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十个有效培植信心的好方法

  1. 培养耐心

  自信确实需要培养,所谓的“培养”,即是说并非朝夕可达。所以,培养自信的最重要前提就是要具备耐心,如若缺乏耐心就要培养耐心。没有耐心的话就什么都做不成,更别提什么“自信”了。有所成就,就会伴随着自信的增长。

  2. 习得并精通一种技能

  具备学习能力的人通常都很自信,反过来也一样,真正自信的人通常是因为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所以面对挑战的时候他们不会怕,不会心虚,因为他们知道“大不了去学么”。自学能力的基础是耐心,而习得任何一种技能都会让人更加懂得耐心的重要,并且同时因为具备耐心与学习能力而更加自信。只要花时间真正精通了一种技能,那么学会其他一种技能的时候就会变得更轻松——这是良性循环。

  3. 相信积累的力量

  再大的石头也法阻挡种子发芽,只因为种子一旦开始发芽,那细胞的分裂尽管速度不快但却不见天日永不终止。滴水可以穿石的道理谁都懂但又好像谁都不相信—— 处于起点的人就好像是一粒细胞或者一滴水,但大多数人却误以为或者希望自己在起点上就强大锋利犹如一束激光,但这不现实。要通过学习培养耐心,运用耐心去等待长期积累之后可以获得的难以想象的好处与力量。

  4. 了解自己的局限

  没有人无所不能。就算拥有真正强大学习能力的人也无法做到无所不能——因为时间不够。有些领域确实必需天分。在自己确实不擅长的地方该自卑就要自卑——这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该自卑的时候不自卑,就多了一个心理负担——并且还是永远摆脱不掉的负担,最终,肯定会拖累自信。凡事儿做得好必然容易自信,做得不好就很难自信,但是还没上阵呢,就背着一个又一个的包袱,能走多远?能做多好?

  5. 凡事儿都要提前做足功课

  大声说话也好,穿着正式也罢,最多只能让一个人“显得”自信,而非真正自信。“坐在第一排”可能是因为近视,“快速走路”往往是因为时间观念不强——这些都与自信没关系。做任何事情,提前做足了功课,想不自信都难。自信不等于自以为是,自以为是的人最终都会被现实砸烂。中国人说“成事在天,谋事在人”,西方人说“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某个层面上都是一回事儿:不要理会运气(该来的时候它自然会来),重要的是专心做好功课。

  6. 注意细节

  俗话说,“行家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当我们关注一样东西足够久的之后,就会发现自己犹如“开了天眼”一般,能够看到的,看清楚的越来越多。在自己必须做的事情上,一定要保持专注;不仅要专注,还要专注很长时间。只有这样,才有能力看到更多的细节,才有能力做足功课,才有能力处变不惊。很多时候,所谓“成功”只不过是一个中间状态,“更大的成功”才是挑战。忽视细节的人都并非故意,只是因为功夫未到;功夫未到,“中间状态”之后就是更大的失败。

  7. 培养从容的态度

  走路慢一点,姿态自然从容;说话慢一点,声音小一点别人也能挺清楚。但这些都是形式而已,关键在于脑子不能慢。动作太快往往只是因为脑子太慢所以想得太少不够周到。有演讲经验的人都知道,说话太快实际上更可能是因为紧张。越有能力的人越容易从容,因为他们的能力足以使他们掌控局面。从容不是能够模仿的,是养出来的——靠实力。

  8. 关心身边的人

  谁都需要身边的人的支持与关心,正如身边的人也需要他支持、他关心一样。与很多人相信的相反,朋友太多,不见得一定是好事儿。因为关心一个人支持一个人都是需要花费时间,而每个人不可逾越的终极限制只有一样东西——时间。小心选择朋友,因为你将与他们分享你的生命。没有这样的态度,就不会有真正的朋友。有那么三两个真正朋友的人,都会比较自信。

  9. 不要轻易追求完美

  完美总是好的,但并不总是能够做到。事事追求完美的下场只有一个:标准越来越低。生活着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很多圣男圣女(剩男剩女)就是这样炼成的。学会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里不完美地生存,是一种难得的智慧。深刻理解“不完美才是常态”的人才可能做到“不会无谓地自卑”。凭借耐心,相信积累,再加上正常的智商,就算做不到最好,也能做到更好,何必过分强求?

  10. 尽量独立,承担必要的责任

  有位哲人这样说过:“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取决与他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独立于这个世界”。这句话包含着深刻的智慧。很多的时候,独立意味着完整地承担必要的责任;能够运用自己的能力承担必要责任的人必然相对更加自信。一个人不能够独立,往往就会沦为他人的负担,没有人不讨厌负担,而被讨厌的人怎么可能自信呢?自信的人都知道一个简单的道理,自己是自己,别人是别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自己的责任自己承担。

2013-02-22 01:53:55浏览12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郭兮恒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甲
胸膜疾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胸膜疾病是由多种非疾病因素和疾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非疾病因素常见有环境因素、药物影响、不良生活习惯等;疾病因素常见有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一、非疾病因素:1、环境因素:长期接触可吸入颗粒物,如石棉、粉尘等,可能对胸膜造成刺激,引发胸膜疾病。例如,石棉作为一种已知的致癌物质,长期暴露于石棉环境中的人群患胸膜间皮瘤的风险显著增加。对于这类情况,预防措施至关重要,如改善工作环境,减少粉尘暴露,佩戴防护口罩等。2、药物影响:某些药物的使用也可能导致胸膜疾病的发生。例如,长期使用盐酸胺碘酮片、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2等药物,有可能引起肺毒性及炎症反应,进而导致胸膜增厚等病变。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应严格遵循医嘱,定期监测身体反应,如有不适应及时就医。3、不良生活习惯: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可能增加患胸膜疾病的风险。吸烟不仅损害肺部健康,还可能对胸膜造成间接影响,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因此,戒烟是预防胸膜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二、疾病因素:1、感染性疾病: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感染是导致胸膜炎等胸膜疾病的常见原因。例如,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可引起结核性胸膜炎,表现为胸膜增厚、胸腔积液等症状。对于这类疾病,遵医嘱抗感染治疗是关键,如使用利福平片、异烟肼片等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2、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累及胸膜,引发胸膜炎症。这类疾病的治疗通常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如遵医嘱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如地塞米松、甲氨蝶呤等药物控制病情发展。为预防和治疗胸膜疾病,应关注环境因素、药物影响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非疾病因素,并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病情发展。同时,定期体检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预防胸膜疾病的重要措施。对于已确诊的胸膜疾病患者,应根据病因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产褥感染指的是什么疾病
产褥感染是指分娩及产褥期生殖道受病原体侵袭,引起局部或全身的感染,是导致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严重威胁产妇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在分娩过程中,产妇的生殖道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如会阴侧切、剖宫产切口、宫颈撕裂等,这些创口为病原体的入侵提供了途径。同时,产后产妇身体虚弱,抵抗力下降,生殖道内原本存在的正常菌群或外界侵入的病原体便容易大量繁殖,引发感染。常见的病原体包括需氧菌、厌氧菌、真菌及衣原体、支原体等。其中,以厌氧菌居多,如脆弱类杆菌、消化链球菌等,其可在无氧环境下生长并产生毒素,进一步加重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此外,胎膜早破、产程延长、多次阴道检查等因素,也会增加病原体入侵的机会,促使产褥感染的发生。产褥感染的症状因感染部位和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最常见的是发热,体温常常超过38℃,且持续不退。如果是会阴、阴道、宫颈等部位的感染,局部会出现红肿、疼痛、压痛明显,伤口愈合不良,甚至有脓性分泌物排出。若感染扩散至子宫,可引起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炎,产妇会感到下腹部疼痛,恶露量增多,颜色浑浊,伴有异味。当炎症波及输卵管、卵巢时,可出现附件区压痛、增厚,形成输卵管卵巢脓肿,严重时可导致盆腔腹膜炎,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加剧等症状,甚至引发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一旦怀疑产褥感染,产妇应立即就医通过详细体格检查,结合血常规、C反应蛋白、病原体培养等检查明确诊断,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若病情加重或出现异常,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妇科内分泌疾病包括什么
妇科内分泌疾病主要包括更年期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高泌乳素血症等。妇科内分泌疾病是指女性卵巢及其相应的生殖器官在发育、成熟及衰退的过程中,因性腺分泌激素功能紊乱而引发的相关疾病。这类疾病通常与女性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会导致一系列的临床症状。1、更年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是由于女性在进入更年期后,卵巢功能逐渐减退,性激素水平波动或减少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患者可能会出现潮热、出汗、情绪波动、月经不规律等表现。若是患有该疾病,患者可遵医嘱应用戊酸雌二醇、地屈孕酮等药物来改善症状。2、多囊卵巢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主要表现为月经不规律、多毛、痤疮、肥胖等症状。其会影响女性的生育能力,并增加患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治疗时,可遵医嘱应用地屈孕酮、醋酸甲羟孕酮等药物,必要时可通过腹腔镜下卵巢打孔术进行治疗。3、高泌乳素血症:高泌乳素血症是指女性体内的催乳素水平过高,可能导致月经周期异常、溢乳、闭经等症状。此类疾病患者则可遵医嘱应用卡麦角林、维生素B6等药物来降低催乳素水平。针对妇科内分泌疾病,患者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等。同时,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失调。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服药,并定期复诊以监测病情变化。若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和用药情况,以便医生制定更合适的治疗方案。
周中银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酒喝多了怎么解酒
饮酒过量后,解酒的方法主要包括补充水分、食物辅助、药物解酒等。这些方法可帮助缓解醉酒症状并加速酒精代谢。1、补充水分:酒精会导致人体脱水,因此补充水分是解酒的基础方法。白开水或矿泉水是最简单有效的选择,可以帮助稀释体内的酒精,并通过尿液排出体外。此外,适量饮用淡盐水也有助于补充身体因饮酒而流失的盐分和电解质,进一步缓解脱水症状。2、食物辅助:食物在解酒过程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一些富含果糖的食物,如蜂蜜、西瓜、葡萄等,能够加速酒精的代谢。此外,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饭、面条、酸奶等,可以保护胃黏膜,减少酒精对胃部的刺激。这些食物还能提供必要的营养,帮助身体恢复体力。3、药物解救:在药物方面,应谨慎选择。如果需要,可以咨询医生或药师的建议,使用一些能够缓解醉酒症状的药物,如保护胃黏膜的药物或利尿剂。但务必注意,药物使用应遵循医嘱,避免过量或不当使用导致不良反应。在极少数极端情况下,如饮酒过量导致严重中毒或昏迷,可能需要考虑洗胃处理,洗胃是一种有创性操作,需要在专业医疗机构进行,并严格遵循医疗规范。建议采取综合措施进行缓解。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控制饮酒量,避免过量饮酒对身体健康造成损害。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适量运动、规律作息、均衡饮食等,有助于降低酗酒风险并促进身体健康。在饮酒后,如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处理。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