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鸡汤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心理 > 心灵鸡汤

什么阻碍了真实的情感表达

举报/反馈
2008-04-17 07:08:0039健康网社区
什么阻碍了真实的情感表达


  与亲朋好友的情感连结,使得我们不再孤单地活在这个世上。千百年来,人们也一直向往和咏唱着美好的亲情、爱情、友情。那么有一点很有趣,有人说,反复歌颂心向往之,是因为稀少。我们如此向往的情感,是真的稀少,还是我们不善于发现、表达和交流呢?

  童话《海的女儿》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这位本来可以活三百年的美人鱼小公主,爱上人间的王子后,向往有一个永恒的人类的灵魂。为了能够接近王子,她想方设法将自己的鱼尾变成了人的双脚。为此她放弃了美妙绝伦的歌喉,从此不能开口说话,并且每走一步路都像是踩在刀尖上。如果最终王子没有爱上她,她将化作海水中的泡沫。然而,所有的这些付出,和她曾经在风暴中救过王子的往事,王子从来都不知道。她虽然能够够陪伴在王子身边,王子却阴差阳错地以为当初救他的是另一个美丽少女,并最终欣然与那位少女结合。王子新婚之夜,深爱人鱼公主的家人们为她送来了唯一的求生之路:杀死王子,他的血可以让她恢复人鱼的形状,重新获得三百年的寿命。但善良的小美人鱼最终选择了让自己溶解在海水中……安徒生给了童话一个光明的尾巴,给了读者一个安慰,让小美人鱼还有另一种方式,通过善行来获得她向往的永恒的灵魂。

  有一次看到电视剧里一个跟《海的女儿》有关的细节:小学老师上课时就这篇童话提问中心思想。被叫起来的小男孩全无准备,站起来挠挠头、眨巴眨巴大眼睛,蹦出了一个独特见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好好学习!老师十分惊讶,忙追问原因;小男孩说:如果美人鱼学好了文化,会读书写字,不就可以给王子写封信表达心意了吗?

  这小男生的“不学有术”,当时笑得我前仰后合。不过后来想想这个细节,还真有点道理——小说、童话的主角往往被限制在了很极端的情境下,作者借此向我们展现出绝境中的人性。小美人鱼为换得双脚,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声音,以致只能靠眼神来传达心意,无法让她深爱的王子了解,为了能和他在一起,她做出过怎样的牺牲。日常生活中的我们可是真的有多种选择:说不出的情感,可以写下来;如果仍然此路不通,也不妨再换一种更有效的方式。即使没有童话人物的际遇那么超凡,类似小美人鱼这样辛苦不为人知、或者满腔情意无从诉的处境,我们也大都经历过。问题倒是,我们虽有那么多的表达方式,却常常从来不表达或很难准确表达。

  为何郁结于心口难开

  回想一下,我们平日最常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最常用怎样的表达方式?常对家人/好友说的话是什么?哪些想法或习惯,使得我们难以自由和自如地表达自己?

  似是而非之一:不必说。

  常听见一句话,不用说,心里知道就好。或者跟这稍有类似的:不说他也知道;我不说,他也应该知道。

  我不免想,人难免多少有点孩童时期遗留下来的自大和自我中心吧?不说而对方全然明了的时代,好像是在婴儿期,我们还不会说话时,好母亲仍能对婴儿的感受和需求十分敏锐,迅速反应。即便如此,即使是有过共生期的母婴之间,母亲也不可能对婴儿的全部需求和感觉都做出准确回应。

  见过国外一位治疗师的手记,他专长治疗儿童抑郁症,在观察过众多患儿和审视自己的治疗过程后,这位治疗师总结说:整个治疗中最有效的,是孩子在父母焦急地为他求医时,意识到原来父母是爱他的,是重视他的。——爱的力量确实强大,不过能有效表达和传达的爱,看来不那么多。

  明明白白说出来的,都未必能有效地传达过去,何况不说呢?成人之间,即使面对面交谈,也不免一面说话一面还夹杂着心中未了之事意中想见之人的分心,专注的倾听并不多见。在杂志上读过一则很有趣的事例:国外一位家庭主妇,一次家宴中想看看宾客们到底有没有注意听她说话,于是在上一道甜点时含笑招呼:你一定要多吃几块,我特意加了一点砒霜!而所有客人都客气地道谢接过,继续他们的谈天说地。

  事实如此。“我不说他也应该知道”的信念,多少有点像现代神话。

  似是而非之二:不可说。

  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是错。所怕的错,有些是怕损伤形象,有些是怕先说对自己不利,也有怕破坏这段关系。

  有损形象的顾虑男性可能比女性更常见——本来英姿勃发的人,怎么还有这么婆婆妈妈的一面?旷达如苏东坡,也是称许自己的“大江东去”,有点看不上“杨柳岸,晓风残月”。慷慨悲歌仿佛更让人向往,哭泣与软弱则为人所不齿。可是,坚强真的就一定好过柔软吗?对比一下“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的诗句,我们要保持坚强的动力究竟来自哪里?佯装的不屑表达背后,我们隐隐惧怕着的是什么呢?一面说人活的就是一个感受,一面又不能表达出真情实感,是什么让我们这样累和自相矛盾着?

  怕先说不利,大约是对说了之后的事态发展没有把握,于是期待由别人来说。见过一篇读起来有点伤感的小故事:一对青年男女,相遇、相识,都暗自倾慕对方,也觉得对方对自己有好感,却谁都鼓不起勇气来捅破这层窗户纸。之后两人各自婚配,这段感情则多年不变。直到一方临终,生离死别的当口儿,两人终于开始说,仍然说的是:我一直在等你先开口。——故事是故事,现实中我们没有等得这样又凄凉又惨伤罢了。但等过别人先开口的,一定不会少。在与亲朋好友的交往中,我们是怕先开口表达的,会处于下风?还是怕这样会暴露出弱点为人所乘呢?

  怕说出来破坏了关系,倒真的是满看重这段关系的吧。问题在于,隐忍不发,真的就能保证这段关系不受损吗?郁积在心里的,真的会渐渐淡忘,还是更容易留下一点肉中刺,让疼痛与不快日渐堆积与日俱增,直到有一天,突然像控制不住一样爆发出来?注意一下夫妻吵架时的常用语,就会看到一点小事往往带出陈年纠纷:某年某月某日你就曾经如何如何,我一直忍到现在……看起来忍非上策,百忍,不见得让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倒更可能在终有一日忍无可忍之时发作得更暴烈。如果及时表达了,还会这样吗?

  既然如此,好些我们曾经判断为“不可说”的情境,实际需要的,是找到一种不伤人不伤己、不伤害关系的方式来说吧?

  似是而非之三:不直说。

  即便在感到需要说、不吐不快之后,好些话,仍然较难启齿。我们常常选择用非常委婉的方式说出来,盼望对方一点就透,心领神会。说话时会旁敲侧击,连骂人时都要指桑骂槐。可惜的是,求爱时给对方一面内藏镜子的小盒子,声称装有心上人的照片,可以营造惊喜的气氛。生活中有口难言的曲折暗示,却常常让别人难以意会。

  很常见的,关爱的话用指责的口气来说——早有朋友对我感叹,观察好些女孩子,有的会表达,有的不会表达。同样是等人久候,“你怎么才来?”的责备,和“我等你很久了”的撒娇,效果一定有所不同。最终影响人际关系质量的,也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不同的累加。

  虽然说愤怒也是一种艰涩的爱,毕竟不是太多人有慧眼看到艰涩背后的爱意。是什么在阻碍着我们,难以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呢?十来岁刚开始注意异性的小男孩,会故意去欺负他喜欢的小女生。莫非,我们一向很难学到有效地表达情感的方式,于是这种惯性长年延续下来没有改变?

  也谈无条件接纳

  说到底,情感让我们自己又爱又怕。最幸福的感受,与最痛苦的伤痕,都是她所带来。她好像可以让我们升上天堂的门口,也可以让我们徘徊在地狱的边缘。

  于是为了远离痛苦,有人索性选择漠视情感。只是,若完全理智、决不动心,人与机器,还有多大的差别?若连人之所以为人的、与生俱来的情感/感受都回避,我们多大程度上还是自己在活着?

  有可能成长中我们经历过难以表达真实感受、不被允许表现真实自我的早年。那时我们决定隐藏起一些东西,表现出外界所许可的坚强形象。那很可能是当时我们最好的生存策略。

  只不过,时过境迁之后,我们是否分得清环境的变化、人事的变迁?去看清在变化后的世界中,昔日的决定已经不一定是最好的处世金针?

  改变的前提,是接纳和允许。接纳自己的软弱或错误、不完美和心有不足。接纳自己所有感受和情感。情感从来没有对错之分。即便不谈能接纳自己的软弱才会真正走向强大,自我接纳,也使我们更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对自己坦诚

  要说出“我感到……”,有时真是需要一点勇气的。能够指明在什么情境下、你说了做了什么的时候,我有什么样的感觉,因为怎样的原因,其实我希望你能怎么样,那就更加具体。比“你为什么屡教不改”之类的指责,更接近本心。准确的信息,加上对事不对人的态度,是有效表达的基本要素。

  当然,无论表达正面或负面的情感,都要看一下对方的反应和能接受的程度,适可而止,不必狂风暴雨一般倾泻而出。

  为了好的表达效果,在准确表达、把握分寸之外,还需要注意说话的时机。“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既不失人也不失言,是理想结果。要接近理想结果,那就将情感表达用在合适的地方。

  所有这些都做到了,也还要有相当重要的一项心理准备: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不能保证对方一定有预期的回应。有付出,不一定有收获;不过不付出,恐怕要失掉很多收获的机会和可能性。真实的表达至少保证了,对自己的坦诚。以《海的女儿》的童话为例,假如我们可以改写经典故事,真的像那位小学男生所说,美人鱼学好了文化,给王子写了情书倾诉衷肠,也不见得王子就能接纳和爱上这位待他恩情非浅的异类。曾见三毛在文章中说,许多老故事结局实在凄惨,她尝试将之改成皆大欢喜的结局。中国人喜欢大团圆,相信这一方面是因为悲惨结局激起的感觉让人不好受,另一方面,则是人们向往也需要一个好转的趋势。光明的尾巴,可以给我们那个好转的趋势,有了希望,就使得之前的惨痛不那么难以承受。

  而坦诚与面对真实,相信是使得事态真正好转的前奏。

  表达与否,如何表达,是各人的选择。无论怎样选择,那都是我们自己要过的生活。

(实习编辑:贺凤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