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人际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心理 > 中学生人际

中小学生如何与同伴交往?

举报/反馈
2008-12-29 04:44:0039健康网社区
中小学生如何与同伴交往?


  现实生活中,很多中小学生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被同学或他人接纳,而早期的同伴关系不良,将导致儿童青少年短期或长期的社会适应困难

  中小学生如何与同伴交往?

  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伙伴,并与之一同玩耍、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成长。发展心理学家把这些年龄或成熟水平相仿的伙伴称为同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用于同伴交往上的时间越来越长,有调查显示,儿童和青少年在学校的一天中与同伴交往的情境高达299个。

  同伴接纳与否关键在于相互作用

  由于同伴的能力相当、地位平等,属于一种水平关系,因此从同伴那里,个体可以得到关于自身能力的反馈,可以了解自己的表现是优于还是差于其他人。在同伴群体中,个体的社交地位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有的非常受欢迎,有的非常不受欢迎,有的地位一般。心理学上用同伴接纳来表示个体被同辈群体接纳喜欢的程度,它反映了个体同伴关系的好坏。

  影响个体同伴接纳的因素很多,如个体的社会行为特征、认知能力、身体特征、名字等。以儿童为例,以往的研究发现,受欢迎的儿童往往缺乏攻击性、外表吸引人、能坚持交往、愿意分享,被拒绝的儿童常常有许多破坏行为和不当行为、极度活跃、说话过多、有许多单独活动。被忽视的儿童一般很害羞、不敢自我表现、攻击少、逃避单向交往。同样,影响同伴接纳的因素在不同年龄段也有不同体现,如越小的儿童越看重外部特征,越大的儿童越看重个性特点。

  为此,笔者调查了河南省某中学的小学四、五、六年级和初中一、二、三年级共903名中小学生,其中小学生489名,初中生414名,男生494 名,女生409名。采用同伴提名法要求中小学生分别写出自己最喜欢和班里哪三位同学交往、最不喜欢和班里哪三位同学交往,以及相应的原因,问卷有效率为 100%。笔者在调查中同时考察了中小学生接受或拒绝同伴的原因,并按照相应标准对这些原因进行分类。结果表明,中小学生接受同伴的原因类型排在前三位的是同伴相互作用、性格品质、亲社会行为。拒绝同伴的原因类型排在前三位的是攻击行为、性格品质和同伴相互作用。换句话说,当个体有更多的朋友,或者拥有一些良好的性格品质,或者有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就更容易受到同伴的欢迎。相反,当个体经常打架骂人,或者拥有一些不良的性格品质(如自私、虚伪),或者有更多的对手,就更容易受到同伴的拒绝或排斥。

1/3上一页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