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三个博士后也抵不上一个童年

  按说从事科学研究的道路是清晰的,在中国最好的研究机构她也进得去。她可以自己打上门,用自己对虫子们的痴情迷恋和对其习性的了如指掌,三言两语把该机构的导师说晕。她还弹得一手好钢琴,是所在大学文艺活动中的台柱子,属于师长们稀罕不够,同学里肯定有人眼红得要死的那一类既优秀还很有特点的学生——她究竟来找我干什么,不是来气我的吧?

  我跟她见面谈过一次,没觉得她人生方向上有什么大问题。我们索然寡味地谈了些留学上的常规问题。我有印象的是,她有一点“考试焦虑症”,她曾是全国英语风采大赛的获奖者,雅思成绩却极不理想,远低于平时的测试分数。GRE她也考过,由于答到后来失去信心,整个cancel掉了。她说自己面对一切考试,无不怀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很少正常发挥过,对此也有些失去信心。

  在中国的学术研究环境,从我有限接触的一些案例来看,实在就有许多古怪之处,一个科研人员需要过于复杂的智慧应变在学术科研之外。这且不提,一个人不能因为害怕环境的恶劣就放弃某种一生的挚爱,而要学会与天与地与人斗,主席曾说,那里边也其乐无穷。问题是怀有深刻人生焦虑的这样一个人,在所有这些复杂的局面之下,她内心的承受力如此薄弱,使她的精神开始要渐渐崩溃。

  我跟她之间,有一段长期的跟踪交流。慢慢地,我发现浮在水下巨大而可怕的冰山,其危险程度足以在某一日使她整个地船覆人没。

  她竟是个彻头彻尾缺乏自信的人!

  我不知道她为什么那么没有自信。她所做的一切,自己都不能够认可。那些在别人看来是她了不起成就的东西,她自己只是视作平常,她永远看到的是自己没做到的那些更高标准——我这可决不是在夸她,这典型的是一种自我认知上的缺失!

  志向远大没什么不好,但是由于远大目标不可一日实现,为此焦虑不安,情绪低落,甚至陷入精神危机,则是一种必须严肃面对的心理问题。

  我可不是什么心理治疗师,但是基于一种非专业的责任感,基于我们定下的“师徒”之谊,我决心引导她开始步入一段自我发现之旅。

  先说些土方法,我建议她看一部日本动画片《灌篮高手》,向里面的正面人物男主角樱木花道学习学习,拿出当年向雷锋叔叔学习的那种单纯的劲头。作为一个“80后”,她竟然没听说过《灌篮高手》,真让我出离愤怒!我说你看完这部片子,再跟我谈什么是自信这类问题。

  她真的看完了,但是显然没什么结果。她说动画片是够搞笑,可问题是难道自信就是要像樱木那么荒谬吗,自负到近乎无耻可笑的程度?我说,显然你忘记了樱木的两万次投篮训练,但是,“我是天才,我是天才”这种近乎唠叨的自我心理暗示也不可忽略,这是两万次投篮最初的精神源泉。这部片子的中心思想就是,精神力量是真正改变现实的源头活水,改变要从心开始,态度即使不是一切,它也是创造一切的始祖。

  自信作为一种稳定性的心理特征,它并非一朝一夕可改变的;但是首先,你要从盲目地相信自己开始,这就是个态度转变的问题。而后,为了始之具体化,更具现实性,你要从容易提升自信的一些外在方面做起。

  比如说,打扮自己。画一个得宜的装,做做头发,换一身更加青春靓丽的时装。不一样的外观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自我感觉——哪怕最初只是假象。这样你就能体会到为什么徐老师总是那么强调做个现代人要从穿衣打扮开始,因为那确实是最速效的办法,常常立竿见影。

  一个自信的人,对于别人来说,自信的全部就是表现得自信!从表现自信开始,常常得逞,你就会上瘾,反复地表现这种自信,伎俩也能成为一种习惯,内心慢慢地发生化学反应,你就会习惯自信。

  反复偷东西的人谓之小偷,反复表现自信的人就是自信的人本身——要自信成性,一开始确实需要些训练。

  事物的发展,常是先由表及里,再由里及表,这符合于一般的自然规律。

  当然,自信抑或自卑,仍然有其深刻的心理根源,仅靠技术和精神意志亦非根本之计。

  我们无法从新生儿的哭泣中,或者从DNA的检测中看出,看出人们自信或自卑的倾向,据我所知,没有这方面的科学报告

  我更宁愿相信,一个人的这种自我认知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她的早期成长经历和所受教育。

  每一个自卑的孩子,几乎没有例外,都是不良教育环境的产物。

  她在很小的时候,每天的生活就是上学,然后写作业,被关在屋子里练琴。她虽然弹得一手好琴,但是却从来离不开乐谱。她可以记得乐谱,哪怕不看一眼,但是它必须被摆在那里。乐谱一旦被拿开,她必定会弹错,因为她没有安全感。

  她需要抓住像乐谱这样的外在之物,才能获得安全感,才会有信心。这种建立在他物之上的信心就是泰国前总理——他信,就不是自信。

  更为可怕的是,她的母亲据此一直觉得她很笨,不管她怎么挣扎,不管她取得怎样的成绩,母亲的论断就像是一枚毒镖,多年来深深地扎进了她的潜意识。她一直默认这种看法:“我很笨,我所取得的一切都只不过是因为我比别人付出了更多,这并不能改变一个基本的事实:我还是很笨。”

  她的母亲像是中国整个这一代中的大多数人一样,由于“文化大革命”失去了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几乎是一种时代病,这一代父母格外在意子女的教育问题——有些人偏执得已近乎病态,他们一心一意希望在子女身上完成自己未竟的心愿,甚至把自身的全部生命意义都过重地压在子女的身上。子女成才是他们生命价值的全部,而成才的路径惟一,就是考上大学。考上大学的道路也只有一条,那就是按照他们所设想出的全面紧逼的教育方式!

  她的母亲就是那样好强的一个家长,这“好强”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词呢?由于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必然带来的是气急败坏的一两次失态,从此开始,“这孩子很笨”这种定性,几乎“一劳永逸”地损害了一个孩子一生的身心健康。

  焦虑、自卑、过于注重结果。这就是这个孩子的精神状态和她看待世界的方式。当她已经被保送直博的时刻,她内心里恰是感到最重的失落,这也是自然的结果。

  这个孩子,不出意外,她将获得最高的学历,将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但是,她不够热爱自己,也不会享受生活,她继续生活下去的意义归宿在哪里?

  大洋彼岸,她梦想着再进入美国一个世界闻名的实验室。这梦想带着玫瑰色,但是我看不出它能改变什么。读洋博士,还会有一样巨大的科研压力,一样会有毕业时的前途困惑,一样会再遇到所有已经存在的问题。在她人生中,这种梦想的升级,其实质不过是一种最简单的重复,每一次梦想的“实现”必然带来的是更大的失落和创痛,假如人生不先解决这更为严峻、更为迫切的命题!

  精神的自由和生活的多样化,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土壤。不幸的是,在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最丰富,最敏锐的童年时期,她却被关在家里练琴,甚至“几乎没接触过什么动画片”!我们还有多少家长在如此教育孩子?如果从小不能帮助他们感受生活的多样性,培养对生活的爱,学会享受我们这个生活世界的美好,艺术训练又有何意义呢?

  如果一个孩子如此焦虑、自卑,过于看重结果,再高的学历、再深的知识又有何意义呢?

  在MSN里,我告诉她,学会在生活中找点乐子,你必须学会享受生活中的每天每日——她为了保博,经历其中曲折,显然不幸要放弃虫虫方面的研究方向。

  难道生活就是为了享受快乐吗?她问。

  我感到胸口巨堵,反问道,生活首先不是为了快乐吗?

  但是,我认为……她说,今天的不快乐,可能成全以后的大快乐。

  但是,什么是“以后”呢?“以后”是人脑想象出来的一个无用的概念,生活中没有“以后”,我们所感觉到的只有“今天”。假如所有的“今天”都不快乐,“以后”你就会失掉感受快乐的能力!就像你这次知道直博后的感觉——以前你一定千万地假设过,假如自己能读博士,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事啊,但是,没有!你感觉到以前的苦不值得,所以才会失落。假如读博士是美好的,那么你就应该每天都快乐地去读,“每天”都在你的生活中具有终极性的意义!你竟然认为生活首先不是为了快乐,这样活过了二十多年,这样的教育给你造成了怎样的观念啊?那是违背人性的。快乐的原则高于知识的原则,知识是为了建筑更高级的快乐,但是不能成为一种对基本人性需求的反动力量。

  你的生活中缺乏足够的乐趣,你才不够热爱生活,也不够热爱自己,也不自信;你太过焦虑,太注重结果,改变的方式就是让自己的心态放松,再放松。我讲起“享受”和“快乐”这两个词,就是为你的本性去除遮蔽,过度地使用过时的教育思维,这种教育已经使你迷失了本真的自我,舒展四肢,重新像一个孩子那样呼吸,那样去睁开眼睛去感受这个世界,你缺少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童年!

  说到这儿,我都要哭了。跟她历时数月的交流让我过于耗费心血,元气大伤。如果你试着这样长时间地鼓励一个丧失了基本自信的人,拼命地给她打气,跟消极思想做旷日持久的顽强抵抗,你或许会理解我此刻的疲惫。

  我想到了,她说,我想要马上出去买衣服,拼命吃冰淇淋……

  好征兆,这比你之后再读三个博士后都更顶用!

(实习编辑:贺凤丽)

2008-08-06 05:30:00浏览3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李则挚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三甲
抑郁症怀孕会遗传给孩子吗,有影响吗
抑郁症患者怀孕有一定的遗传风险,但并不一定会遗传给孩子。抑郁症可能会对孩子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如果孕妇能够及时得到治疗和支持,控制抑郁症的症状,减少对自己和胎儿的影响。 抑郁症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等。遗传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病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亲属患抑郁症的风险比一般人群要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一定会患上抑郁症。 对于怀孕的抑郁症患者来说,抑郁症可能会对孩子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孕期的抑郁症可能会影响孕妇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增加孕期并发症的风险,如早产、低体重儿等。其次,孕期的抑郁症可能会影响孕妇的情绪和行为,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孕妇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可能会影响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增加孩子患心理疾病的风险。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抑郁症怀孕一定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如果孕妇能够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和支持,控制抑郁症的症状,减少对自己和胎儿的影响,那么孩子患抑郁症的风险可能会降低。此外,孩子的成长环境也非常重要,良好的家庭环境、关爱和支持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降低患心理疾病的风险。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产后抑郁症哺乳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吗
产后抑郁症哺乳确实可能会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产后抑郁症不仅影响母亲的心理健康,其情绪波动和抑郁症状也可能通过哺乳过程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产后抑郁症母亲在哺乳时,由于情绪低落和应激反应,体内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利于孩子健康的物质。这些物质可能通过乳汁传递给孩子,对孩子的身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如抑郁状态下产生的酸性产物,长期被孩子吸收后,可能会影响其身体健康。此外,产后抑郁症还可能导致母亲哺乳意愿下降,影响泌乳素的分泌,从而导致乳汁分泌不足,无法满足孩子正常的发育需求。乳汁的质量和数量不足都可能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产生负面影响,如体重过轻、营养不良等。除了身体健康方面的影响,产后抑郁症还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长远影响。母亲和孩子之间的互动是婴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产后抑郁症可能会妨碍这种互动,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影响孩子的情感发展和社交能力。患有产后抑郁症的母亲与孩子之间的互动质量较低,可能导致婴儿出现行为失常、情感障碍等问题,表现为好动、难以集中注意力、焦躁不安等症状。对于患有产后抑郁症的母亲,应及时接受专业的医疗治疗,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以缓解抑郁症状。在药物治疗时,需注意药物可能通过乳汁对孩子产生影响,必要时应停止哺乳。其次,家人和亲朋好友应给予母亲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帮助其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促进孩子的正常发育生长。最后,建议定期带孩子接受儿童保健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问题。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抑郁症孩子烦躁是病情加重吗
抑郁症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精神障碍,主要是由于心理因素、遗传因素等原因所引起的,大部分患者会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焦虑、烦躁等症状。抑郁症孩子烦躁可能是病情加重的表现,但也可能是由于周围环境因素、睡眠不足、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焦虑障碍等原因所引起的。1、病情加重如果孩子抑郁症病情比较严重,可能会导致神经功能出现紊乱,从而引起上述症状。家长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给孩子使用盐酸舍曲林、盐酸氟西汀等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同时,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进行治疗。2、周围环境因素如果孩子长期处于抑郁症的环境中,可能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出现烦躁、易怒等不良情绪。建议家长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需求,有利于改善症状。3、睡眠不足如果孩子平时经常熬夜,可能会导致睡眠不足,引起上述症状,同时还会伴有精神萎靡、身体乏力等症状。建议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4、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期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和冲动等,一般会导致孩子出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建议家长在医生指导下给孩子使用盐酸托莫西汀、右旋苯丙胺等药物进行治疗。5、焦虑障碍焦虑障碍是指在日常情况下出现强烈、过度和持续的担忧和恐惧,可在几分钟之内达到顶峰。这种症状会导致孩子出现烦躁、紧张、恐惧等症状。建议家长在医生指导下给孩子使用地西泮、艾司唑仑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也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等方式进行治疗。日常生活中,建议家长注意患者的饮食健康,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炸鸡等,可以适当进食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如西红柿、苹果等,有助于补充机体所需营养,增强抵抗力。如果孩子不适症状加重或是出现其他症状,建议家长及时带领孩子前往正规医院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