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心理 > 心理治疗

七成北京人 健身更要关注心理健康

举报/反馈
2010-07-01 00:00:0039健康网社区

  2009年8月8日,中国人将迎来新中国成立60年来第一个全国性全民健身日。《北京晚报》与北京市统计局直属的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联手,围绕“北京市民健身意识及方式”展开调查,这是政府统计部门第一次利用现代化调查手段,大规模地对北京市民全民健身现状进行深入调查。

  “动人”的数字说明,北京人健身意识与方式已经转变,这也是北京乃至中国社会飞速发展的现状。健身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北京人现在是“不动不行”!

  调查采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形式,抽样方法为分层概率比例随机抽样(先按区县分层,然后在各个层中参照上年北京市各区县的人口比例随机抽取样本(在95%置信度下,调查误差为±2.0%)。

  样本覆盖全市18个区县,共计调查3429人。被访者各项基础数据如下:男性1447人,占42.2%、女性1982人,占57.8%。年龄分布:15岁以下(3.9%)、16-35岁(43.6%)、36-55岁(32.6%)、56岁以上(19.9%)。学历分布:高中及以下占56.9%、大专及大学本科学历占39.4%、硕士及以上占3.7%。主要职业包括工人/一般职工(20.8%)、离退休人员(20.7%)、学生(15.5%)、各类干部(11.8%)、专业技术人员(11.6%)等。

  七成市民健身意识提高

  以前爱“请人吃饭”,现在是“请人流汗”。“打球去吧,场地都预订好了,很不容易才预订上的。”人们之间的交流话语中,有关健身的词语越来越多。

  数据:自2001年申奥成功以来,北京市民的健身意识有所提高。其中,认为有很大提高的占19.3%,有一定提高的占52.4%,认为没有变化的占26.1%。当问及健身意识提高的主要体现,支持主动健身的人数在增多的市民为93%。

  场景:京城一家著名健身俱乐部人满为患,一位常来这里健身的中年人说:“我们都有会员卡,但健身场地都无法得到保证,最好就是预订。”如今的“卡民”不再仅指手持大量银行卡和信用卡的人,也包括拥有多家健身俱乐部健身休闲卡的人。

  点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所长李培林说:“以前由于生活条件所限,亲朋之间主要是送礼物、请吃饭,但现在请人锻炼成为时尚,其实就是送健康。”

  全市超过七成人在运动

  调查报告显示:北京市民中有超过7成人在以不同的方式锻炼身体。

  数据:目前有40%的市民经常参加锻炼,30.3%的市民偶尔参加,18.9%的市民很少参加,还有10.8%的北京市民从来不参加体育锻炼或健身。

  场景:70岁的耿树生老人每天都会到小区附近的健身路径来健身。他说:“我们有个邻居过去就有病,经常来这里锻炼身体后,腰椎、颈椎不疼了。别小看这些细节,时间一长,它对你的影响就大了。”

  数据:在从来不参加体育锻炼或健身的人群中,因工作、学习忙而影响了锻炼的占58.4%,因没有健身场所而影响锻炼的占14%,还有17.3%的市民不喜欢健身,只有1.9%的市民不锻炼是因为费用的问题。

  点评:同时,调查也显示出了一些问题:如健身的场所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公园和社区,缺少专业人员的指导。此外,健身消费在居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还比较低。

  健身观念在变

  您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健身?当年的号召是:锻炼身体,保卫祖国。后来这个口号被民间演绎为:锻炼身体,保卫自己。虽然市民健身的主流目的仍是强壮身体,但为了优雅体形和体验时尚的大有人在。

  数据:北京市民锻炼的目的也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目的是强身健体、缓解压力和个人爱好3种,提及率分别为90.7%、57.1%和64.2%,为健美和提升气质而锻炼的市民分别为48.4%和33%。

  场景:正在打羽毛球的公司职员李进说:“现在生活节奏实在太快,有时候感觉心脏都受不了。现代化通讯工具很多,生活和工作是方便了,但身体素质下降了。因此,我们几个朋友还是抽时间来健身。”王超先生说:“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健身也是一种不错的交际方式。”

  点评:多元化的社会,必然带来多元化的健身方式。

  心理健康更受关注

  北京市民不仅关注生理健康,更关注心理健康。

  数据:在参与健身后,多数市民感觉自身在健康、心情以及生活质量方面有了变化。提及率分别为:身体健康了占84.3%,身材苗条了43.7%,体力增加了71.6%,心情愉快了92.8%,生活质量提高了73.6%。

  场景:刚刚对着沙袋挥了一阵拳的蒋健先生说:“我的工作压力太大,但却不能和客户着急。没想到我喜欢上了拳击。运动后,我就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了。”在外企工作的崔丽女士说:“我平时就跳肚皮舞,逐渐感觉身轻如燕,心情愉快多了。”

  点评:健身锻炼已经成为都市人进行心理调节的一种重要方式。

  “生命在于运动”,但当今人们的健身方法,早已不局限于跑步、球类等传统模式。新颖的健身方法层出不穷,北京人的健身模式已开始出现质变。目前,滑雪、攀岩等国外的时尚运动方式,已逐步为百姓接受。

  健身方式丰富多彩

  数据:北京市民参加的锻炼和健身活动很丰富,既有跑步、球类、跳绳、自行车、登山、游泳等传统项目,也有滑雪、攀岩、瑜伽、搏击操、跆拳道、动感单车等新兴项目。在健身活动中,选择跑步和球类的最多,提及率分别为30.8%和32.8%,长走(包括散步)为45.5%,游泳的占11.9%。

  此外,有几个数据也挺有趣,提及跳绳的市民为4.6%,踢毽的为2.6%,交谊舞和秧歌等传统舞蹈类健身的为5.1%。户外健身人群也在“扩张”,登山健身的提及率为5.1%,自行车为3.5%。健身房里用力量器械的市民也不少,为17.8%。另外,玩滑雪的市民占0.1%,瑜伽为3.1%,提及搏击操、拉丁舞、肚皮舞、普拉提这4项健身的人群共1.3%。

  案例:现经商的前男子110米栏名将李彤每周基本上都会拿出时间去登山,登山时会和妻子、孩子一起,充分享受户外运动的乐趣。此外,目前练瑜伽的人也不少,而且男女都有。北京市民对于外来时尚的健身方式逐渐在接受,并且健身方式越来越丰富。不过,大多数市民健身的主要项目还是跑步和球类。

  点评:我国有历史传统的健身方式依然得到了市民的认可与接受,但户外健身已经成为一些市民的新时尚。

  六成市民在公园运动

  数据:北京市民选择锻炼的场所主要是公园、专业体育场馆、健身俱乐部、社区健身点和户外。其中,提及在公园锻炼的市民最多,为62.8%,其次是社区健身点为49.8%。能在专业场馆健身的也有26.6%,还有16.7%的人在俱乐部锻炼。

  案例:“改革开放前,一些地方虽然有了基本的体育设施,但是很少很简陋,甚至根本没有大型的体育场馆。”赵健先生说,“那个时候,想找到一个像样的体育场馆很难。现如今,社会的确发展了,我为自己处于这个时代而骄傲,健身场所的多样,就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

  点评:这些数据说明,公园由于价格低廉,场地较多,

  空气不错,因此受到了大多数市民的认可。户外健身人群增多,说明北京市民的确已不能满足在室内进行健身活动,更看重健身质量。

  健身伙伴:夫妻、孩子和朋友

  数据:北京市民锻炼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主要的方式有单独锻炼、以家庭为单位和与朋友一起锻炼3种。其中,提及单独健身的人最多,为55.8%,夫妻共同锻炼的为39.3%,兄弟姐妹一起锻炼的为20.5%。分别有19.8%和25.2%的人选择与家长或孩子锻炼,和朋友一起锻炼的为67.8%。

  点评:数据有时就是这样有趣,它也许本身很枯燥,但枯燥的数据,恰恰又很生动,再一琢磨,您就会发出笑声。比如,这次调查数据显示,除了单独健身以外,当问到您最想和谁、或者说您最有可能和谁一起健身时,大家都作出了自己的选择。这样的数据说明北京市民依然十分看重家庭,看重朋友之间的情谊。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整个社会才会和谐。

  九成以上市民健身月消费在300元以下

  数据:绝大多数市民选择低成本的健身消费方式。在健身消费月均费用从100元以下至1500元以上的选项中,77.9%的市民选择月消费100元以下,在101元至300元之间的占16.5%,能消费301元至1500元的占4.8%,能消费1500元(不包括1500元)以上的只占到0.2%,不知道和拒绝回答的占0.6%.

  点评:这说明我们的社会虽然在飞速进步,普通市民的思维已经向主动健身转变,但健身消费还不高,不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身消费”将占据更高的比重。

  八成以上市民认为健身应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数据:您现在认为健身应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吗?对此表示认可的市民占到被调查者的86.1%。而不太认同的只占1%,0.5%的人表示非常不认同,0.6%的人表示说不清,还有11.8%的人表示一般。

  点评:绝大多数市民认同健身应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也就是说,现在多数市民已把健身看成是生活的一部分。仔细想想,在当今社会,没有一点运动的生活,会是多么枯燥!

(实习编辑:陈兴娣)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