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闻快报(废弃)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心理 > 心闻快报(废弃)

关注世界预防自杀日 自杀也可预防

举报/反馈
2011-09-09 00:00:0039健康网综合

  导语: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自杀已成为我国15岁到34岁的青壮年人群的首位死因。

  本周六是第九个世界预防自杀日,今年的主题是“多元文化社会之自杀预防”。昨日,记者从北京回龙观医院获悉,该院与国家疾控中心在2000年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自杀率为22.23/10万,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已经成为我国人群第五大死因,是15岁到34岁青壮年人群的首位死因。

  其中,抑郁障碍是导致自杀的首位原因,可使自杀的危险性增加20倍。焦虑障碍使自杀的危险增加6-10倍。酒精滥用或依赖的自杀危险增加6倍。患有严重躯体疾病的患者,如:癌症等慢性疾病和畸形、癫痫等形体缺陷和身体功能受损者,很容易引起抑郁情绪,是自杀的高危人群。

  为提高人们预防自杀的能力,鼓励有需要的人主动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即日起至9月15日,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将在大学、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咨询宣传活动。其中,大学生、女性、老年人、青少年及其家长、单位职工等人群将作为重点宣传人群。

  ■专家分析

  两类人群压力大

  自杀之所以成为青壮年人死亡的首因,其主要原因就是当前青壮年人群压力大,负担重,导致心理不健康问题严重,而且没有得到释放和治疗。

  15岁到34岁的青壮年人群,主要分为两大类人群,一部分是在校学习的中学生、大学生,另外一部分是走入社会才成家立业的青年父母。这两类人群肩负的压力巨大。前者学业负担重,还面临自身成长和感情、就业等多方面压力。而步入社会的青壮年面临生存、工作、经济负担、子女教育等实际问题。大多数青壮年的心理压力和各种负担始终无法得到释放和纠正,最终走上自杀的悲剧道路。

  发现自杀前的征兆

  每个人都应该注意身边的自杀先兆,如果能够早期发现,就可以预防自杀行为的发生。一般而言,大约三分之二的自杀者在自杀前都有可能出现如下征兆:对自己关系亲近的人,表达想死的念头,或在日记、绘画、信函中流露出自杀想法。情绪明显不同于往常,焦躁不安、常常哭泣、行为怪异粗鲁。抑郁状态时可以出现食欲不佳、沉默少语、失眠。性格行为突然改变,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无缘无故收拾东西,向人道谢、告别,归还所借物品,赠送纪念品。

  怎样预防自杀?

  ■自杀现场重在稳定情绪

  如果生活中偶然发现自杀者时,应积极主动消除其自杀的诱因。在现场的话,首先是稳定自杀者情绪,不要对他大喊大叫,也不要有所妄动;其次是及时报警;再次在警察来之前要做好必要的救护准备(准备简易的类似气垫的东西)。

  ■平时重在训练坚强心理

  一般来说,最直接的预防方式是平时来自父母、妻儿、亲友的关爱。自杀者若是心理脆弱者,就要在训练坚强心理方面下工夫。自杀者心理悲哀甚至绝望,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社会、身边人所需要,需耐心开导;突出他们在一方面或多方面的社会重要性;认可他们的成绩,帮助他们恢复自信;帮助他们进行人生规划,对自我重新适当定位。总之,让他们体会生活的美好,不轻言放弃。

  ■不可轻视异常言行

  千万不要忽视自己或他人在生活中出现的比较异常的举动,千万不要把看似莫名其妙的话语当作玩笑对待,因为在这些诡异的言行背后可能隐藏着危机。要想真正帮助这些无助的人们,我们就得留意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

  ■救助者不要急躁冲动

  当我们发现了有自杀倾向的人的时候,我们首先要保持冷静和耐心,切忌急躁、冲动,努力诱导他们将心里的困扰说出来,而我们必须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同时,认可他表露出的情感,不要试图说服他改变自己的感受。更为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相信他人的帮助能缓解面临的困境,并鼓励他们寻求帮助。尽量不要让他独处,要立即陪他去心理咨询服务机构或医院接受评估和治疗。

  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

  心理医生对来访者主要采取认知治疗和危机干预两种方法。认知疗法是由心理医生对来访者所患心理疾病进行解释,再由来访者自己逐渐认识并了解病状及病因,使其对治愈自己的疾病产生信心,鼓励来访者积极配合治疗。如果是抑郁症患者,应给予药物治疗。

  危机干预技术涵盖丰富。最重要的是,对自杀者的最大愿望给予毫无保留的直接保证,如保证让其自由恋爱、保证不阻挠其在前途上的抉择等。当简单的保证不奏效时,重点则应放在劝慰与帮助上,如用爱好娱乐来吸引他,用过去的成功来鼓励他展望未来等。

  与上述治疗手段互相配合的是,具体的生活指导和帮助,增强其适应性,帮助他从自我封闭的天地里解脱出来,提高信心,让生活更有意义,彻底消除自杀念头。

(责任编辑:龚艳丽 实习编辑:练丽特)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