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备用文章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心理 > 心理备用文章

大学生心理容易受挫的四个外在因素

举报/反馈
2010-05-30 00:00:0039健康网社区

  (一)自然环境因素

  自然因素是指非人力所能及的一切客观因素。例如自然灾害、 台风、地震、酷热、洪水、疾病、事故等。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生疾病、家庭遭自然灾害导致贫困等都可以导致挫折。如正当踌躇满志的大学生收到一个极有影响的工作单位的面试通知,设想着美好的前程之时,一场突然其来的大病却使他不能参加面试,从而丧失了应聘的良机而产生的失落感。

  (二)社会环境因素

  我国正处在一个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时期,既有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评价体系、行为模式等方面正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这种深刻的社会变革在客观上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市场经济呼唤人的主体意识,承认个人利益的合理性,鼓励积极竞争和个人的发展,要求人们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原先的安贫乐道、知足常乐的观念正受到挑战。面对这种变化,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合作与竞争等等关系往往令成长中的大学生,一方面,原有的价值观还在对其发生着影响;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张扬自己的个性,施展自己的才华。这种冲突会增加大学生的挫折感。

  其次,当代大学生身处东西方价值观并存互相冲突的复杂环境中,各种外来思潮的涌入,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文化心理学家霍兰威尔提出,在某些情况下,外来文化移入压力会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具有非常有害的影响。

  这是因为,当一种文化移入另一种文化时,由于文化刺激的泛滥,会造成价值体系的重新认知和整合,使人们难以依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经验,合理而又准确地选择和认同一种社会价值观念系统,从而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也容易产生心理失调和挫折感。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锻炼,极有可能遇到挫折。

  (三)家庭影响

  家庭的一些潜在或显性的条件,如家庭的自然结构、家庭的人际关系、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的抚养方式以及家长的素质等对大学生的心理挫折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有关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不少心理问题是与家庭生活的不良背景、早期不良家庭生活经历联系在一起的。自小娇生惯养和过分受保护、被溺爱的孩子进入大学后,更容易产生心理挫折。

  家庭贫穷、双亲不和或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对他们过分管制或放任不管,他们上大学后,有些人表现得蛮横无礼或做出一些违背社会规范的反常举动;有些人表现出内向、孤僻的性格,很少与人交往,不易表露感情,抑郁寡欢,也容易产生心理挫折。

  家庭的社会经济状况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着潜在影响,贫困大学生除所有大学生面对的个人发展与就业压力外,还面临巨大的生活压力与经济压力,因为经济而影响其学业发展与个人发展会导致更多的心理冲突,而产生挫折感。

  (四)学校环境的影响

  学校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挫折有直接影响。学校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校校园环境设施的陈旧。大学生往往对大学校园与大学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但现实中的大学校园环境及设施往往与大学生想象中的“天堂”有一定差距,许多高校校园设施落后,就宿条件、就餐环境等后勤保障根上学生的需求,使大学生的不满情绪增加。

  尤其是随着扩大招生以来学生人数的增加,许多高校对学生上课、自习教室的安排明显不足与不合理,无法满足大学生的主动学习需求,对大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第二、校园文化的偏差。校园文化作为亚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直接而深远。近年来由于学业负担的沉重和就业压力的加大,校园文化出现气氛不浓、品味不高、频度不足等的现象,许多学生社团组织名存实亡。

  校园人际关系也变得庸俗化,同学之间相互猜疑、妒嫉、小团体主义、个人主义现象时有发生,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利益关系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这些现象使不少学生心理难以平衡,产生心灵的孤独感、寂寞感与强烈的不适应感。

  第三、高校教学内容与管理方式的滞后。当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变化的社会,社会的发展要求有创新意识、掌握最新科学知识的优秀人才。

  作为求知欲、成就动机非常强的大学生,他们往往希望学习最新的知识,能够在社会上大有作为,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部分高校的教学内容滞后于现实社会的变化和发展,知识陈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与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适应,使大学生的失望之情、挫折心理油然而生。

  另外,由于部分高校不能根据新的社会发展适时调整对学生的管理模式,不能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心理特征及时调整对学生的管理方式,往往会在管理中使用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抑制,使大学生极易产生不满与逆反心理。

(实习编辑:张曼)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