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前沿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心理 > 学术前沿

识别谎言的误区、要点

举报/反馈
2010-04-04 00:00:0039健康网社区

  我们都知道,人们在说谎的时候会自然地感到不舒服,那么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一个人是否表现得忐忑不安或者目光飘忽来判断他是否说谎呢?如果一个人谈话时眨眼不多,吱唔却不少,声音带点颤抖,眼瞳变大,下巴翘起,神经过敏的样子,你会认为他在说谎吗?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对说谎者判断的误区,事实并不如此。一起来看看心理学是如何告诉我们检测谎言的吧。-

  识别谎言是一件极之困难的事。研究显示,这好比碰巧运气,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造成这种情况,其中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有太多错误的说法干扰着“怎样识别谎言”这个问题。

  从事心理学工作多年,也曾与警察会面沟通而进行过研究,Aldert Vrij跟他的同事,为哪些是撒谎的暗示、哪些不是,提供了指导。(Vrij, 2006).

  首先,我们要推翻那些错误的说法。

  1.人们以为,撒谎者都会表现得忐忑不安或者目光飘忽,事实上并不是的。然而这种错误的说法,竟然还当一回事地仍然记述在警察工作教育手册上。

  2.甚至关于撒谎的研究,就算是最著名的,也不见得研究结果有多好。谈话时眨眼不多,吱唔却不少,声音带点颤抖,眼瞳变大,下巴翘起,神经过敏的,这些表现不再是说明对方在撒谎的有力证据(当然,因人而异)。

  3.面对亲密的朋友或者拍搭,我们更难检测出他们是否在撒谎,因为我们习惯相信他们,同时也不希望出现这种情况。

  这些错误的说法怎么来的?

  一是我们被流行文化严重影响了,二是我们自以为撒谎就会有这些小动作,事实并不是。

  因此,在处理这些错误的说法时,什么样的心理学研究能告诉我们怎样检测谎言?

  1.人的不同就是关键。

  同样的行为,发生在某些人身上时会被视为诚实的表现,但发生在另一些人身上时,得到的评价就不一样了。这种现象不会告诉你哪个是真哪个是假。例如,内向或者社交能力强的人,总会让人们觉得他们有可能在撒谎,尽管他们并不是!解决办法就是要对比。在真相面前,谎言很可能就不攻自破。

  2.细微的动作。

  对谎言敏感的人可以通过细微的脸部表情察觉到谎言并作出防备。问题是,那些破绽十分细微,很难被发现。

  3.声音的变化是至关重要的。

  有证明说,通过声音变化来检测谎言会更加容易。而眼神则相对容易受人体控制,尤其当对方故意不跟我们有眼神接触时,想通过眼神来检测谎言就更难了。

  4.靠直觉。

  人们靠直觉可能会更好地检测出谎言。自己私下猜测的或者无意识的推理比有意识有目的的可以更加有效果。

  撒谎是一件很难的工作。

  撒谎对人有很高的心智要求。因为当受到巨大沉重的压力打击时,撒谎者没有出众的承受能力,谎言很容易就会被识破。

  下一次,当你被误导,以为自己的拍挡就绝不会对你撒谎,而那个表情紧张的办公室同事会时,先停一停想一想。从理论心理学角度对撒谎进行的研究已经清楚地显示:错误的说法到处都是。检测谎言是一套讲求细致灵活的艺术,要求尖锐的判断力,以及上面提到的五个要素。

  如果没有,不妨听听Psytopic成员lightor的说法:鉴别说谎,难在说谎者与非说谎者之间的差别往往很细微,就如上文所说,目前也没有发现所谓的“典型说谎行为”,更重要的是非说谎者也会产生“奥赛罗错误”的心理变化,奥赛罗是莎翁作品中的人物,他的情人Desdemona因为被诬有不贞行为,由于她没有办法证明自己清白而出现情绪波动,这种情绪波动的表现又正好和被言中的人表现一致,于是被看作是真有不贞行为。上文提到第2种错误看法,即是提醒我们要注意“奥赛罗错误”现象。

  关于识别谎言,除了上文提到五个要素,我也试着总结几个方法,大家不妨在生活中试试看:

  第一个是基线对比法。这个方法应用比较广,也是我们常用的方法。即是以被测者的日常行为为基线,再将自己观察到的行为与基线行为进行比较,若有差别,则说谎的可能性增加。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和对方并不熟悉,如何了解他的基线行为?是否可以通过简短的谈话来了解他的基线行为?建立基线需要有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单凭简短的谈话,是很难获得准确的基线的,除非用摄像头24小时跟踪一到几天。这个方法比较适合用于熟人之间,不适用于初次见面的陌生人,下面看看第二种方法。

  第二个方法是间接提问法。问谁呢?问判断的人,比如你自己。与其问“他在说谎吗”,不如问“他真的像他们说的那样吗”或者“他们真的像他说的那样吗”。这可能是受已有的交往习惯影响,直接提问显得不够礼貌,即使是对自己也会增加心理压力,而间接提问可以减少这种压力,使得答案更接近真实。

  Vrij等人则通过实验说明,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人们的判断线索也会不同。例如与其问“哪些人在撒谎”,不如问“谁是进行了艰苦思考的人”(上文最后一点说过撒谎是一件很难的工作),这样你在判断的时候就会去寻找“艰苦思考”的特征,容易注意到一些重要线索,比如手动突然减少之类,以此来提高识别谎言概率。

  第三个方法是看下半身而不是上半身。听说过越远离大脑的地方越容易说真话吗?肢体语言,right!埃克曼做过实验,并认为说谎的人在其下半身最容易露馅,特别是脚的部分,然后是手,而脸部是最难识别的。关于从肢体语言识别说谎,在后面的一篇“识别说谎的常见技巧”文章中会提及。

  第四点就看你的天赋了。有些人天生具备识别谎言的能力,他们能更快地获得一些言语和非言语线索,比如对人脸细微表情的敏感度特别高,(人脸细微表情持续时间一般是1/4秒),这也就是上文说的直觉判断了。

(实习编辑:张曼)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