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探秘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心理 > 心灵探秘

摆脱“中国式孤独”

举报/反馈
2009-08-05 01:18:0039健康网社区

  近日,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在读者中掀起不小的波澜,书中对“中国式孤独”的深刻描述激发了许多共鸣:人们总是习惯于把想说的话藏在心里,在很多场合表现矜持,而这正是“中国式孤独”的体现。专家指出,要摆脱“中国式孤独”,最关键的是要敞开心扉。

  不主动交际缘于孤独感

  刘震云表示,“中国人的痛苦不在于生和死,而是孤单”。古今文学作品中,国人多是矜持、孤独的,还讲究“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不同则不相为谋。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沈政告诉记者,孤独是感到自身和外界隔绝或受外界排斥所产生的封闭心理。一个鲜明的例子是:在中国的宴会和会议上,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认识或熟悉的人则会感到孤独,不愿主动与陌生人攀谈来扩大交际。这表明很多人内心有一种孤独感,是内向(并非贬义词)和神经质双重作用形成的人格特质。大部分人的孤独感来源于先天,少部分人是后天转变而来。先天形成的孤独比较持久,后天转变的不会像先天的那样持久,有的人过段时间会自然摆脱。

  信任别人 勇敢交流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马谋超教授指出,中国人天生谦虚、内敛的性格特质,决定了更容易被孤独感侵袭。如有的人在热闹的人群中依然感到孤独,这是因为他不善于或懒于跟别人进行交流,或者觉得自己内心的感受别人无法体会。

  北京大学心理学沈政教授表示,具有孤独感的人不易信任别人。其实如果一个人能很好地和人交际,走进彼此内心,是不会有强烈的孤独感的。因此建议人们要相信别人,积极扩展社会交往,多参与社会活动,家人和朋友之间更要积极交流。如果孤独感较强,可与专业心理咨询师聊一聊,获得更专业的帮助。

  鼓励式教育建立自信

  专家指出,为了让青少年从小就摆脱孤独感,家长需要从小就对孩子进行“鼓励式教育”。在我国,往往从小就教孩子谦虚是一种美德。但这种教育的一个负面效应就是让人不自信,结果导致人在表达自己时不够勇敢、害怕被孤立,一旦与人意见不合或没有知己,就容易感到孤独。

  因此建议人们一定要对孩子进行鼓励式教育,经常对孩子说“你是最棒的”,成年人也要对自己有这种心理暗示。让人们首先自我认同,哪怕与人意见相左也会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在足够的自信支持下,才不至于感到孤独和被排斥。

  专家还提醒,由于种种原因与别人交流少的老人尤其是离异或孤寡老人,他们的内心时常感到孤独。建议这些人多与人交流,不要自我封闭,多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自己喜欢的运动或日常消遣,能有效地排解孤独感。

(实习编辑:杨玉龙)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