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恋热门话题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心理 > 婚恋热门话题

回家过年易引起最大情感危机

举报/反馈
2010-06-18 00:00:0039健康网社区

  刚刚结婚的林莉没有想到和老公的第一次红脸,竟是因为“过年”,这个听起来都让人觉得喜庆的字眼。就为了回谁家过年的问题,林莉和丈夫为此苦恼了许久……

  因为是婚后两人共同迎接的第一个春节,小两口早早开始盘算起了“今年春节怎么个过法”,而双方父母也都不约而同地提早打来电话试探他们过年的安排。

  聪明的林莉当然知道父母们话里话外的意思无外乎就是希望她和老公一块回家过年,可问题也就出在这里,林莉和老公都是独生子(女),丈夫家远在安徽,自己的父母则在东北,这就意味着无论是回谁家,另外的一家都将出现“两位白发老人除夕夜合家团圆之时‘形单影只’、独自打发漫长春节假日”的“凄凉”情境。

  林莉和丈夫为此苦恼了许久……而这不仅仅是林莉的苦恼,也是当下很多年轻夫妇,特别是独生子女夫妇的“烦心事”。

  “独生夫妻”让回谁家过年问题越发严重

  从1979年,中国政府开始实行“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到目前为止,我国大约有1亿左右的独生子女人群。

  如今,第一批独生子女已经长大成人,步入了婚育阶段,独生子女父母一代也正在进入老年。专家预测,未来10年,包括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组成的“独生夫妻”家庭在我国至少会达到上千万个,并将成为社会家庭模式的主流。

  同时,我国现已步入老年型年龄结构的国家行列,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34亿,占到总人口的10。2%,并正以每年3%的速度急剧增长。

  独生子女家庭的不断增加,老龄化社会的步入,“421”模式,即一对夫妇赡养四位老人、生育一个子女的情况将越来越普遍,“独生夫妻”使我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也给中国传统习俗带来了冲击。

  春节将至,关于回婆家还是回娘家过年的话题成为各种媒体讨论的热点。看来,“春节去谁家过年”已成为过年最讲究团圆的国人不能回避的社会问题。

  春节回家的诸种形态

  奔波型:赵萍结婚两年的春节假期都是两边跑,大年三十匆匆赶到婆家,大年初二再搭夜车到娘家,“说是假期,实质上感觉比上班还累,回京后要休息好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元气。”采访时,赵萍向记者抱怨:“没办法,因为婆家在农村,很讲究‘老礼儿’,除夕夜一定要在婆家过,初二儿媳妇才能回娘家。”

  轮流型:接受记者采访的阿贺正准备将过年的礼物给公婆寄去。因为担心夫妻之间会闹矛盾,结婚之初,阿贺就和丈夫商定,婚后每年春节,轮流回双方父母家,因为去年春节阿贺是与丈夫一起在婆家度过的,“按照约定,今年老公要随我回家过年了。虽然不能回婆家,可礼物还是要送到的,做父母的都不容易呀。”

  分离型:已经结婚4个年头的小李,刚刚和妻子商定今年的春节夫妻双方各自回老家陪父母过年。春节成了夫妇的“分居”日,李先生说这也是无奈之举。“平时工作忙,很少回家看父母,现在父母都上了岁数,一年到头就盼着这两天儿女回家团圆呢。我和妻子都是家里唯一的孩子,为了让双方老人都不寂寞,只有各回各家了。”

  合一型:和老公因为过年回家问题第一次红脸的林莉,夫妻俩最后商定了一个皆大欢喜的解决方案——“谁家也不回了,就将父母都接到北京来,6口人过个真正的团圆年。”现在,林莉已经在饭店预订好了年夜饭,就等着远方的父母来京过年呢。“这样,哪一方的父母都不会挑理了,而且6口人一起过,也是双方老人联络感情的好机会。”

  父母子女两代的声音

  “中央电视台的一则广告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广告上的一位老母亲准备好了一桌丰盛的饭菜等儿女回家,可子女们纷纷打来电话说有事不回来吃饭了,偌大的房子里,只剩下老人自己和一桌的饭菜。一看那则广告,我就觉得特别的心酸。”五十出头的张阿姨的儿子和儿媳在上海工作,“中国有句老话‘父母在不远行’,不过现在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想要到外地、甚至国外去发展,做父母的理解、也支持,看着孩子们奔波于双方老人间,为到谁家过年而苦恼,我们做父母的心里也过意不去。”“但可能是人上了岁数,特别害怕孤独。以前家里孩子多,老大不回来,还有老二呢,现在就有一个孩子了,他不回来,家里就我们老两口,显得特别的冷清。”张阿姨的话语中多少有些无奈。

  “我们也知道父母对我们过年回家的期盼,可确实有很多现实问题,比如时间、比如金钱。”“而且春节的火车票难买、价高,火车上人又多,每次回趟老家都折腾得够呛。”“因为我们平时工作都很忙,节日里最想做的就是在家里休息休息,不过那样老人们又太‘可怜’了,我们也很矛盾。”“现在讲究男女平等,再跟媳妇说什么一定要回男方家过年也站不住理,人家也是一个宝贝闺女呀,夫妻双方要都只顾自己家恐怕就得闹矛盾了,关键就是协商、平衡,尽量让双方都满意吧,哎,挺累的。”采访中,年轻的小李这样对记者说。

  看来,父母有父母的考虑,孩子们也有他们自己的想法和难处。

  专家解读过年多姿多彩 未必非得回家吃饭

  “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来扫房,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春联,年三十吃饺子……”采访中,不少的父母、长辈都向记者提起这首童谣,在他们内心深处依旧怀念着曾经热闹的过年。

  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乔晓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春节不是一个简单的吃吃喝喝、游戏玩耍的娱乐日,传统的春节是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是一个时间意义上特定的文化空间活动,它涉及信仰、伦理、情感、文化方式等人性的方方面面,由大众的广泛参与来完成。过年是一种仪式,强调的是一个过程。过年的仪式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集中展示,也是节日文化得以延续的载体。人们在享受着年节文化的同时,也在表演着、创造着本民族的节日文化。”

  中国文联副主席、着名作家冯骥才曾对媒体表示,过年,这个中国最重要的民俗节日包含了诸多的精神涵义,“扬弃不等于放弃”,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需要现代的人们去挖掘、光大。不要担心,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什么时候都是节日的主旋律,变只是方式的变化,传统的节日并没有丢失。我们对春节也有包容的态度,过年这是一种节日的形式,允许给人们更多的选择方式,如果一味地指责人们淡化春节,也是不符合现实的,更是不明智的。

  记者在采访文学评论家、北京大学中文系张颐武教授时,他也向记者表示,过年应该有很多种方式,不一定要拘泥于家人团圆的唯一形式。现代社会受全球化的冲击,再加上客观的现实,诸如儿女在国外工作、或是因为工作需要而不能回家的,应该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如通过可视电话沟通,也不失为一种补偿,不能强求所有的人过年都必须回家。他建议年轻夫妇应在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多和双方父母交流,做好双方父母的思想工作,找到适合自己家庭的解决办法。同时,作为家长也要为孩子多考虑,多些宽容,开通些。

  社会学家,北京大学的夏学銮教授向记者推介了武汉百步亭社区的“过年方案”:一到春节,百步亭社区的居民每家都会做上一道拿手菜,聚在一起,联欢聚餐,其乐融融,他们把除夕夜的大餐称为“百家宴”“千家宴”。夏教授说,春节里亲情不是唯一的纽带,还有友情、人情……孩子不在家,邻居、朋友聚在一起也可以过一个热闹年。

  “今天,在教育孩子孝顺老人的同时,现代社会应发挥社区强大的整合功能,‘积极养老’已经在一些城市得到了大力提倡,那么过年呢,当然也应当和可以创造出更丰富的形式,没有孩子在一起团聚的年一样可以过得有滋有味。”夏学銮说。

(实习编辑:张曼)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