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美国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终身荣誉教授欧文·亚隆在小说《当尼采哭泣》中这样描写:布雷尔医生40岁时迷恋上一位年轻的女病人。此后,他常梦到脚下大地突然融化,自己坠落到冰冷的地上。后来,他意识到,自己对年轻女病人的向往和噩梦都源于对年届四十的恐惧。
这个故事形象地讲述了职场上普遍存在的“年龄恐慌”:看到招聘要求中越来越多的“35岁以下”而焦虑,自觉无法与有活力的年轻人竞争而担忧前景,在生孩子和升职的心理冲突中纠结……据上海一家咨询公司统计,在3000多名来访者中,有86.5%的人存在年龄恐慌,35岁左右的人最严重。
职场年龄恐慌与社会变革大、知识更新快及物质主义甚嚣尘上有关。深层原因则如布雷尔医生那样,担心年华逝去,没有机会成功,没能活出最真实的自己。
然而,一直活得充实、自我实现的人不会因为年龄而恐慌。面对衰老,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危机”=“危险”+“机会”。首先,向内反省,问自己为何恐慌,借此梳理人生,看自己的人生路是否走偏?如果你没能从事热爱的职业,却担心改行太晚,不妨看看民国教育家王凤仪劝妻子读书时说的话。妻子说自己已经37岁,没能力再读书,王凤仪答:“如果你明年36岁,那就等你再小几岁再学。要是越来越大,那现在就要趁早去。”其次要懂得,名利虽是努力方向,但过分看重会适得其反。与其把注意力放在尚未拥有的事物上,不如专注于把当下过得更精彩。再次,与其耗精力与衰老做无谓的抗争,不如修炼内心。看看第一夫人彭丽媛,我们就会发现,自信、温雅、知性的魅力不受年龄所拘。最后,用经验帮帮年轻人,也能让人生更圆满。
主任医师
云南中西医结合医院 心理科
主任医师
北京延庆区精神病医院 精神科
主任医师
广东优眠精神心理专科 精神心理专科
主任医师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精神科
主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