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总有那么一种尴尬叫做“我是精神科医生”。
经常有人会问我是什么科的医生,或者你是看什么病的。每次碰到这种情况都会让我很尴尬。不仅是我,相信大部分同行都会和我有同样的经历。
在刚工作的头两年,记得有位阿姨知道我进医院工作,问“你在什么科室呀?”我说是精神科。对方就说“啊,怎么会是去精神科。”话语中充满了失望,我也只能无语。有位同学问我“听说你进医院工作了,在哪家医院?”我说是在精神卫生中心。“精神卫生中心是什么医院?”天哪,我能不说精神卫生中心就是精神病院吗。还有位邻居“听你老婆说你是医生,你是看什么的啊”。“我是看精神和心理的”。“啊!精神科的啊!哈哈,那我应该不会找你看病了。”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这样尴尬的场景了。
可能很多人看到这里还是不明白,这个尴尬到底源自哪里呢?总结有如下几个方面:
1 对精神科医生的歧视
我的一位老师、一位精神科的老前辈曾经跟我说过,他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市里组织各个医院参加文艺表演。当听到主持人说轮到精神病院的医护人员表演的时候,全场所有的人都哄堂大笑。
估计大众对于精神科医生的歧视,从这个职业在我们国家出现就有了。就如同歧视精神精神病人一样。人们对于精神科医生的印象就是只会看精神病、看的病人都是疯子;精神科医生整体和精神病人在一起,自己脑子也有问题;甚至有人还会开玩笑的把精神科医生说成是精神病医生。这种歧视这种观念是如此的根深蒂固。
还有一个原因是国内精神科医生的收入待遇在所有科室医生收入排行中基本是垫底的,这个基本是行内公认的。基本上所有的医学生最开始都不会选择精神科。
但在很多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比如美国和香港,精神科医生受到的礼遇和待遇都是非常高的。美国权威医学网站Medscape发布了2018年美国医师薪酬调查报告(Medscape Physician Compensation Report 2018)。报告显示精神科医生的收入在29个科室中排行19位,但得益于精神科医生可工作年限比其他很多科室医生都要长,整个职业生涯收入排行是前三位。在问及如果可以重新选择,是否还会选择精神科,回答“是”的比例高达83%,高居全部科室的第三位。
2 对精神科工作的误解
对于精神科工作的误解,这点应该比较好理解。上面也有提到过,大众普遍对于精神科医生的印象是只会看精神病人,而自己是正常人,永远不会和精神科医生打交道,自然就看不起精神科医生。
然而,事实上精神科医生的工作并非那么简单。
精神心理专科医院科室一般主要分为:精神科、临床心理科和心理咨询门诊。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科室,比如说少儿精神科,老年精神科,司法鉴定科,戒毒门诊等等。这些所有的科室主要都是由精神科医生看诊的,也有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来配合和分担精神科医生的工作。
我们人群当中,严重精神障碍的发生概率是大约是1%[1] ,而像焦虑症,抑郁症、失眠症这样的心理疾病,大概是在15-20%[2] 。基本上和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一样普遍。而剩下的80%的人群当中,从小到大都会经历分离焦虑、亲子关系、学习焦虑、婚恋情感、人际关系、个人成长、性格脾气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没有人不会生病,没有人不会感冒,同样没有人不会出现心理问题。精神科医生除了看少数的严重精神障碍的病人外,更多的是要为数量众多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患者或者来访者解决问题。
可能有人要问心理问题不是应该找心理医生吗?怎么会是精神科医生看呢?那么这又回到我们老生常谈的问题:在中国谁是心理医生?
在中国卫生系统注册的医生类别中,没有“心理医生”这个类别。能被称为“心理医生”的有以下三类人员: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和精神科医师。三者的职能不同:心理咨询师可以做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师可以做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精神科医师可以做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在很多西方发达国家,人们对于精神科医生的工作认可是很高的。很多人在遇到社会心理压力,出现困扰、失眠、情绪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要去看一下精神科医生。而不是非要等到出现严重的精神障碍时才去看。
3 缺少对心理健康的关注
在我工作的将近十年的时间里,有很多亲戚朋友同事来找我咨询或者是看病,还有他们介绍的亲戚朋友,不下上千人次。相信他们这些人对我的工作是认可的,对于精神科是认可的。但是他们仍然不会当众来说。
你可能会遇到看到有人很开心的告诉你,我去找某某医生开点高血压药。但是你基本上不可能看到有人会告诉你啊,我去看某某精神科医生。
以上的情况,除了对精神科的误解,更多的原因是大众对于心理健康缺少关注,对于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消失,而且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而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就像我们感冒了,我们就知道要注意休息、要适量多喝水、要注意保暖等等。大众对于一般的躯体疾病的知识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大部分人对于心理健康的知识仍然处在一个比较匮乏的状态。
当我们对于心理健康知识了解足够多时,我们自然而然就会知道:当出现心理困扰、心理问题,自己无法拜托时,或者出现更加严重的心理异常,严重影响工作学习家庭的时候。我们自己可以做哪些认知和行为上的调整?我们应该找谁帮忙?我们应该做心理咨询还是做心理治疗?我们应该听从医生的建议在必要的情况下配合药物治疗等等。而这些在以后都是很稀疏平常的事情,人人都可能遇到,没有什么不好意思,不需要躲躲藏藏。
近年来,国家积极宣传心理健康,引导大众关注心理健康。2018年底,按照《精神卫生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等法律规划政策要求,国家发布《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3]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当人们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心理困扰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是看精神科医生;当提到精神科医生的时候,人们的第一印象不再是只会看精神病;当我回答“我是精神科医生”的时候,我不再会有那种尴尬。
参考文献:
[1]2014年精神卫生地图集WHO.
[2]中国精神障碍疾病负担及卫生服务利用的研究”(简称“中国精神卫生调查”,China Mental Health Survey,CMHS)
[3]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
副主任医师
北京德胜门中医院精神科 精神康复科
副主任医师
广东优眠精神心理专科 精神心理专科
杭州天目山医院精神科 心理科
主治医师
广东优眠精神心理专科 精神心理专科
主任医师
云南中西医结合医院 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