症科
主任医师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精神科
主任医师
北京德胜门中医院精神科 精神康复科
三级甲等 专科医院 公立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人民南路三段14号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麻市街33号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沈阳市于洪区东三十家
二级甲等 妇幼保健院 公立
辽阳市太子河区新华路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顺城街85号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青龙街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