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探密热门话题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心理 > 心理探密热门话题

抱怨怎么惹人厌烦了?

举报/反馈
2010-09-19 00:00:0039健康网社区
想到这些时,F觉得很可怕,她实在难以理解,妈妈到底在追求什么,妈妈好像只是在追求抱怨似的,为了能玩抱怨的游戏,她什么都能忍受。并且,事情最后也真如妈妈所抱怨的发展,妈妈身边的人都变得有些“忘恩负义”,包括F自己也想逃离妈妈,变成一个妈妈口中的“狼心狗肺的孩子”。

  F说“实在难以理解”,她的准确意思是感到震惊,她其实是知道妈妈在要什么。她说,妈妈只是在要别人可怜她,为了要这种可怜,她得将自己置于可怜的境地,所以她需要被爸爸辜负,被别人欺负,甚至连妈妈请的钟点工都会对妈妈粗鲁无礼。

  这样就可以看出F的妈妈这位抱怨者的内心逻辑:

  首先,她希望被可怜。

  其次,她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置于可怜的境地,她真的是弱小得被欺负的,而有一个人或多个人真的是“坏的”“忘恩负义的”。

  听抱怨者抱怨时,我们也会有一个心理发展历程:

  首先,同情抱怨者。

  其次,希望帮助他们,要么出主意,要么身体力行为他们做些事情。

  最后,发现抱怨者好像根本不想改变局面,甚至好像还乐在其中,于是感觉到烦,想逃离抱怨者。

  不堪折磨,把听到的抱怨全爆出去

  在《不抱怨的世界》中,抱怨的反义词是宽恕,是接受,这真的很好,这是终极的境界。但在通往这一境界时,可能要经过很多历程,其中一个阶段是抗争。

  在抱怨者的三角关系游戏中,自己是受害者,还有一个坏人,和一个可怜自己的人。那个可怜自己的人,如果貌似非常强大,会被抱怨者崇拜,但这个被崇拜者最终也会衰竭,因为他也会发现,自己其实无力改变什么。

  在中国历史上,很多英雄人物,很多变革者最后都无力地死去,大格局还是停留在超级屠夫和绝大多数的受害者的关系模式上,原因是这绝大多数的受害者自己不敢觉醒,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在我们的家庭中,其实也是这样一个关系模式。如果不去看自己的家庭关系模式,只看政治,那么无论怎么努力在政治上折腾,自己内心还是没有什么变化。

  前天我还看了日本电影《大盗石川五右卫门》,这部影片堪称是日本的《英雄》,当然结局好一些,没有《英雄》的结局那么无力那么恶心,但这两部影片中都有我前面提到的三角关系模式:超级屠夫、绝大多数的受害者、与超级屠夫抗争的英雄。

  只不过,在《大盗石川五右卫门》中,超级屠夫先是被美化后来又部分解构了这种美化,而在《英雄》中,超级屠夫被美化得很严重,而且这种美化没有一点反思,似乎这是毋庸置疑的真理。按照埃里克·霍弗或斯塔埃尔夫人的话来说,那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服从性比起大和民族来更加旺盛,而我们内心的恐惧也更加旺盛。

  当宽恕和接受还没有发生时,抗争就很好,起码比恐惧和对强权人物的仰慕要好不知道多少倍。

  实际上,比起政治来,亲密关系会更复杂,而抱怨带来的折磨也更重。我的一位来访者,最近一段时间觉得要崩溃。为什么会这样,他解释说,可能是家里一下子来了一大堆亲人,父母、岳父母和一个妹妹都来到了他家中,令他不堪重负。

  但继续聊下去,他才发现,核心是抱怨。父母、岳父母、妹妹和妻子,他们对某个人不满的话,常常会来找他诉说,这种诉说令他很痛苦,因为,这边是亲人,那边也是亲人,他怎么做?

  可以说,这个亲人抱怨时,自己是受害者,被抱怨者是坏蛋,并希望他站在自己一边,甚至要替自己伸张正义。那个亲人抱怨时也玩这样的游戏。最终,他会发现自己在夹缝中不知该去向何方。

  这也是中国大家庭的可怕之处,我们多习惯绵里藏针,其实就是抱怨,主动将自己置于受害者地位,而让别人替自己承担抗争的责任。如果是小家庭,那么模式容易固定下来,一个人就会倾向于站在某人一边,譬如F就稳定地站在妈妈一边。但对于我这位来访者,前一段时间家里一下子来那么多人,他的内心就会很乱,一会儿他要这样站,一会儿他又要那样站,这种内心的摇摆会让他更加难受。

  和他谈话时,我也突然间明白,很多人找到了自己对付抱怨的方式。

  譬如,有些人会变成“大炮筒”,很直很憨很傻,什么秘密都藏不住,哪怕刚答应你替你保守秘密,但一转眼就噼里啪啦地将你的秘密告诉别人,甚至还在大庭广众之下讲了出来。你质问大炮筒,大炮筒会抱歉,会谴责自己那时怎么那么没心没肺,但一下次他们照旧会做大炮筒,最后你会变得不敢再将什么事告诉他们,而这正是他们想要的。

  回想我身边的一些大炮筒,他们身边都有一个超级抱怨者。我想,抱怨者本来是希望他们做一个垃圾桶,但做垃圾桶时间一长太痛苦了,他们于是转而做了大炮筒。

  不过,大炮筒的问题是,他们也会成为抱怨者,他们也会噼里啪啦地向别人讲第三者的坏话,这就令他们也显得烦人起来。如果他们只做大炮筒,而不做抱怨者,他们是很可爱的。但是,一个超级大炮筒如果同时也是超级抱怨者,那他会令人讨厌至极。

  不能反抗,就向强大的虐待者顶礼膜拜

  可以说,F的妈妈这位抱怨者想建立一个三角关系模式:她是值得可怜的受害者,有一个伤害她的“坏人”,还有一个包容她的“好人”。

  这样一个模式的前两部分,是她童年生活的准确再现。她是家里最被忽视的孩子,她得到的主要是忽视、冷漠甚至虐待,后来她痛苦勤劳、节俭和超级付出才得到父母的一些关注。所以说,那时她真的是一个可怜人,而她的父母真的是伤害她的“坏人”。

  但是,有意思的是,在她的口中,她的父母仿佛是圣人,尤其是她自己的妈妈极度重男轻女,是对她最不好的,但她对妈妈非常敬畏,用毕恭毕敬来形容都不够,得用“崇拜”这样的词汇才能描绘。

  这是我们文化下超级孝子们的表现,看《二十四孝》的话,你一定会发现,总是那个最被忽视最被虐待的孩子成为最孝顺的,而且对虐待他们最厉害的——常常是后母——反而最好。

  这也是各种文化下对超级屠夫们的态度,大多数人,对那些杀人如麻的超级屠夫们的态度,反而是崇拜。

  对于这种崇拜,不仅是羡慕和梦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将内心的恐惧合理化。

  面对强大的虐待者,我们内心会充满恐惧,这种恐惧令我们很不舒服,最后干脆将其圣化,将其转变成顶礼膜拜。这样做是有好处的,因为在不能反抗的情况下,这种由衷的顶礼膜拜会保护自己。

  对此,美国政治学家埃里克·霍弗在其名著《狂热分子》中引用斯塔埃尔夫人的话称:

  德国人的服从性极其旺盛。他们会用哲学推理去解释世界上最不哲学的东西,会尊敬力量,并因为恐惧而把这种尊重转化为仰慕。

  这一段文字中的“德国人”也可以换成“中国人”、“日本人”或其他许许多多民族,而这种对力量的仰慕——其实是恐惧,在我们的电影、电视和其他艺术作品中有淋漓尽致的展现,譬如最近多年来一直流行的辫子戏,将奴才向英明伟大的皇帝主子们叩头的恶心游戏美化得不得了,而我们的无数国民对这种电视剧反而甘之如饴,我相信有很多人会像我一样,看到这种美化会恶心得想吐,但这很多人在我们文化中仍是少数,否则辫子戏根本不会如此流行,而像《英雄》这种电影也不会如此卖座。

2/3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