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心理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心理 > 生活心理

全世界约1%人口过无性生活 乐在其中恳求理解

举报/反馈
2012-03-22 01:00:00新华网

  安妮特现年47岁,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她说:“这是因为我善于照顾自己,而且没有丈夫和孩子的烦恼。”

  她住在美国明尼苏达州一个城市市郊,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做律师助理。“我的工作让我觉得过无性生活是多么幸福,我目睹了太多离婚案件,这个无聊的地方充斥着丑陋的事情:她的丈夫为了他的男友而离开妻子,诸如此类。”

  据英国《观察家报》报道,全世界约有1%人口过着无性生活。他们从来没有对性产生过兴趣,将来也很可能不会。

  旧金山人戴维·杰伊2001年建立“无性关注和教育”网站,目前已吸引5万多名会员。他说,“无性”不是对性的的压抑,它是一种独身状态,只是没有性生活。他坦承,自己在青春期里从来没有性冲动。

  “当我跟父母说到自己的无性生活时,他们立即劝我释放自己,”杰伊说,“我想,他们大概很难想像,其实我觉得无性生活很幸福。”

  无性生活令人“着迷”的一点是,它揭示了“性”的丰富多彩。24岁来自西部乡村的思自称是一个“泛浪漫主义的无性人”。自青少年时期她就知道自己没有性欲,但直到最近才知道有一个专门术语“无性”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她也喜欢用“性别模糊”来形容自己:无法界定自己是男人还是女人。

  “有时我觉得自己更像个女人,有时又完全不是,”她说,“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魔幻世界,我希望随着我的感受自由改变自己身体。当然,那是幻想。”

  社交雷区

  在新近拍摄的一部纪录片《无性》中,导演安吉拉·塔克做了一个调查,请受访者告诉她,“无性”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一名女子犹豫地回答:“我想……苔藓是无性繁殖?”另一名受访者提到了蝌蚪。

  公众对“无性”缺乏了解,这给无性人群带来困扰。安妮特一直单身,她对这样的生活十分满意,可周围人却对她侧目相看。比如,当地教会组织的一个朋友曾祈祷,求上帝赐给安妮特一个丈夫;她的一个亲戚显然对安妮特的长期单身生活十分不解,于是偷偷为她在婚介所报了名。多年之后,她还经常收到婚介所发来的资讯。

  此,她不得不经常面对一些常人不以为然的社交雷区。比如,她和同事聊天时,往往找不到共同话题。她想说说政治,可同事们总是喋喋不休地爆料丈夫的“糗事”。

  其他无性人大都有类似烦恼。来自曼彻斯特的20岁生物学专业学生布里尼说:“生活在一个以浪漫情调和性生活为最高理想的世界里的确很困难。目前对我生活影响最大的是,人们的话题中充斥着性和性吸引,我实在不想加入其中。”

  苏齐·金是英国交友网站“柏拉图伴侣”的创始人和心理咨询师。她说,她的病人经常抱怨,咨询界对无性人缺少关注和了解。“心理咨询界总是希望"治疗"无性人,让他们变得有性冲动。可并没有多少人关注无性人真正的理和情感需求。”

  孤独大概是无性人群最普遍的负面情绪,在互联网普及之前更是如此,他们无法在匿名的保护下找到心灵沟通者。性,只构成恋情的一部分,但如果它被视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么那些不愿有性生活的人们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他们不可能有恋情。

  金因为一个试图自杀的病人才于2007年建立“柏拉图伴侣”网站。那人极度孤独,觉得未来没有人会愿意与自己发展一段无性恋情。后来,金为他介绍了一个同样不希望有性生活的女性,才让他走出心灵困扰。

  布里尼说:“你无数次听到人们这样说:"我痛恨我的工作,可是一回到家,回到丈夫(或妻子)的怀抱,就觉得一切值得。"有一阵子,我非常担心,自己永远不会有一个家庭,那该怎么办?我的理想生活是:和好朋友生活在同一建筑物里,过着社区式生活。可是朋友们渐渐长大,分别有了各自恋情,这样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不可能。我有点嫉妒有些人,他们愿意为某个人付出一切,而那人也愿意为他们做任何事。而我只愿意和朋友进行柏拉图式的情感交流。”

  “柏拉图伴侣”网站吸引的不仅是无性人群,还有因受伤而无法有性生活的人。不管何种原因,网站传达的核心思想是:不能因为你不想要性生活或不能有性生活而孤独一生。

  渴望理解

  英国华威大学学者马克·卡里根认为,无性生活的凸显是对战后消费主义、性解放和嗑药文化的反应。“我接触的大多数无性人反映,父母一代很难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反倒是祖父母一代更容易接受,”卡里根说。

  “我怀疑,只有当性成为公众话题、被广泛议论、不再隐形时,缺少性吸引才会变成一个问题,”卡里根说,“当性还属于隐私时,"无性"这个词就没有存在的意义,无性人也不必找一个词来界定自己的身份。”

  苏齐·金同意卡里根的观点。她说:“任何违反某种标准和规范并且威胁现状的事物出现,都会遭取笑和取缔。无性人群不得不面对的种种反应,正说明我们生活的社会是多么缺乏教养、思维狭隘,对性是多么不开放。”

  来自苏格兰的21岁姑娘罗拉青少年时期就知道自己没有性欲。“上学时,其他女孩13岁就开始谈论性冲动,而我根本不知道她们在说什么。”在她现在工作的酒吧里,她经常成为顾客谈资。“我几次向他们解释我不想要性生活,但他们只是说:"嘿,那是因为你还没跟我干过,亲爱的。"最后,我只能闭嘴,这样更容易一些。”

(责任编辑:周菌)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