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话题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心理 > 本周话题

尝甜头后事事托关系 关系社会的心理怪圈

举报/反馈
2013-06-30 00:42:26生命时报

  说到“找关系”,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不陌生。大到找工作、孩子入学,小到求医看病、外出搭车,很多人脑子里闪过的第一想法便是“有没有熟人”?有人找不到关系,办不成事,心里愤愤不平;偶尔托关系办成事了,此后便事事找关系。无论如何,“关系”成了中国社会不可缺少的资源。

  我们的社会关系五花八门,亲戚、朋友、同学、同事、战友、客户,甚至仅有一面之缘的人,都可能结下某种特殊的交情。这些关系编织成一张庞大的、微妙的社交网络,凭借这种非正式的、不对外公开的熟人圈,人们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获得一些机会和利益。近日,腾讯网新闻调查中心一项近5000人的调查显示,75%的受访者认为毕业生找工作,关键还是靠关系和熟人;其次才是能力,仅占16%。不少人到了一个新地方,第一件事不是学习或请教,而是打听有没有老乡。甚至连小孩都知道,想当班干部要托关系。没有“关系”的指点,仿佛人人都寸步难行。

  讲人情、论关系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可以说是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在曾经封闭保守、讲究道德人治的传统社会中,关系圈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信用,既有利于维持社会关系的平衡,又对个人生活起到保障和规范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发展,“关系”也带来诸多心理隐忧。

  首先,事事找关系、“拼爹”,必然影响社会公平,给“无权无势”、没关系、没背景的普通人带来焦虑,甚至滋长“人情大于法”的不良风气。其次,动辄找关系,是内心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的体现。一旦形成习惯,势必让人们忽略对真才实学的培养,加重依赖和侥幸心理。最后,表面看似温情脉脉的关系网,背后却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不信任。当每个人都在精心计算着各种关系能为自己带来哪些好处时,又如何分辨听到的、看到的是真心还是假意?

  因此,关系社会应当良性发展。我们离不开亲情、友情等关系的滋养和帮扶,但这仅仅是前进的助力,而不是依赖的对象。正确看待这些资源中蕴藏的机会,才能促进身心和事业良性发展。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明确区分“公德”和“私谊”的适用范围,使之各得其所、发挥各自所长。该争取时争取、该让步时让步,才能让自己进退适宜。总之,只有真真切切做人、真心实意对人、真情真意留人,自己才有可能赢得更多信任和支持,打造牢固的社会支持网。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