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感悟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心理 > 职场感悟

心理探秘:“都市苦命人”生活

举报/反馈
2010-12-22 00:00:0039健康网社区

  职业侵占生活,正在成为我们的生活之殇。这是转型期社会的集体症状,不分性别,不分阶层,工作第一、生活第二,作为职场潜规则被规定下来。我们之中的每一位,几乎都在经历着这一切。身边也不乏让我们震撼的心理见证。我们为什么允许职业如此侵占我们的生活?

  那一天,在办公室,肖菲突然听到罗佳说:“我觉得自己没有了生活。”这句话让她一震,惊起一层鸡皮疙瘩。肖菲绝没想到,好强、不服输、总是干劲十足的罗佳会说出这句话。而这分感受,竟与自己如此相同。这相同是由每天中午永远不定点吃就的午饭、晚上做不完的方案以及在京沪之间打着“飞的”当天往返之类的节奏构成的。这相同也是由她们的角色决定的,她们都是公司的业务骨干。谁也不知道为什么,每天都有无以计数的事情等着做。

  “你看公司里的小姑娘,天天有时间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亮,下班后不是上那儿去玩就是去这儿吃。我的生活里还剩下些什么?!”聚会,推掉。电影、书籍,搁置。年假,作废。而在每一个24小时里,减掉不充分的睡眠,减掉给孩子和家人所尽的少得不能再少的义务,余下时间就只有工作。这几近无边的责任与付出,最终积累成一种情绪:不快乐!

  都是“都市苦命人”

  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这样的不快乐!他们戏谑地称自己为“都市苦命人”。这苦命包括:贷款买了大房子没时间享受;办了健身卡没时间锻炼;忍着身体的不适没时间上医院;有漂亮的整体厨柜却大部分时间在餐馆里胡吃海塞些油腻腻的饭菜。工作像大雾一样弥漫在我们的生活中,稍无警觉,就变成了全部。具体可见的是时间的缺失,隐形的却是另外一些东西。

  35岁的邓妍,刚刚拿下一单漂亮的销售定单,同事们都对她侧目相看。但这兴奋,和此前长达3个月的焦虑相比,极其短暂。“有多少次,我都陷在彻底的绝望里,带着一定要放弃的念头上床,又在第二天起床时,再给自己打一口气。但我付出的是什么呢?”邓妍付出的,甚至无法与他人道出。那是镜子里失去女性润泽的脸;是一个人拖着疲惫的双腿打开黑暗房间时的寂寞;是每天早起匆匆喝完中药出发、晚上再喝完中药上床的机械。

  “我怀疑自己的生活。这是无趣、枯燥、没有温度的生活。”邓妍甚至认为,那些挣到的钱,在无人分享快乐或痛苦的状态里,毫无意义。心理学认为,人最深层、最重要的情感诉求就是亲密关系,没有它,工作取得再高的成就,也无法让自己真正踏实、安定下来。遗憾的是,“我想建立亲密关系,但太麻烦了。”它甚至比在职场上的竞技还难。为了逃避这无法面对的孤独,为了自我价值感的满足,我们像上瘾一样,愈发将更多的精力投注在职场上。

  不被接受的“空”和“闲”

  “中国夫妇两人都得上班,所以他们没有时间做饭。当晚上他们筋疲力尽回家时,在倒在床上睡觉前最高效的做饭方式就是加热速冻饺子。”英国《泰晤士报》在报道投资者对速冻食品业充满兴趣时如是说。这黑色幽默,表达的正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现实。在如此高速的经济发展中,每个人都认同一件事:不拼命,就被抛弃。但正是如此,职业不仅侵犯着我们的生活,更侵犯着我们的生命。这样说并非危言耸听。

  比这个说法更残酷的是一桩桩被称作“过劳死”的命案,以及一个个没有被称作“过劳死”却被病魔夺走生命的年轻人。年初,我们已经看到34岁就告别世间的时尚杂志编辑、博客名人原晓娟。现在,湖南卫视的汪涵,这个因幽默而受人喜爱的主持人,消失在大家视野里近两个多月,又出现了。他因为过度劳累,得了肝病(是不是肝硬化?未承认)。一个累成这样的人,却还在为躲不过去的公众期待、看似不可或缺、很有意义的工作而拼命。他的行为,和那时术后休养中还坚持写博客、接受各种采访的原晓娟有什么区别?

  身体已经不得不用停下、不配合的方式给我们警告了,为什么我们依然认为,“闲”和“空”的状态,是那么的不能接受、没有价值感?是谁把这样的观念凌驾于生命之上?

  不敢面对的自己

  据说,“学校”一词,源自希腊语“闲暇”。这意味着,闲暇和求知不可避免地联系在一起。一个过度忙碌的人,不仅没有时间求知,滋养心灵,他/她甚至也无法和自己待在一起。这也许就是忙碌的真实意图:他/她不想和自己待在一起。为什么呢?

  “现在,我心里老有一种声音,总有一天,我一定把前的生活彻底放弃,我恨死了每天有这么多人,员工、投资方,还有我爸我妈,整天对我充满期待的样子。”张婧狠狠地说着这些话。她早先做销售,在圈内声名鹊起,现在做了个代理公司。

  在做公司的阶段,她一如既往地相信,人与人之间只有互相满足,才有价值,才能推进事业。于是,满足别人的愿望,成了她最强的动力。在一次让人愤怒的官司之后,她从焦头烂额的忙碌中停了下来,一个人跑到柬埔寨静静地想这一切。她突然发现,她内心里有个小孩,从来没被好好地疼爱过,一直被责任、要求和期望压着,连哭泣的声音都被压住了。“我其实根本不敢听‘她’的声音。因为从小到大,我就笼罩在父亲的苛责里,另一边是母亲柔弱但深厚的期望。我就觉得向父亲证明自己,不让母亲失望是我必须做的。否则,自己确实像我爸说的那么差,也不配得到母亲的爱。”张婧说。

  成长先是塑造我们的自我认识。进而,和那无所不在的社会要求伙同一气,将我们体内那个自由自在的“孩童我”紧紧地扼住。那个本性要放松、淘气、喜欢快乐的“孩童我”,居住在一个被强大的“社会我”评判、要求、控制、没有享乐空间的内心世界。我们正好以职业为合理借口,忘掉最初的自己。一个和内在自我分离的人,是无法快乐的。

  访问:是没办法,还是我们需要?成为“过劳模”很可能是我们的内在需要,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工作上附加了很多的个人意义。

  职场竞争,世俗化的成功标准,对强者的尊重,还有对职业人层层加码的职业标准,等等,这都让我们对职业侵占选择沉默……在心理学家看来,在明显的原因背后,还有一个事实:“过劳模”往往带有强烈的自愿成分!而这很可能是我们内心机制的一种反应。心理学家李子勋认为:“我们在工作上附着了太多的个人意义。”

  1、需要不断自我肯定

  李薇在家排行第二,上有哥下有妹,她是唯一没在父母身边、被外婆家养大的孩子。为了获得父母对她的爱和肯定,她不停地努力,但那总是一个无法填满的巨大的情感空洞。于是她一心扑在工作上。在任何团队中,她都是领导不一定最喜欢但却最放心的一个,高度敬业就是她的职业标签。过度劳累,却让她得了抑郁症。“自卑的感受往往来自从小没得到父母肯定。”上海心理治疗师王裕如说,“工作恰恰最容易提供这种良好的感觉,为了保持舒适感,也为了得到再次的肯定,就强化了这种重复,他们也就很容易成为‘过劳模’。”

  2、抵抗身份的焦虑

  每个人都有对身份的焦虑:我是谁?我在哪里?等等。“没有人愿意孤立于群体之外。通过认同更多人认同的价值观——如对职业要求的合理化,我们找到了自己,感到自己确实存在,与他人与社会有联结,身份的焦虑就得到了缓解,甚至消失。”河南大学心理学教授李永鑫说:“这种认同,是通过世俗化的标准和媒体的宣传,内化为我们的需要的,它很自然地变成了我们的标准。为了达成它,我们开始牺牲生活。”

  3、对亲密关系或责任的逃避

  “过劳模”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逃犯”:逃避一种不愿意面对的关系,或是一种不想履行的责任。雪莲是杂志记者,她每天都在办公室待到很晚才回家。“的确,我对先生已经深深失望。我努力工作,这样就不必面对我们的关系。”而把患哮喘的一岁孩子送到爷爷奶奶家,工作妈妈高洁在逃避她所害怕承担的养育责任——还有比工作更好的借口吗?

  4、获得控制感

  很多心理学的研究试验中,动物对自己将要面对的情况有所预期时,它的行为都是很规则的;缺乏预期,就会行为紊乱、甚至生理紊乱。人也是这样,都希望能预知自己的未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侯玉波说:“社会转型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机会,更多的是变化带来的不稳定感,进而造成控制感的缺乏,引发心理冲突。”不断延长工作时间,不断努力做事,人能够在焦虑中获得一定的控制感。

  王裕如认为,理解了我们成为“过劳模”的内在需要,会有很大的帮助:“让那些本来潜藏的原因由潜在到明确,是种解构。一解构,你就能够获得自由,也就容易在工作与生活间形成界线。”

  实践:让自己可持续发展

  一名建筑师拼命工作,严重过劳,后来他逃往原始森林——这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出自美国作家格林尼的《一个枯竭的案例》,现在差不多成为全世界过劳者的形象代言人。被职业侵占的我们不可能逃往原始森林,我们需要工作甚至胜于工作需要我们。

  听听中国研究职业枯竭的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许燕的建议。许燕,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心理测量与评价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职业人的心理枯竭与心理健康、学生心理与人格教育等。

1/2上一页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