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据澳大利亚“新快网”报道,澳大利亚科学家们证实了“中年危机”确实存在,人类的幸福度在大约40岁的时候就会跌至最低点。
墨尔本大学的研究人员绘制了幸福的U形线,显示在40岁的时候处于最低水平,然后又会开始攀升,一直到70岁。这次研究对数万人进行了评估,数据源自对澳大利亚人、德国人和英国人的数十年调查。研究考虑了受访者的社会经济状态,包括性别、收入、就业状态、婚姻状态、健康及教育水平。参与研究的还包括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和英国华威大学的科学家。
社会科学家和研究作者Terence Cheng博士称,关于这次研究最引人注目的是,它证明了人类一生的幸福感是呈U形的。 他说:“人类的幸福感在40至42岁左右跌到谷底。”
Cheng博士还表示,追踪不同时期的幸福感使得这个研究更加精确。 他说下一阶段的研究将确定为何U形线会存在。
澳大利亚著名社会分析家David Chalke表示,40岁后的前几年对于人们是十分艰难的。他说:“如果你有处于青年时期的孩子,他们可能会坏得透顶。婚姻状况也开始疲惫,你的事业可能无起色,你还在为还贷款拼命工作。一旦熬过那几年,你的人生满足感就会开始提高。”
不过来自Toorak Gardens的40岁Gerry和41岁Alan Tudorovic则将他们的40岁视为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之一。
Tudorovic先生是一名运营经理,他说:“我觉得婚姻很幸福,我有两个漂亮的孩子,有很好的事业,我们的经济很稳定。我觉得很满足,很幸福。”而Tudorovic太太则是一名临床护士,她说:“我有了更多经验,现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比年轻的时候更加明智。我们不觉得有中年危机,我觉得非常稳定和幸福。”
夫妻俩有两个分别为4岁和2岁的孩子,由于生育较晚,所以他们的40岁有着不一样的幸福。
延伸阅读:提升幸福感的秘籍
你有幸福感吗?如何建立幸福感?如何过得快乐?其实很简单:多交交朋友!心理专家表示,朋友数量是会影响我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心理学家在调查中也发现,拥有少于5位朋友的人幸福感指数仅有40%,拥有5-10位朋友的人幸福感指数达到50%,拥有超过10位朋友的人幸福感指数高于55%。对生活满意的人拥有朋友的数量是对生活不满的人的两倍。
有闺蜜的女性更快乐
大多数人的快乐来自朋友和家人,而不是财富和名利。拥有朋友的数量代表着社交关系的好坏,要想让这一影响达到最好程度,女性要有33 位朋友,男性需要49位朋友,虽然女性需要的朋友数量较少,但她们总有几个十分亲密的“闺中密友”,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生活在团队中的人比较快乐,或许主要是因为有人分享和分担。
“穷”朋友助你产生幸福感
人们常常调侃说:“没什么,就是不能没钱。”但有了钱就能拥有快乐吗?就一定能感到幸福吗?当然不是!美国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如果想一直拥有幸福感,那你最好多交一些相对“穷”点的朋友。也许比较之后,你就会感到自己其实“幸福”多了。
当然这也并非简单的“精神胜利法”,而是科学研究的结果。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社会学教授格伦·菲尔鲍和哈佛大学研究生劳拉·塔克对1972至2002年间2万名美国人的抽样调查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不管多富裕的人,都喜欢跟同龄、同阶层的人相比较。因此,他们的幸福感取决于自己在这个群体中获得的相对成功。研究者指出,这意味着人们总会想着“不能落后于邻居”,并不断要求自己增加收入。而假如你身边的朋友个个都是收入不菲,那就会给自己带来很大压力,互相攀比的心理会令你烦恼倍增。因此,研究者建议人们多看看身边的“穷哥们”,如果能交一些比自己稍微穷点的朋友,你就很容易产生幸福感。
幸福感必须的五种“营养素”
对于幸福感来说,还有哪些方式能帮助提升幸福感呢?这里总结了五种幸福感必需的“营养素”。
1.经常联系周围的人:你的家庭、朋友、同事还有邻居。把这些人当作你生活的基础,并且花时间维护、发展和他们的联系。
2.让身体动起来:去散散步或者跑一圈,去骑自行车,跳舞,打球等等。总之,重要的是要找到一项适合你的时间机动性和身体情况的运动,而且要是一项你真正喜欢的运动。
3.留心周围:留心那些不经意的美丽,观察那些不同寻常的事物,捕捉那令人惊艳的一瞥。留心季节的更替。享受生活的每一刻,无论你是走路去上班,吃饭,或者和朋友聊天。
4.学无止境:尝试一些新鲜的东西或找回你过往的某一种兴趣,用内心的渴望来挑战你自己,通过用心学习你将享受到实现自我的乐趣:学会弹奏一种乐器,或者烹调你最喜欢吃的美食。参加一门你感兴趣的课程,或者在工作中担任不同的职责。
5.与人为善:尽量多给朋友甚至陌生人提供帮助,花点时间做社区工作和志愿者工作。感谢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微笑待人。
主任医师
广东优眠精神心理专科 精神心理专科
副主任医师
广东优眠精神心理专科 精神心理专科
主治医师
西安脑康心理康复医院 精神心理科
主任医师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精神科
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临床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