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来自内地、香港和台湾的数十位心理学方面的专家学者连日来聚首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就网络心理学的话题开展学术研讨。
今天落幕的这次学术活动由中山大学心理学系与台湾大学、香港大学心理学系联合主办。5天以来,两岸和香港从事网络心理研究的学者报告了他们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其中,学者们对“网络成瘾”现象予以高度关注。
据中国互联网中心7月22日发布的第七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30日,中国大陆的网民数已达4580万人,比一年前增加了72.8%。台湾学者也指出,截止去年12月,台湾地区上网人数已突破782万人。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上网人数的增加,因沉溺网络不能自拔而产生的上瘾问题成为心理学者跟踪研究的新课题。据资料显示,自互联网风靡世界以来,全球至少发现了2至3亿整天沉溺于网络的“成瘾”者。学者指出,这种不自主的强迫性现象已被称为“网络上瘾综合症”。
湖南师范大学心理系周萍抽取长沙市252名大中学生作为观察对象,发现大学生上网时间长于中学生,有成瘾倾向比例高于中学生。调查显示,这些有成瘾倾向者多半与家长、朋友沟通次数减少,下网后变得空虚、失落,更不愿与人交流。周萍说,网络使用程度与孤独、抑郁感呈显著正相关,说明使用网络进行人际交往,确实将给使用者带来心理影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朱珍葶透过大学生群体的“人机热、人际冷”现象,指出上瘾的危害。她在学生中进行调查,发现有聊天型、游戏型和学习型三种类型,产生了影响身体健康、影响学业、责任感淡薄、易于焦虑和浮躁和受挫等危害。
台湾大学林以正教授提出,网络成瘾现象的产生是网络使用者的个人特质与网络功能交互作用的结果。观察网络上的人际互动,会发现人们透过文字似乎比较容易说出心里话。
林以正等人认为,网络虽然被称为一个虚拟的环境,个人可以在其中随意地变换自己的面貌,甚至产生数个不同的网络自我,事实上,这些自我的背后都隐含了相同、稳定的潜在特质。
香港大学心理学系周伟立副教授经过实验认为,网上行为取决于使用者对使用互联网的评估,而非互联网特性。网络与其它环境一样,不能与环境中的主人翁的观感、态度和价值分割开来。
专家们提出,对待网络成瘾,除了自我调适、心理咨询的介入,也应利用好网络这个平台来治愈它。据了解,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美国已成立了这样的心理咨询网站。通过借鉴多种方法,可以在网络中利用聊天室的功能开展团体咨询。
(实习编辑:杨玉龙)
主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精神科
主任医师
黑龙江省牡丹江南山医院 精神科
主治医师
广东优眠精神心理专科 精神心理专科
副主任医师
成都军大医院 失眠症科
主任医师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精神科
二级甲等 中医医院 公立
武宁县进朝阳路62号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广州市明心路3号
二级甲等 中医医院 公立
盖州市熊岳镇北关街
三级甲等 专科医院 公立
北京市西城区护国寺大街棉花胡同83号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兰州市七里区土门墩
二级甲等 中医医院 公立
冕宁县解放路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