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春节越来越近,按理说,在外的游子应该是归心似箭。可是,在大学校园里,确是另一番景象。不少大学生(以即将毕业的学生为主)早就放假了,可就是“赖”在学校不走?他们为什么不走呢?专家分析称,这或许与求职过程遭遇的挫败有关。
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校历上,“1月11日”被印成了醒目的红字,这天是放寒假的日子。但半个月过去了,校园并没有冷清下来,宿舍区学生来来往往,吃饭时段的食堂窗口前,也是人头攒动。这样的现象并非中青院独有,记者走访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几所高校后发现,每所学校都有不少不愿按时离校的学生。
中国人民大学大三学生王龙告诉记者,他们班上50个同学有11个人放假后还待在学校。而他大四师兄的班上,暂时留校不归的人占到一半左右。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大一大二的学弟学妹们基本上一放假就全都回家了。“每到放假,就有一些同学来问,澡堂几点关门呀,水房还开不开呀。
有的学生回家回得特晚,过年前几天才走呢。”中国人民大学宿舍楼的一位楼管员说,这些留守学生大多是高年级的,新生一般都一放假就回家了。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心理学老师周军认为,低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完全走过“心理断乳期”,对家庭的依恋感较强,而高年级的学生,独立人格得到发展,对大学生活的环境也逐步熟悉,因此对家庭的依恋感会逐渐减少。
“不想回去,在家也不想去亲戚朋友家串门,他们一见你就是问工作、问考研的事!”天津工业大学大四学生张昊的话,说出了不少准毕业生的心声。
中央财经大学专职辅导员李侃,最近也遇到了几个因为就业压力大不愿意回家的同学,她发现这些学生大多状态不太好,因此建议他们回家休整休整。“有的听取建议回家了,有的还是会留在学校”。
中国调查网2009年12月一项名为“大学生与父母关系如何”的调查显示,有39%的大学生与父母不能互相倾诉心事,32.4%的大学生与父母不能换位思考。这项针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交流缺乏,严重影响了家庭关系。
专家认为,那些“宅”在宿舍,不急于回家也不出去找工作的大四同学,可能是因为求职环节的不顺利带来了挫折感,或者是高压力情境中,有较为强烈的焦虑或恐慌情绪。他们选择暂时把自己安置在相对“安全”的宿舍里,选择打游戏等可以暂时分散注意力的事情,来暂时性地保护自己,回避来自家庭的压力。
对于那些暂时“赖”在学校不愿按时回家的准毕业生们,专家建议,他们应该尽早做好迎接困难的心理准备。他们可以跟家长好好沟通,化家庭压力为动力,从中获得家里的心理支持,这对缓解自身的心理压力大有好处。
(实习编辑:陈兴娣)
主任医师
北京德胜门中医院精神科 精神康复科
主任医师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神经内科
主治医师
广东优眠精神心理专科 精神心理专科
副主任医师
杭州天目山医院精神科 精神科
主治医师
西安脑康心理康复医院 精神心理科
二级 妇幼保健院 公立
平邑县莲花山路83号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西安市自强西路31号
三级 康复院 公立
北京市石景山区八大处西下庄
三级甲等 中西医结合医院 公立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中路一段44号
二级 综合医院 公立
安徽省和县香泉乡
二级 专科医院 特色医院
济南市市中区济微路12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