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技巧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心理 > 交往技巧

人际沟通从自我认识开始

举报/反馈
2011-04-20 00:00:0039健康网社区

  每天职场人最需要做的就是沟通。但是沟通是否到位?是否能取得效果?

  罗斯福说:“成功公式中,最重要的一项因素是与人相处。”人际关系是我们生活中所必须的,那么如何掌握人际沟通技巧呢?

  沟通不是想什么就说什么

  一位25岁的朋友曾对我说:“25岁之前真不知道"人际沟通"的深刻意义,各方面都不顺利。”因为为人忠厚耿直,虽然才华出众,但不懂得人际沟通,得罪了很多人。大学毕业后他在一家媒体当编辑,深受领导重视,就在领导安排他去英国学习之前,不巧和杂志社的实权派闹了“矛盾”,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就是:没有按照实权派的意图工作,不请示不沟通,没能在他和领导间营造“正向气氛”,忽视了领导的重要性。虽然取得了同样的工作效果,但是实权派认为他“不听话”。为此,两人在单位大吵了起来,实权派说:想不想干?不服就走人!这位朋友刚刚步入职场血气方刚,自然不服,于是他义无返顾地辞职离开。在和领导告别时,很器重他的领导说:“你怎么吃不了"苦"呢!没有一点心理承受能力。”过后年轻朋友冷静下来想,领导这句话确实一语中的,点出了他的弱点。其实,这句话正好佐证了乔治·梅奥的理论“与人合作的能力就是人适应环境的能力”,简单说就是能吃苦,这种苦可能是别人施加在身体或心理上的苦,并且很可能是“故意”的折磨。

  其实,年轻人特有的忠厚耿直,缺乏心理承受力和人际沟通经验无可厚非,也很正常。因为人际沟通的诸多技巧是在工作和实践中习得的。所以对于初涉职场的年轻人而言,关键是本着沟通非控制的目的,用心观察生活中沟通技巧好或不好的人,对他们的人际沟通过程和结果进行比较,从中借鉴好的经验,汲取失败教训,指导、运用在自己的工作中,以便减少工作阻力,实现个人和工作单位的双赢。

  有位记者朋友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为了写一篇关于“中美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文章,采访、搜集、整理了大量资料,付出了大量心血。文章刊发后,主编在公开的评审会上对该文提出了可进一步完善的意见,主编说:“刊发前就看了这篇文章,关于中美"GPS"的特点总结得很全,但是文章没有点出两者的根本区别,那就是国产导航卫星上没装"铯原子喷泉钟",而美国卫星装了。”主编确实是点出了文章的“软肋”!但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不事前点破呢?主编的评审意见让他顿生怨气。

  尽管事后这位记者曾一度认为:那是主编蓄意整人,稿子他也审过,为什么不刊发前点出来让文章更完善。后来他也悟出了门道:文章没有硬熵,主编所指的本质区别可说可不说。再说,刊发前指出“问题”,记者的印象绝没有事后“接受批评”这么深。这位主编在人际沟通中使用“影响技巧”,巧妙地尝试说服记者、改变记者的态度和行为,鞭策、激励记者在业务上虚心请教、多方佐证!

  由此,我想到了另一位北京媒体朋友。他曾因工作辛苦、压力大向我抱怨过多次,每天加班到十一点多,一个人既当记者又当编辑另加主持人,工资才3000多,太累了。因为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长,不到三十岁,颈椎病、脂肪肝、血脂高,浑身是病。最让这位朋友忍受不了的是,十几个小时的本职工作让他无法在外兼职,因此,全家的经济负担仅靠工资维持很艰难。他说“实在坚持不住就辞职”。不过他没有辞职。在“踏踏实实”挨了两年折磨后,他被派到境外做驻站记者。事过多年,再见到老朋友时得知,他提了干,家人的北京户口也落实了。

  当经历过或目睹了一些事情后,人们可能才会慢慢明白,耐得住苦和不如意,是多么不容易,但确实是利于自己成长!

  际沟通目的不是控制

  以上三个故事非常值得分享,不过职场人际沟通的复杂性和它与人们的紧密性,远远不是几个故事所能涵盖的。或许正是这些原因引发了传播学家们广泛的研究兴趣。不过站在批判“传播是控制”的立场,说说我心中职场人际沟通的目的不以控制为目的。文学批判家巴赫金就曾强调真诚、平等对话的必要性。作为必须依赖他人才能实现自我的人,最终在平等、双向的基础上,达成听者与说者的相互理解。

  一般来说,从不懂人际沟通到略通一二,再到左右逢源,其享受人际沟通的乐趣也越来越远。当人们认为职场同事间的关系唯功利“是瞻”或是零和的竞争关系,上下级之间只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那么功利的职场员工选择拉斯维尔的“传播是控制”则顺理成章。在他们心中,人际沟通的本质就是实现自己有意图地对同事控制的目标,进而达成利己的功利目标。实际上,这样的变化表示:职场中人正在或已经接受“人际沟通就是控制别人”的观点,且身体力行。这样的事实令人遗憾,因为他们忽略了被控制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忽略了社会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对人际沟通的影响。

  传播学中的法兰克福学派站在哲学高度做出了深刻的评判。该学派认为,“传播是控制”可以解释所有传播学现象,反映的是他们对科学的盲目信仰,事实上所有理论都有局限性。这种工具万能说必然会给每个社会成员和整个文化带来不良影响。

  传播学大师马丁·布伯认为,人与世界的一种关系是“我你”的关系,“我”、“你”不是分离的,而是结为一体,“我”便不是为了功利的目的建立“关系”,也不会用理性来分析“你”,“我你”的关系摆脱了相互利用的关系,实现了人的存在价值。同时也提出了一个令世俗社会不得不思考的命题:我们应该如何真诚地面对他人、面对自然。

  即使不遵从先哲,也要耐心劝说,人们接受“人际沟通的目标是建立和发展关系”的观点,职场人际沟通应尊重沟通对象,深入了解他,建立和发展共赢的职场人际关系。退一步说,现在的人都不傻,一味追求功利、强调控制,只把沟通对象看成“靶子”和实现个人目标的阻碍或工具,在职场的人际沟通中玩手段、弄权术,很难建立持久、真正的人际关系。

  旁通这些“人际沟通技巧”,不是为了把别人踩在脚下,而是为了减少工作中的阻力,实现人有益于自身、他人和社会的本来宿命。人际沟通解决好了,成功的机会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多起来。

(实习编辑:张华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