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地震后,心理干预不容忽视

  汶川大地震,造成了成千上万人的死亡和伤残后果,如何营救存活者,如何抢救伤者、安置幸存者成为头等大事。笔者认为,灾后的心理干预同样不可忽视。

  灾难幸存者普遍存在死亡烙印、死亡恐惧、死亡负罪感。死亡烙印包括对灾难的记忆和印象,它们无一例外地跟死亡、垂死,以及大规模的毁灭相关。很多幸存者噩梦连连,对跟灾难有关的信息极端敏感,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会重新引起恐慌。他们会感到在死亡前束手无策,感觉自然本身是危险的、致命的。

  除此之外,还表现为沉浸在死去亲友难以自拔的回忆中,出现自我谴责、心灵麻木甚至暴力倾向。因为灾难的发生,人们怀疑开始社会的公正。无辜者遭难而恶人却无报应的现象,更使得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进而导致精神世界的崩溃。

  灾难的幸存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必要的心理干预,他们今后的人生将充满阻力,过一种正常人的生活也可能成为一种奢望。

  研究发现,幸存者的心理健康,会因他们在困境中所面对的一些行为作用而有所改善。这些行为包括承认关注他们所遭受的痛苦;承认灾难制造者该负的责任;给那些希望重建家园的人们以机会并给予经济上的帮助……总之,给幸存者总的感觉是——至少已经采取了一定的步骤来帮助他们的精神世界恢复正常。

  救灾工作是一项具有极大心理冲击的工作。此项工作因为时时面临死亡、损坏,特别是救灾者直接跟死者、伤者的身体接触,通常会使得他们受到极为强烈的精神刺激,可能会导致长期的心理障碍。换言之,救灾者自己很可能成为需要被援助的人。

  通常情况下,可怕的死亡、损失和破坏调动了人们的反应机制,救援者会产生一种投身于某种崇高事业的使命感,从而能够超时工作、超水平发挥。

  但当他们感到准备不足,无法完成自己分内工作时,他们就会感到极大的痛苦和绝望。此外,救灾工作自身的危险性会给救灾者留下可怕的后遗惊惧,如果不加克服,有关灾难的噩梦将会大量占据救援者的生活,可能造成永久性的心理伤害

  灾难发生后,对救灾者最简单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就是鼓励他们跟别人倾诉,和盘托出自己的心理冲击,宣泄自己的痛苦经历。而组织有相同经历的团体来进行倾诉活动,将更为有效。问题严重的救灾者,还需要专业人员设法帮助解决心理问题。

  心理上的理解和支持将促进人们对灾难的适应,并更快地迎接新生活。

(实习编辑:陈兴娣)

2010-06-09 00:00:00浏览5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