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没有人能在真空中生活。所以,无论是谁,都得具备一定的社交能力。近日,《生命时报》联合“39健康网”独家发起了“国人社交能力调查”,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1.你经常参加社交活动吗?
A.几乎每天都有 7.69%
B.一周一次 53.85%
C.偶尔会有 15.38%
D.几乎没有 23.08%
2.你常用的社交方式是什么?
A.吃饭、喝酒 46.15%
B.运动、出游等休闲活动 53.85%
C.参加俱乐部或交友活动 0%
3.你觉得自己的社交障碍主要是?
A.害羞,不善和陌生人打交道 30.77%
B.容易忽略别人感受 23.08%
C.生活、工作环境单调 38.46%
D.不觉得社交重要 7.69%
4.你希望社交能力的哪方面得到提高?
A.更好的表达能力 30.77%
B.拥有好人缘 38.46%
C.进入更高级的社交圈 30.77%
D.可以体会别人的情绪 0%
5.你觉得最难打交道的是什么人?
A.陌生人 15.38%
B.老板、领导或客户 38.46%
C.工作同事 30.77%
D.你不喜欢的人 7.69%
E.对你有敌意的 7.69%
6.你是否曾因为社交能力的问题吃过亏?
A.是 42.86%
B.不是 57.14%
在参与调查的1690人中,过半人都会安排每周一次的社交活动,形式上则主要分为两种,吃饭和出游。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杨东认为,中国人之所以选择这两种方式,主要与国人倾向于感性交流有关。不论是吃饭、喝酒,或是运动、出游,都属于人际交往中的感性方式,特别是吃饭,很多时候都是意不在饭,而在聊天。在这种状态下,人们最容易放松下来,进而建立或增加亲密感。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汤永隆也认为,一群人的聚餐行为,更利于减少不熟人之间的交流尴尬,因而会受到很多人的青睐。
调查发现,近七成人表示在与领导、同事或工作上的客户打交道时,觉得比较困难。汤永隆认为,是工作中的地位差异,以及可能的利益关系,导致了这种感觉的出现。相对于西方人的“对事不对人”,国人在这方面确实比较劣势,这是社会环境以及文化差异造成的,可以通过自己擅长的方式,比如一起吃饭、运动等,适当改善。
不管是从采取的方式,或交往的频率上看,两位专家都认为,国人的社交能力值得肯定。对于一些想提高社交能力的人,他们建议,先要缩短物理上的距离,只有碰了面才能促进交流,而后,要想办法缩短心理上的距离。
通常来说,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寻找相同的兴趣点,学会对不同人采用不同的说话方式,都可以达到加深了解的目的。“按照自己的性格特点,摸索适合自己的方式。社交技巧不是用来生搬硬套的。”汤永隆最后提醒。
(责任编辑:龚艳丽)
主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精神科
主任医师
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 精神科
主治医师
广东优眠精神心理专科 精神心理专科
主任医师
北京德胜门中医院精神科 精神康复科
主任医师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精神科
二级甲等 专科医院 公立
株州市钻石路
三级甲等 专科疾病防治院(所、中心) 公立
四川省攀枝花市东区炳草岗江南二路春华小区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塔城地区沙湾县城南路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安达市
二级 综合医院 公立
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北城区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中国湖南长沙市湘雅路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