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也许你并未完全关注,但每日浏览新闻报道的你,可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发现了不鲜见的现象:大学生已经逐渐步入心理脆弱人群成为其中的一员——自杀者。我们会很好奇,经过多年考试压力而最终到达大学高度的这些优秀学生们,为何会在最美好的年华选择了解自己的人生,他们这样的行为,是出自怎样的心理?答案常常关乎一种心理疾病——强迫症。
大学生自杀事件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大学校园的心理咨询、教育等课题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家庭、社会,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应该更多地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对于大学生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生命对于每个人而言只有一次,人们有责任、有义务去爱护自己的生命。
不该———大学生的反应
一名姓胡的同学向记者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其名著《爱情的教育》中曾经说过:所有的学校教育就其本质而言,就是爱的教育和毫不妥协精神的教育。我私下拓展开来,“爱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当然也包括爱自己,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而不是随随便便地对待生命、不堪压力就把它丢给上天。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竞争愈演愈烈,对心理素质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如果连一点挫折都不能承受,那么凭什么到社会上去拼搏?现在社会上流行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我们的教育应该重视心理素质教育,把它摆在与文化教育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位置,培养出具有坚强品格的人:不畏艰难、百折不挠,对自己负责,对生命负责。我想,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嘛。
另外一名姓徐的同学则说,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呼吁已经够多了。可是,仅仅说一说重视心理健康还不够,仅仅靠加强教育也不够,必须拿出防治心理疾患的积极而有效的举措才行。他觉得,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前提,是需要社会各方的大力关注、真正支持和热心参与。如果发现一个人有心理疾患,别人不能袖手旁观,因为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心病难医,心病同样关乎人命。因此,最好能建立心理卫生健康的预防治疗机制,构筑起我们精神的社会防线。
郁闷———大学生的口头禅
“郁闷”一词,如今已经成为这群本该与郁闷无关的年轻人挂在嘴边的字眼,心理疾病已悄悄入侵校园这片净土,并有愈演愈烈的倾向。华东师大心理学系教授梁宁建认为,大学校园成为心理疾病高发地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学业方面的压力、就业压力等。
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由于没能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而导致学习成绩和高中差距过大,从而带来考试恐惧症、自信心下降等系列问题;再加上一些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使学生在大学中对自己的期望值也过高,因而极易引发问题。
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由于性格的原因,在和别人交往的过程中不知所措或无法和别人较好地沟通,长此以往,导致这些学生性格孤僻或少言寡语,甚至患上抑郁症。
现代大学生在物质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的今天,需要的是更多心理关怀和精神沟通。“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倾吐衷肠”已经成为许多大学生的生活轨迹。此外,一些大学生在处理情感方面的事情时也不够成熟。
据嘉兴学院心理咨询室主任韩玉茹老师介绍:“在大学生的众多心理健康问题中,最严重的是大学生的‘人格缺陷’问题。一些强迫症、抑郁症等都是与人格问题有紧密联系的。一般来说,18岁是一个分水岭,当人成长到18岁时,他的人格就固定了。‘人格’有稳定性,一经形成就很难再改变。一个人人格的形成80%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即是家庭、学校、社区环境和社会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家庭教养方式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现在很多家长一心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的人格塑造,这也是一种近视行为。须知人是一种社会性的生物,家庭应该起到使孩子从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作用。一手包办孩子的生活,尽量不让他受到一丁点挫折,会让孩子缺乏解决问题和承担挫折的能力。当孩子走向社会时,不健全的人格缺陷就会暴露出来,它表现为懦弱、自私、虚伪、自卑或者自负等,所以家长应该在关心孩子智力发育的同时,关心孩子人格的发育成长,为他培养出正直善良、坚忍不拔、坚强果断的健康人格。” 她还特意强调:“正如开始我说的‘高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一般都是发展性的,也就是说这些心理问题都是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必须经历的过程’。所以哪怕你遇到心理障碍,不必惊慌失措,这未必是一件坏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只要调适得当,你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水平就会比一般人高。”
错位———学生与老师的尴尬
嘉兴学院的一位老师说,虽然学校已经设置了心理咨询中心,但是成效还不是太显著。
“由于人手少,我们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只能为寻上门来的学生提供帮助,但学生主动来咨询的却寥寥无几。”心理咨询室的一位老师说道,“很多学生认为心理上有疾病是可耻的,因而有心理障碍的人往往不是主动去找心理医生寻求帮助,而是藏着躲着。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学生存在心理障碍,也不会被及时发现,故老师无法及时为学生作出引导。”
那么学生又是怎样的感觉呢?有学生说:“学校里有心理咨询室,但是一旦去找心理医生,如果被发现,则很可能被认为有精神疾病。同学歧视的目光会造成更大的压力,所以即使心理有问题,也绝对不会去。一般先是和好友交流,实在无奈才会去找心理医生。”
一方是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一方是能够提供辅导的老师,可两者就是无法做到有效的沟通,这样的错位的确有点令人尴尬。
任重———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据了解,虽然现在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课,有的作为必修,有的作为选修,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形同虚设”的味道。此课的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与实际的联系,因而老师讲起来枯燥,同学听起来无聊。大部分的人都把它当成一门“副科”来看待。想通过此课来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意义不大。一名同学告诉笔者,即便出现心理问题,我更相信朋友。因为有些心理医生并不熟悉、了解你,他们所做的可能只是泛泛而谈,触及不到问题的实质。如同中小学生需要减轻学习负担一样,大学生需要减轻心理负担,这不仅关乎他们能否成才,更关系到是否能健康生存。所有大学生都渴望拥有美丽而健康的心灵,不再被自己困扰,也不再有那么多的痛苦出现在花样年华。
当前,各高校正在深入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教学改革和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面临着扩大招生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挑战,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还未引起部分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
(实习编辑:李丽欣)
主任医师
北京德胜门中医院精神科 精神康复科
副主任医师
成都军大医院 失眠症科
主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精神科
副主任医师
广东优眠精神心理专科 精神心理专科
主任医师
北京延庆区精神病医院 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