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据美国《大西洋月刊》报道,和大多数作家一样,我是一个根深蒂固的拖延症患者。在写这篇文章时,我已经检查了8次电子邮件,列出了3张购物清单,在微博上和别人争论了半天,给6年没碰过面的同学发了微信,并用百度搜索自己的名字确定有人想看我写的东西。
当然很多人都有拖延症,但对作家来说,拖延是一种特别常见的职业病。我曾问过一位非常有才华的同事是如何能经常轻松写出8000字的东西。他说,“首先,我会拖上2到3周时间,然后坐下来写。然后我就出门去洗车,再之后我就和妻子抱怨几小时。当意识到真到最后期限了,我才最终坐下来继续写。”
幼年经验让作家过于依赖天赋
多年来,关于作家为什么是严重的拖延症患者,我得出了一种看似疯狂的理论,那就是:作家们小的时候在语文课上的表现太好了。
当还是孩子时,大多数作家都会非常容易、几乎是自动地投入到语文课堂。当教师在灌输努力才是成功的关键这种想法时,这些未来的文人们证明了这一说法明显是谎言。当别人还只能结结巴巴地朗读时,他们已经在读高两年级的阅读课本。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这些孩子可能已经能读整本小说。这并不是说他们从未失败,而是在很早的时候,他们失败得并不多;他们的天赋使自己永远是班级里的佼佼者。
这给了作家一个非常坏、非常错误的认知: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天赋。不幸的是,如果你是一个职业作家,你的竞争者是那些语文课上的佼佼者们。你的天赋可能不是所有人当中最好的。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Carol Dweck在研究人们对失败的反应时发现,遇到不擅长的任务,一些人会积极迎接挑战,他们甚至会享受那些他们不擅长的事情,他们认为可以通过做这些事来提升自己的能力。而那些不喜欢挑战的人认为能力是个固定的东西,要么出生时就有,要么永远没有。Dweck将两者定义为有成长心态的人和有固定心态的人。对有成长心态的人,挑战是加深天赋的机会,但对有固定心态的人,挑战只是一个测量能力水平的标尺。
如何为自己的不成功找完美借口
害怕自己的无能被揭露是非常常见的,临床上将其称为:冒名顶替综合征。许多成功人士(尤其是女性)都有深深的不安,认为自己尚未赢得一席之地,随时都有被人压下去的风险,从此盛名难负。很多人会故意找些能让他们表现突出的简单任务,而不是找些复杂的任务让自己难堪。
如果他们被迫要去面对一些没有准备的挑战,他们会跌入到心理学家称之为“自我设限”的心理状态:故意做一些会妨碍他们发挥的事情,若任务最后没有做好,便会以此作为借口。自我设限非常普遍,心理学家Edward Hirt写道,“一个学生在考试前一天没有复习而是去看了电影,那么如果考砸了,他就将失败归结于没有复习而不是自己缺少智力和能力;但如果考好了,他就会认为自己有特殊的能力,因为他不用学习就能考得很好。”迟迟不交稿的作家,也有相似的心态,在为自己不能成功找最完美的借口。
优秀的作家并非就那么有天赋
我们的教育制度让人们太过相信天赋这件事。想想我们的语文课是怎样的:读一位著名作家的著作,讨论这部著作里讲了哪些内容,作者如何运用语言、结构和意象来表述。你要背下经典的句子,在考试当中写出来。学生们很少被鼓励去看那些作品的草稿,学生们看到的是作家和编辑精心炮制的最终成品。我们的教育制度把这些作家捧成了神一样的人物,似乎他们生来就是天赋卓越的优秀作家,从来不会有写不好的作品,写出来的作品从来不会有错误,也不该受到任何异议。
然而,实际情况是,作家们得绞尽脑汁地去写每个段落,对每个修辞都得反复斟酌,对文章的构思得反复推敲。作家Pastor Steven Furtic指出,“我们之所以会有深深的不安感,是因为我们总是拿自己构思期的作品和别人的成稿比。”
不论是作家还是其他职业,过于迷信天赋和依赖天赋都是值得警惕的。新一代的孩子正在面临这种问题。新一代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被这样教育:没有赢家也没有输家,每个人无论表现如何,都会得到奖励。这种鼓励式的教育方法的确能够帮孩子建立信心和对自我的良好认知,但是这种教育方法不能过度,过度的话则会使孩子自我膨胀,产生自恋心理,需要不断被赞美,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就像那些小时候太过顺遂的作家们一样,长大后过于期待灵感和天赋,不喜欢直面挑战。
副主任医师
广东优眠精神心理专科 精神心理专科
主治医师
西安脑康心理康复医院 精神心理科
主任医师
北京德胜门中医院精神科 精神康复科
主治医师
广东优眠精神心理专科 精神心理专科
主任医师
黑龙江省牡丹江南山医院 精神科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红山望湖路上
二级 综合医院 公立
济宁市北郊九米固堆
二级甲等 中医医院 公立
彭泽县中心街渊明路80号
三级 综合医院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7号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重庆市万盛区万东北路43号
二级 专科医院 特色医院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西环南路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