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闻快报(废弃)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心理 > 心闻快报(废弃)

选择机会会变成坏事?

举报/反馈
2010-04-24 00:00:0039健康网社区

  常常听到有人这样说:「我没有选择。」这句话隐含着一层重要的意思:可供选择的东西越多越好。从逻辑上看,这很自然,人总在追求更大的自由,而人的自由很大程度上体现为选择权力的大小和机会的多寡。然而最新研究揭示,实际情形远非这么简单,选择机会超过一定数量就会变成一件坏事。

  准确地说,选择行为在心理上的正面效应并非总是随着机会数量的增多而增加,而是上升—达到顶点—下跌,因为随着可选机会的增加,选择带来的正面情绪渐趋饱和,负面情绪加速增长,净效果便是「好的感觉」先升后跌。例如在美国,过去三十年来经济增长了一倍有余,但调查显示,随着机会和财富的增加,感到幸福的人反而减少了百分之五,即一千四百万人之多。为什么会这样?

  机会成本

  所谓「机会成本」,就是当面临多种选择机会的时候,我们选定其中一个就会失去其它可能带来的利益。举一个例子,你打算外出度假,有三处地方可供选择,相关花费和满意程度都差不多,无论最后决定去哪里,其它两处肯定是去不成了。

  「机会成本」反映评估一个机会的价值不能孤立进行,要与其它机会相互比较。这种成本降低了人们对自己所做选择的整体满意感,直接后果是:可选机会越多,人的失落感或「损失感」就越强,因而对选择决定的满意程度就越低。

  进一步分析显示,做出选择决定时人们会将各种可选机会逐一比较,评估得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诺贝尔奖心理学家卡纳曼和已故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特沃斯基的研究显示,损失所带来的心理冲击比得益要大。所以,随着可选机会增加,选择决定带来的得益和损失也在增加,但净效果却是损失感加大。

  后悔的作用

  人们会为未利用的机会而失落,也会为自己所做出的决定而后悔。后悔反过来增加了机会成本,因为选择错误而招致损失会让人后悔,所以就要特别留意损失,尽力避免损失。研究显示,影响后悔感的两个因素是对选择结果的负咎感强弱和设想更好方案的难易程度,负咎感越强或越容易想到更好的选择,后悔感也越强烈。

  不幸的是,选择机会数量的增加对这两个因素均有正面强化作用,结果是可选机会越多,越容易感到后悔。没有选择只会感到失望而不会后悔,因而人便会尽力而为;但当有许多可供挑选时,会觉得其中可能有一个是最好的,自己应当能够发现它,由此而焦虑,担心,后悔。机会越多,这种心理就越强烈。适应效应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渴望得到一件东西,为之努力;当成功的时候,满足感和喜悦感难以言喻;然而这种快乐的感觉没多久就消退得七七八八,复归平淡。心理学将这种现象称为「适应效应」,强烈的适应效应会让人觉得一生都不曾如愿以偿。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基尔伯特和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家威尔逊等人发现,人们普遍错估正面经历让他们感觉良好、负面经历令他们感觉不佳的持续时间,具体地来说,高估前者而低估后者,结果自然是失望。

  在存在诸多可选机会的情况下,上述适应效应会增加人的失望感。前面已经说过,可选机会越多,机会成本就越大;另一方面,选择者在做决定的过程中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亦随着机会增多而增加。机会成本、时间和精力构成了一种投资成本,成本越大,选择者所期待的回报———满足感也就越大,自然也越难达到。当事人的满足感持续长久,便会觉得物有所值;若满足感很快消失,便会感到得不偿失。

  高期望诅咒

  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站得越高,摔得越重,说的正是这个道理。环境中可选机会增加,人们的期望也随之升高,当代人的期望比前辈高得多,主要就是因为可选机会大大增加。北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米卡洛斯指出,人对自己所做所为的评价建立在同过去经历、当前目标和未来期待的比较上,对某一结果感到满意时,至少部分意味着它超出了原本的期待。所以根据统计学,高期望值差不多注定可能达不到而且差距很大。

  美国近年一项调查显示,百分之五十二的富家子弟抱怨自己比父辈更辛苦,因为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活动、太多消费选择、太多东西要学等等,这一切都是为了达到自己和父母的期望:比上一代人更胜一筹。期望高了,落空以至差之甚远的可能性增大,所以不得不加倍努力。

  知足常乐

  可选机会的无限制增长所带来的冲击远不只是让人感到不快,有时它还会带来精神损伤,如人生失败感,严重的会发展成达到临床阶段的抑郁症。这在事事力争最好的人身上尤为明显。有研究显示,机会不断增长、完美主义性格与抑郁感三者之间有强烈的正相关性,这种相关性不受年龄、性别、种族、地域、经济状况和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如何应对选择范围日益扩大给人们心理带来的冲击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又极具实际意义的大课题。初步研究表明,凡事不求最好只求够用的态度能够有效地减少负面心理影响,这与中国人常说的「知足常乐」境界很相似。可是要达到这一境界,需要专门训练,需要谨守规则,或许更需要新的思维方式。

  另一方面,社会也应该认真反思它对选择机会的崇拜。当今社会的潮流是不断增加民众的可选机会,认为这种机会越多,人们享受的自由就越大,得益也越多———但是我们已经看到,根据最新心理学研究成果,这种观念很可能建立在十分错误的假设前提上。

(实习编辑:张曼)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