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探秘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心理 > 心灵探秘

为何好人也会哄抢财物

举报/反馈
2008-05-21 07:19:0039健康网社区

  曾今,在湖南省株洲县境内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在8辆汽车连环追尾的交通事故中, 两辆满载羊肉和鸡蛋的货车侧翻在地,十几名交警和附近数百村民闻讯赶到现场,村民们纷纷涌向成堆的鸡蛋和羊肉。

  有的人从高速路上往下搬鸡蛋和羊肉,有的则在下面接应,用交通工具往家里运,交警用手铐铐住了几名哄抢者也不能控制事态的扩大,鸣枪警告也没能阻止哄抢的村民。在这则电视新闻的最后一个画面,一个也许是姗姗来迟的老者看看已经抢光的货物,开始拆卸事故车上变形的部件………

  一连几天我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那一幅幅哄抢的画面,无独有偶,就在上月的12日,湖南岳阳市的一位市民从银行取了10万元现金,在街头遭到抢劫,治安巡逻队员和两位市民共同制服了劫匪,但搏斗中散落在地的现金却被一些围观的市民一抢而光。

  不仅仅是在国内,“卡特里娜”飓风袭击美国,新奥尔良市成为受飓风损毁最严重的地区,但令人震惊的不仅仅是飓风毁灭性的威力,还有令人发指的人祸,飓风过后,哄抢、强奸、杀人、纵火等暴力事件横行。

  由于群体太好冲动,太多变,因此它不可能是道德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件?有人评论美国新奥尔良市飓风后的失控和犯罪时认为,美国社会好的生活主要靠秩序,而不是道德维持的,失去秩序就失去一切,因此,灾难把人的劣性暴露无遗。

  我想这不能算一个好的答案,显然我们不能把事件的起因简单归结为人的素质低下,我不相信事件中那些哄抢钱财的人都道德沦丧。但“乘人之危”、“趁火打劫”这样的成语的存在似乎也在告诉我们,这样的事件并不是偶尔发生的意外事件。

  实际上,很早心理学家对于这个问题就有过思考,促发他们思考的是早期的一些重大事件。比如,心理学史上最为重要的研究群体现象的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黎朋是从法国大革命中来分析群体的心理规律的,在他的著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黎朋指出了作为群体可能会表现出的反差极大的行为:

  “如果‘道德’一词指的是持久地尊重一定的社会习俗,不断抑制私心的冲动,那么显然可以,由于群体太好冲动,太多变,因此它不可能是道德的。相反,如果我们把某些一时表现出来的品质,如舍己为人、自我牺牲、不计名利、献身精神和平等的渴望等,也算作‘道德’的内容,则我们可以说,群体经常会表现出很高的道德境界。”

  既然,群体的行为不能简单用个体行为中的道德来解释,那支配群体行为的力量是什么呢?

  个人在群体环境下成为“无名氏”,对于个人的责任的约束消失了

  黎朋把群体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异质性群体,一种是同质性群体。同质性群体就是指那些宗教政治派别,不同的阶级群体和工人、农民等身份群体;黎朋认为异质性群体又可以分为有名称的群体和无名称的群体,议会、陪审团属于有名称的群体,街头群体属于无名称群体,黎朋所谓的“乌合之众”。

  我们今天列举的这些事件正是属于这样的“乌合之众”,这样的群体不同于有组织的群体,它是没有先设群体目标的。黎朋认为,聚集成群的人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变得与他们单独一人时不同,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暂时性的集体心理。在这种集体心理中,异质性被同质性吞没,个性和才智被削弱。

  这时,促发群体行为的原因有三个,一个是个体置身群体中,感受到作为个体时所没有的势不可挡的力量,并在群体环境下个体成为“无名氏”,对于个人的责任的约束消失了,使他做出一些不敢单独做出的行动,发泄自己的本能欲望。

  “无名氏”的说法也得到了后人研究的证实。许多犯罪行为是在作为个体独特特征消失的情况下发生的,例如:在身份不能被确定的陌生环境下,如流窜外地作案;在乔装改扮后,如蒙面大盗;在夜幕笼罩下,月黑风高和没有路灯是发案率增高的影响因素。社会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去个体化”。在哄抢这类事件中,由于人数的众多,个体得以在群体中隐身。

  促发群体行为的第二个原因是社会传染。黎鹏认为,正是这一原因决定了群体行为的倾向,决定行为的道德分界。社会传染是通过某种情绪状态来实现的,激动的群体倾向于形成相同的感受和行为,这是由于一些个体的行为会传递给团体,即使平素不被大家所接受的行为也可能会引得一部分人模仿,进而传染更多的人,出现相互传染。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少数人对于群体的影响呢?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群体中态度或行为会极端化。在群体讨论问题时,反对或赞成的观点在讨论后会变得更加极端,而在单独决策时要比群体决策时保守,当单独决策时,一个人需要有70%的成功把握才会投资,但在群体决策下只需要50%的成功可能性,这是由于“风险转移”和责任分担所造成的。

  群体使用形象来思维,而不是理智的逻辑思维,理性暂时被搁置了

  黎朋给出的第三个原因是暗示作用。他认为群体不仅仅是易冲动、易变化和易急躁,而且也很容易受暗示,很容易轻信,这也就造成了群体的行为迅速朝向某一个方向。群体使用形象来思维,而不是理智的逻辑思维,他们的理性暂时被搁置了,他们的头脑中只有鲜明的形象。

  对于那些哄抢财物的人来说,他们的眼里只有活生生的一叠叠钞票、成堆的鸡蛋和羊肉,以及那些轻易就把钞票、鸡蛋和羊肉据为己有的人群,这些形象激发着他们采取同样的行动,而来不及理智地进一步加工。

  黎朋的解释基本上让我们相信,群体是诱发个体反常态行为的原因,但群体那些恶劣的行为何以会被激发出来?他的解释很接近精神分析的观点。

  “这不过是因为我们从原始时代继承了野蛮和破坏性的本能,它蛰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孤立的个人在生活中满足这种本能是很危险的,但是,当他加入到一个不负责任的群体时,因为很清楚不会受到惩罚,他便会彻底放纵这种本能。”

  这样的解释自然不会让每个人信服,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姑且不去讨论,仅从人格的角度去讲,面对这样群体性的恶劣行径,我还是不愿意相信这些行为是不良人格的反映,我愿意相信人格中善恶并存,社会环境可以激发善行也可以激发恶行。但是,如果社会上每个人都做到自我完善,一定会杜绝群体的恶行。

(实习编辑:贺凤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