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鸡汤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心理 > 心灵鸡汤

自信如一杯快乐的鸡尾酒

举报/反馈
2009-08-30 16:46:0039健康网社区

  自信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是我们生命的根基。有了它,我们才能跨越障碍,推进各项计划。即便以前曾经缺少自信,它也总是可以被重建的。

  美国纽约市市长朱利安尼在“9·11”后被称为“第一个讲笑话的人”。今年,我们全民族也遭遇了惨痛的汶川大地震,经历了史上从未有过的3天哀悼日,北京的一家周刊登出一篇文章《谁来说第一个笑话?》,这篇文章特别强调:“我们不是美国人,我们感情细腻而低沉,并不适合立即讲笑话。现往讲笑话,相当于对自己的铁头功过于自信,或者准备给自己修一砖场(网友的板砖)”。

  事实真是如此吗?我们要等多久才敢讲或才能听到第一个笑话呢?实际上并没有等多久,因为在看到这篇文章的同时,也听到了白岩松在电视上讲的一个笑话。面对落泪的女同事,他模仿四川话说,有一个被埋在瓦砾下的人被俄罗斯救援队救出,听到四周都是外国话,就说:“狗日的,这地震真厉害,一下把老子震到外国去了。”我们一边哈哈大笑,原来四川人这么幽默!一边钦佩白岩松的勇气,在眼泪、自责、恐惧蔓延的气氛中,他成了“第一个给我们讲笑话的人”。并且,他没有被“板砖”拍死,相反他的这个笑话受到了大家的好评,他的乐观和自信给了我们面对苦难的勇气。当我们采访白岩松时,他说他相信自己的真实感受能和观众产生共鸣:“因为地震过去十几天了,需要一点有劲儿的东西,乐观的东西去支撑。”白岩松最爱说的一句话是“英雄也有脆弱的时候,只不过不被脆弱所征服而已”。在灾难面前,我们感到痛苦、脆弱,但我们同时也更需要坚强、自信。

  自信是—种什么状态呢?法国精神分析学家穆萨·纳巴迪(Moussa Nabati)认为,我们凭直觉,能知道自信大概是什么样,类似于自在、镇定这样的表现。而没有自信的样子则很容易辨认:我们不再对明天抱着愉快的好奇心,没有内心的自由,不敢表达我们的观点或趣味,不会选择或拒绝,不能设定计划并实现计划……自信好像一杯快乐的鸡尾酒,其中混合了欲望与意愿、自尊与乐观主义,它是生命的乳汁,哺育我们,给我们活力,“让我们体验到快乐做自己的幸福,完整地、活力四射地做自己”。那么,自信是由什么构成的?它依赖的基础又是什么

  健康的自我形象

  也许我们会认为,要是我更富有、更幸运一些,就会更加自信吧!要是我很有钱,再漂亮一点儿,时间再多点儿,那我发展得就会更好吧!只是也许。因为“自信,不是一个外在包装的问题,而是与人早年打下的根基有关。”穆萨·纳巴迪这样认为。我们在生命早期获得的关爱,是自信赖以生长的基础。自恋——我们对自己的爱——产生于这种最初的关怀,并且是把关怀内化的结果。自恋是必要的,它树立我们的自我形象,建立我们的自尊。有自信,就是浑身充满力比多——爱和生命的能量。

  穆萨·纳巴迪补充说:“就是感觉自己属于自然界的大的生命链条,同植物和动物一样,并且深深体会到,只要生命在,希望就在。”强劲的力比多好似一条河流,浇灌着我们的整个生命,让我们能够平静地爱自己,爱优点也爱缺点——这是“健康”的自我形象的标志,而不是认为自己要么“什么都好”要么“什么都坏”。同时,它也可以使人从最可怕的打击中重新振作起来,即便前途渺茫也不会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当然,这种内在的力量并不是人人都能有幸拥有。因为在生命早期缺失了爱的滋养,有些人严重地感到力量不足。但这并不意味着“童年决定论”(参见本期卷宗专家访谈),我们完全有办法在成年以后弥补章年缺失的爱。还有一些人虽然有过美好的童年,可年少时的意气风发被现实生活磨去棱角,过起了随波逐流的日子,不再努力证明自己,做自己。

  找回“渴望生活”的感觉

  面对生活的磨难,有的人越挫越勇,有的人一蹶不振。对于后者,心理学家建议参加一些增强自信的工作坊,会对我们有所帮助。分析自已被什么东西压垮,认识到俯首帖耳并不能获得安宁,反而会加重自已的负但。法国会心理学家。吉昂·罗杭(Gian Laurens)在这样的工作坊里培训人们“敢做敢当,帮助人们找到限制自我的关键词,比如“害怕”,我们都害怕些什么呢?害怕不讨人喜欢,害怕失去、失败、受苦,等等,用这些害怕束缚自已,不敢行动。同时他用另外一个概念“合法性”来消除“害怕”:人们有理由做自己、表达自已、按照自己的愿望去生活,可以完全自由地探索生活的各种可能性。

  允许自己,不要限制自己去做什么事情,这些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地自我探索,才能搬掉我们自已在前进路上的障碍,那就是我们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不够格,不够好,等等。穆萨·纳巴迪认为:“受苦的不是成年人,而是他/她的内在儿童。因此,若要增强自信,就要首先研究一下我们幼年早期的抑郁情况。那时候,我们得到的爱不够,或者看到父母受苦而无能为,或者我们被当作另外一个已经死去的孩子养,等等。虽然过去永远不能修复,但心理治疗能够让我们不再为小时候的无力感而痛苦。”这样,我们才能找回“渴望生活”的感觉。

  走自己的路

  我们采访的每一个人,谈到自信问题,他们首先会说自己原来很自卑,因为来自偏远小城,因为身为女性,等等。但是随着对心理的关注,有意识地磨炼自己,他们今天已经表现出比普通水平还要高一些的自信。白岩松告诉我们,每个人身上自卑和自信可能同时存在,关键看你能不能走出自卑。上世纪80年代一本很有名的书《超越自卑》,系心理学家阿德勒所著,对他影响很大。他当时在上大学,全班同学看过书以后,一半同学写的座右铭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座右铭的意思,就是自己做不到的事儿。因此他想,全班起码有30多人(半个班)都是在走别人眼中的路,观察别人在怎么说。

  心理咨询师钱坤则因为奶奶的男尊女卑思想,不喜欢自已的女性身份,所以努力做事情证明自己。实际上,阿德勒早在1910年就提出作为自卑补偿的“钦羡男性”的观点,即不论男性或女性,都有一种追求强盛有力的愿望,以补偿自已不够男性化的缺憾。在他眼中,自卑感不是什么坏的情感,它能激发人追求卓越的力量。

  心理学家杨风池则提倡“本土化心理治疗”,他用传统文化的一些思想,作为自己的信念,临危不惧,遇事不慌。所以,我们在此引用于丹的《论语》和《庄子》。于丹用“心中的大教堂”来比喻我们的理想信念,中、西,儒、道,都可以为于丹所用,也可以为我们所用,“走自己的路”,我们就会更加坚定。

(实习编辑:张一鸣)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