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探秘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心理 > 心灵探秘

你身边有“怪人”吗?

举报/反馈
2009-01-14 11:06:0039健康网社区

  有些人每天洗很多遍手,还是觉得洗不干净;有的人一到商场就疯狂购物;还有些人一扔东西就焦虑……你可能觉得他们是“怪人”,其实不然,本期本报就告诉你,他们为何会有这些小怪癖,以及如何走出“怪”圈。

  购物狂

  九成是女人

  香港电影《购物狂》中,张柏芝扮演了一名国际学校的老师,她带学生到商场进行活动教学,一看到商品,她的购物欲顿时失控,丢下学生便开始忘我购物。因为失职,她被学校告上法庭,即便官司缠身,她还照常疯狂购物。最终,法官推荐她去看精神科医生。

  电影人物势必会有夸张之处,但现实生活中的购物狂并不少见。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病房主任郭蓄芳接受《生命时报》采访时称,购物狂是冲动控制障碍的一种类型。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从生物学角度看,遗传因素可能会导致购物成瘾。而从心理学研究看,造成购物狂的因素则是心灵空虚、内心孤独或是身心受损。而这些人也分为两类,一类人“症状”不太严重,他们通过大量购物来填补内心空洞,但该行为通常是偶发的,即心理出现问题时才会用购物来宣泄。另一类人的“病情”则较严重,其购物行为缘自一种病态的占有欲,即非得通过物质上的满足来填补受损的精神世界,并对疯狂购物存在心理依赖。

  郭蓄芳进一步指出,美国斯坦福大学一项研究发现,10个购物狂中9个是女人。尤其在信用卡问世以后,刷卡既不用掏钱,又可透支,更是助长了购物狂的采购欲望。女性购物狂之所以多于男性,是因为心理学研究发现,在女性观念中,评价对方是否对自己好的首要准则就是“舍不舍得为自己花钱”。因此,一遇到问题,女性更易拿钱“出气”。

  郭蓄芳指出,亲朋好友要帮助购物狂走出怪圈。“购物狂多是心理空虚而又缺乏健康的排解方式,所以最好的疗法就是增加他们排解的渠道。”郭蓄芳说,运动和美容都是不错的选择,到户外、健身房出身汗,或去做美容,新鲜的状态能让人心情变好。“适当进行一些娱乐活动也可以,但是最好别用电视打发无聊的时间,这会让你越看越空虚。”郭蓄芳提醒道,家人最好不要让他们用信用卡;或让他们用储蓄卡,每个月只给卡里打很少的钱,这也会让其克制欲望。

  囤积癖

  扔东西很难

  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不管有用没用,总乐意把一大堆东西搬回家,直到把房子塞得满满当当。美国某媒体曾报道,一位名为洛兰·布伦南的女子就深受其害。她囤东西的习惯已有20年之久,在她那所位于马萨诸塞州两层小楼里,大多数房间都非常混乱,有些甚至无法住人。看看她和未婚夫的卧室吧,由于还兼具办公室的作用,因此各种物品泛滥成灾。“我们已经尝试丢掉一些东西了,可看着哪样都不舍得扔,于是新东西不断添置,旧物也继续保存。”洛兰说,她为此乐此不疲,但又深受其扰,实在不知道自己怎么了。

  对此,美国心理学家称,洛兰是典型的囤积狂,这是一种心理问题。这类人惯于储藏无用的东西,而且还在不断地增添东西,从而容易让生活陷入混乱之中。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生命学会焦虑症中心主任戴维·托林说,研究发现,美国强迫性囤积症患者人数众多,“大约有1500万人,相当于美国总人口的5%”。

  在各个人群中,年轻的囤积狂一般比较少,40岁以上的人是主体。这与中年人的丧失感不无关系。在人一生的发展阶段,年轻时更多地体会到的是拥有感,如拥有使不完的劲、用不完的机会,让人更愿意争取某些东西,并为了未来而奋斗。而进入中年,人们就意识到自己离死亡越来越近,于是价值感逐渐丧失,取而代之的是丧失感和占有感的加剧。于是,有些人会采取大量占有物品的方式弥补丧失感,囤积狂就出现了。

  想让囤积狂扔东西可不容易,它需要系统的心理治疗,不是简单的几句话和几个小伎俩就能缓解的。美国心理学家们认为,认知行为疗法可能是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美国哈特福德市一个混乱工厂内有一家帮助强迫性囤积症健康患者重建正常生活的机构,“囤积狂”在这里练习将依依不舍的东西“狠心地”扔出去。但是,机构创办者贝丝·约翰逊称,这实在是很难,看来囤积狂治疗之路还很漫长。

  至善狂

  觉得自己啥都行

  医生同志:

  请您帮帮我吧!我是一家国企设计部主管。最近,我听到徒弟背地里说我太苛刻,把他逼得喘不过来气。我让他做得尽善尽美是为他好啊!妻子也总说我太不宽容,对自己“狠”,对别人也同样。我到底怎么了?

  苦恼的黄先生

  “他的问题在于自己本身是个至善狂,给周围人造成了太大的压力。”郭蓄芳指出,至善狂就是凡事过度追求完美的人,他们不仅对自己苛刻,对他人也近乎严苛。“这类人表现出来的更多是一种个性化的问题。”郭蓄芳说道,他们头脑中的绝对化思维在起作用,让他们追求极致。

  这和从小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关。他们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往往较高,因此会严格管教孩子,甚至有些苛责。父母给孩子灌输“你样样都得行”的观念,并让他们做到最好。成人后,该教养方式就会给他们带来追求原始的无所不能感,不做到完美不罢休。另外,还有些人是在青春期时,未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导致了成人后不能坦然接纳自我不足。

  郭蓄芳指出,至善狂用绝对化的思维思考问题,会让周围人无法忍受,而他们自己却浑然不知。这样下去,不仅影响人际交流,而且还会遭到排斥。另外,至善狂对自身也没好处。“人都有力所不及的地方,一旦无法实现完美,就等于理想和现实撞了车,会让他们产生幻灭感。”郭蓄芳说,这就极易让至善狂怀疑自己或所作工作没有任何价值,徒增烦恼。

  “至善狂的形成原因复杂,治疗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郭蓄芳说,这类人应及时寻求心理咨询。不过,至善狂既然跟家庭教养方式有关,家长们就要注意不要过分要求孩子,要让他们经历一些挫折教育,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有优点也有不足,从而学会“悦纳自己”。另外,家长要鼓励孩子敢于“反抗”别人过分高的要求,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尤 蕾)

  洁癖

  想活在无菌的瓶子里

  案例:罗先生幼年时患过甲肝,当时母亲说,这是因为不讲卫生引起的。于是罗先生铭记在心,特别注意卫生。渐渐地,母亲发现他每天要洗几十次手,每摸一件东西,他就赶紧洗手,而且打三遍肥皂。非但如此,罗先生还特别不愿接待客人,当客人前脚出门,他后脚就把客人坐过的沙发垫拿去洗,他跟母亲说,这上面不定有多少细菌呢。

  南京脑科医院二病区主任谢世平:罗先生患有洁癖。洁癖属于强迫性神经官能症,是一种很顽固的心理疾病。从古到今,有洁癖者不少。我国元代著名山水画家倪云林、唐代大诗人王维都以洁癖闻名。这类人时常感到有种不可抗拒的、强迫的观念促使他们从内心产生强烈的焦虑和恐惧,从而非要采取某种行为才能安慰自己。就像罗先生一样,每次接触了一样东西,就觉得沾了很多细菌,就要尽快把细菌洗掉,而且非要洗够一定的次数才觉得心安,这种行为不断重复,就成了强迫症。从这个意义上说,洁癖属于强迫症的一种表现。

  说到引发洁癖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来自遗传。研究表明,洁癖者中有七成人有强迫型人格,因此具有强迫型人格的人容易有洁癖。此外,外在的社会因素和家庭环境也可能导致洁癖,如近亲死亡、身边的人或自己曾患传染病、父母离异、严重惊吓等。

  有洁癖的人一般都具有特殊的性格特征,青少年患者大多爱整洁、顺从、认真;成年患者时间观念较强,生活刻板,优柔寡断。即便这类人有值得称道的好性格,但总的说来,有洁癖的人还是神经症的易感人群,需要心理咨询和治疗。

  对洁癖的治疗,通常有几种方法。一是认知疗法,向有洁癖者摆事实,如农村孩子玩着土长大,身体却很棒;身体里有很多有益的细菌,如果将他们都消灭了,就会生病等,用事实逐渐改变他们的认知。二是厌恶疗法,让患者在手腕上戴一橡皮圈,一旦他即将出现强迫行为时,便让他用橡皮圈弹自己的手腕数十乃至数百下,一直弹到强迫观念消失,有疼痛感为止。还有一种脱敏疗法,需专业人士把关。这些疗法一般持续几个月,患者才会缓解。

(责任编辑:蒋辉)

郭蓄芳主治医师临床一科 北京回龙观医院  三级甲等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