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成年人的精神撒娇

  成年人面对社会的剧烈竞争和残酷倾轧,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装嫩”,行事带有孩子气,渴望回归到孩子的世界。但这种心态如果发展到极端,就会沉溺于自己的幻想,拒绝长大。这种心理的极端形式被称为“彼得·潘综合征”,被定性为一种心理疾病。

  在几年的努力归于失败后,27岁的马塞拉决定同她30岁的丈夫爱德华多离婚。爱德华多是一家私立大学的教师,夫妻间的矛盾在婚后不久便产生了。马塞拉觉得丈夫胸无大志、唯唯诺诺,她忿忿地说:“他整天嬉皮笑脸,在学术上和工作上一点没有进取心。”

  婚后丈夫的许多行为让马塞拉颇为不解。爱德华多喜欢收藏电动小火车、遥控汽车之类的玩具,理由是等孩子们长大后能让给他们玩,而实际上爱德华多要比孩子们更喜欢玩这些玩具。爱德华多的爱好还不止这些,他把大部分的闲暇时光都花在了玩电子游戏上,而且每次出门上班前都会把游戏机藏在孩子找不到的地方,理由是 “孩子们会把它摔坏”。

  爱德华多是个“彼得·潘”

  马塞拉责令丈夫去看医生。医生经过检查后只发现爱德华多有些偏胖,那是因为他经常坐在电视机前吃油炸食品、冷饮和各种零食的缘故,而此外也找不出他这些怪癖的根源所在。

  马塞拉对丈夫的孩子脾气感到绝望了,求助于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告诉她,爱德华多的症状是不折不扣的“彼得·潘综合征”。患“彼得·潘综合征”的人虽然在生理年龄上已进入成年,但在心理上还不能与之相适应。他们的言谈举止都像孩子,总是在逃避责任、逃避生活、逃避爱情,一般年龄不小了还同父母住在一块,不去考虑长远的事请。

  说起“彼得·潘综合征”就不得不提到长不大的彼得·潘。1904年,彼得·潘诞生于苏格兰作家詹姆斯 ·巴里笔下,后来成为家喻户晓的童话人物,他的故事多次被搬上银幕。彼得·潘生活在梦幻般的“永无乡”里,永远也不想长大,但这毕竟只能出现在童话中,不能为现实所接受。“彼得·潘综合征”患者就是现实中的彼得·潘。

  1966年,精神病学家埃里克·伯恩第一次提出心理成熟有困难群体的概念。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丹·基利也撰文描述了这一群体:“这类人渴望永远扮演孩子的角色而不愿成为父母。”这些彼得·潘们很爱玩也很好相处,但免不了也有不少孩子的弱点,如优柔寡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渴望被人接受又害怕被人拒绝等。因此他们的行为同年龄很不相称,大多数情况下这无伤大雅,但总有一天,等他们突然明白生活原来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称心如意时,已经太晚了。

  “永无乡里”的生活

  青年人患“彼得·潘综合征”的几率比较大,当然也有40岁以上的患者。一般来说,患者的配偶和周围朋友能在第一时间察觉到症状,但他们往往不愿承认。

  马塞拉的丈夫爱德华多就是一个典型的“彼得·潘综合征”病人。作为家中独子,爱德华多同母亲的关系异常亲密,两人每天都要在一起吃饭。爱德华多和母亲过于亲密的关系也是马塞拉提出离婚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为照顾孩子,马塞拉先前辞掉了工作专心呆在家里,又当爹又当妈。而更令她烦恼的是,她还必须同婆婆争夺爱德华多的注意力,这使她心理不堪重负。

  现在,马塞拉同两个孩子生活在一起,而爱德华多则又搬回去同母亲一起住。就算是家庭破裂也没能让爱德华多变得成熟一点。

  墨西哥的萨林·帕斯夸尔医生说:“在墨西哥,几代人同堂是传统习俗,儿子结婚后就把新娘接回家来同父母一起住,有的父母对年轻人事事纵容,这对年轻一代产生了危害。有的老父母不去积极帮助儿子成为自立的男子汉,而是纵容他成天在家里看电视或找朋友玩。”这位专家指出,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非常依赖别人,习惯于让别人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希望别人能去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同时又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而又自恋——他们很有可能成为现实中的彼得·潘。

  萨林-帕斯夸尔医生表示,“彼得·潘综合征”是由家庭教育环境造成的。他说:“家长们总认为,儿童时期是一生当中最好的时光,应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而少让他们肩负起责任。家长的这种想法会给孩子造成错觉,以为生活永远只是由玩具、零食和游乐场组成的。”

  最佳疗法:直面现实

  患有“彼得·潘综合征”的人往往一生碌碌无为,他们的症状不但会像本文开头描写的主人公一样导致家庭破裂,也容易使自己为在失落中获得暂时的满足而沉溺于酒精和药物。

  墨西哥心理治疗协会主任罗伯托·图鲁比亚德斯则告诫说,“彼得·潘综合征”会对患者的人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他说:“因为处理感情问题尚不成熟加上不能持之以恒,所以他们不太会有固定的人生伴侣。就算确定了正式的恋爱关系,对方也会拿他们当孩子看待。”他认为这种病症难以用药物治愈,唯一的办法是接受心理理疗。但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患者多年养成的生活习惯和人生观不是单靠家人说教就能改变的,只有交由精神病专家来引导。

  专家们一致表示,帮助患者摆脱“彼得·潘综合征”的最好办法是迫使他面对现实,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告诉他:“没人有义务承担你所应担负的责任;你要是不去银行交费,没人会帮你交;你睡着了,没人会把你叫醒……”刚开始必然是痛苦的,但情况会越来越好。

  专家们一致表示,帮助患者摆脱“彼得·潘综合征”的最好办法是迫使他面对现实,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告诉他:“没人有义务承担你所应担负的责任;你要是不去银行交费,没人会帮你交;你睡着了,没人会把你叫醒……”刚开始必然是痛苦的,但情况会越来越好。

(实习编辑:张曼)

2010-04-30 00:00:00浏览108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银屑病会不会遗传给下一代人群
银屑病会遗传给下一代人群。对于有银屑病家族史的人群,建议要注意避免皮肤外伤,预防感染,保持心情舒畅,减轻精神压力。首先,银屑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研究表明,银屑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涉及多个基因的异常。如果家族中有银屑病患者,其亲属患银屑病的风险会显著增加。相关研究数据显示,若双亲中有一方患有银屑病,其子女患银屑病的概率约为16%;若双亲均患有银屑病,其子女患银屑病的概率可高达50%。这说明遗传因素在银屑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遗传基因的传递使得下一代人群有较高的患病风险。其次,虽然遗传因素为银屑病的发病奠定了基础,但环境因素也不可或缺。即使下一代遗传了银屑病相关基因,若能避免各种诱发因素,也可能不发病或延迟发病。然而,生活中存在诸多可能诱发银屑病的因素,如感染、精神压力、外伤等。对于有银屑病家族史的人群来说,在遗传了易感性基因后,在生活中一旦接触到这些常见的诱发因素,就更容易引发免疫系统异常,从而导致银屑病的发生。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定期进行皮肤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异常并及时就医。如果出现皮肤异常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避免自行用药或延误病情。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有鸡眼的人群用哪些药治疗最好
对于患有鸡眼的人群,常用的有效治疗药物包括水杨酸软膏和尿素软膏,这两种药物都是比较好的,因具有个体差异化,所以没有最好的这种说法。鸡眼是一种由于足部皮肤长期受到压迫和摩擦而引起的局限性、角质增生性损害。其主要表现为脚底或脚趾等受压迫或摩擦部位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角质增生,质地坚硬,行走或站立时可引起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水杨酸软膏:水杨酸软膏是治疗鸡眼的常用药物之一。其主要成分水杨酸具有角质溶解作用,能够软化并去除异常增生的角质,从而减轻鸡眼的症状。患者在使用时,可将水杨酸软膏涂抹于鸡眼部位,并用胶布固定,以便药物更好地渗透和发挥作用。一般而言,坚持使用一段时间,鸡眼会逐渐软化并脱落。需要注意的是,水杨酸软膏具有一定的刺激性,使用时应避免接触正常皮肤,以免引起不适。2、尿素软膏:尿素软膏也是治疗鸡眼的有效药物。其主要成分尿素具有溶解角质的作用,能够帮助去除鸡眼周围的异常增生角质,从而减轻鸡眼的症状。患者在使用时,同样需要将尿素软膏涂抹于鸡眼部位,并用胶布固定。尿素软膏的质地较为温和,适合敏感肌肤的患者使用。坚持使用一段时间,鸡眼也会逐渐软化并脱落。除了药物治疗外,患者还可以采取一些辅助措施来促进鸡眼的恢复。例如,保持足部清洁干燥,穿着合适的鞋子,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等。这些措施有助于减少足部受到的压迫和摩擦,从而预防鸡眼的复发。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症状持续加重,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和建议。同时,患者还应注意保持足部卫生和穿着合适的鞋子,以预防鸡眼的复发。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更年期的人群饮食吃什么好
更年期的人群在饮食方面比较好的选择通常包括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富含钙的食物、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等。1、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更年期体内代谢会发生变化,肌肉量可能会逐渐减少,因此需要补充优质蛋白质以维持机体代谢。建议适量食用牛肉、黄豆、鸡蛋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这些食物不仅有助于维持肌肉量,还能提供身体所需的其他营养素。2、富含钙的食物:更年期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流失加速,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男性也会有一定程度的骨质流失。钙是维持骨骼健康的重要元素,增加钙的摄入可以辅助预防缺钙引起的不适症状。比如牛奶、虾皮、芝麻等都是很好的钙来源。3、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更年期人群可能会出现便秘症状,因此应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以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情况。玉米、燕麦、芹菜、香蕉等都是较好的膳食纤维来源。建议每日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保持肠道健康。4、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橄榄油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玉米油、葵花籽油等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深海鱼类如三文鱼、金枪鱼等含有丰富的ω-3不饱和脂肪酸,对大脑和心血管健康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因此适量食用有利于维持更年期人群的身体健康。需要注意的是,更年期人群尤其是女性常出现情绪波动、易怒、焦虑或抑郁等情绪变化,这是由于体内激素水平波动所致。应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保持规律作息,并尝试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放松心情。若情绪问题持续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应及时就医寻求心理咨询或治疗。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掉头发的人群挂哪个科室
掉头发的人群通常可挂皮肤科、内分泌科、中医科等。掉头发是指头发脱落数量超出正常生理范围,其诱因纷繁复杂,可能由头皮局部问题、体内激素失衡以及身体整体气血、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所致,明确应挂号科室有助于诊断病因,有效应对掉发问题,维护毛发健康。1、皮肤科:该科室是掉发人群优先考虑的科室之一,皮肤科医生可以借助专业手段,像皮肤活检,深入了解头皮病理状况,进而制定合适的外用药物或物理治疗方案。许多皮肤病症会直接引发掉发,例如头皮糠疹,头皮角质层过度增生,鳞屑大量堆积,影响毛囊正常呼吸与营养摄取,致使头发脆弱易脱落。还有头皮型银屑病,炎症反应破坏毛囊生态,干扰头发生长周期,造成头发成束脱落。查明病因后积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有助于尽早控制脱发情况。2、内分泌科:当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分泌过多雄激素,会使毛囊微小化,头发逐渐变细、变软,最终脱落,常见于雄激素性脱发。另外,垂体功能减退,生长激素等分泌不足,身体新陈代谢减缓,毛囊缺乏生长动力,也会引发掉发。内分泌科医生可以运用血液检测、激素动态监测等方法,评估内分泌状态,通过药物调节激素水平,如使用螺内酯对抗雄激素过高,从根源缓解掉发。3、中医科:中医将掉发视为身体整体失衡的外在表现。若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水谷精微不能充分滋养毛发;或肝郁气滞,气血运行不畅,毛囊失养,均可导致掉发。中医师依据传统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精准辨证,开出个性化药方,如健脾祛湿的参苓白术散,疏肝理气的逍遥散,配合艾灸、头部穴位按摩等外治手段,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荣养毛发,改善掉发状况。对于掉头发的人群,建议首先要养成记录日常掉发情况的习惯,包括掉发数量、头发状态等,为医生诊断提供精准线索。就诊前一周尽量保持正常的洗发、护发频率,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美发产品。初诊时,尽可能详细地向医生阐述生活习惯、既往病史等信息,配合医生完成各项检查。治疗期间,保持平和心态,避免焦虑,因为精神压力过大也会加重掉发,同时保证充足睡眠,促进掉头发的状况缓解。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