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孤独症--最有心理杀伤力

丛中 心理咨询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三级甲等

  孤独不只是一个名词,更是一种情感,一种心理上的疾病,一种可传染性的心理疾病。孤独可能是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的感觉,这种突如起来的感觉会在猛然间冲击我们的感情世界,让一个原本很乐观的人忽然变得抑郁起来。究竟孤独的杀伤力有哪些呢,我们来看看就知道了。

  21世纪什么疾病最流行?大家脱口而出的可能是“非典”、“甲流”。然而,心理学家的回答却是:孤独。

  欧洲一项针对1200位成年人所做的调查显示,约有1/3的人常感到孤单。在最新一期美国社会心理学杂志上,芝加哥大学历时30年追踪5214名美国人后发现,人们一年平均有48天会感到孤单。调查表明,如果身边有一个携带“寂寞病毒”的朋友,你因此陷入寂寞的可能性比常人大52%!不仅如此,这种传染还具有多米诺效应,甚至会连累到朋友的朋友。

  6种人最容易孤独

  31岁的陈枚是一名图书编辑,平日里朋友遍天下,可一说到孤独,她感触颇多:“有一回心里特苦闷,想找个人倒倒苦水,但把手机里的电话簿翻了一遍,却一个人也没找到!”找这个朋友吧,隔行如隔山,实在没耐心解释清楚来龙去脉;找那个朋友吧,人家整天上厕所都要挤时间,不好意思给人找麻烦;

  找同行吧,虽有共同语言,但大家平时都是明里交流暗里竞争,怕成了人家的笑料;找作者吧,但只是书稿往还的工作关系,没有义务当她的情绪垃圾桶;找父母吧,又怕老人家太过担心……“明明站在大海边了,还要眼睁睁看着自己渴死,这就是寂寞。”陈枚眼里满是无奈。

  与陈枚不同,在外企工作的孙先生坦言自己是个怕寂寞的人,他每天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即使老婆孩子不在家,也要把屋里的灯全打开。一上公交车就千方百计打电话消磨时间,下班没事拉几个哥们喝点儿小酒,只要家里来人就得支桌麻将,反正怎么都得热热闹闹的。“没办法,一闲下来,心里就慌得厉害。即使这样,有时候身处朋友堆中,突然觉得干什么都没意思,孤独这东西,躲都躲不开。”

  “即使有伴,人还是寂寞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情商管理专家如是说。虽然寂寞的理由大同小异,但寂寞往往更偏爱六种人:

  女性。女人更感性,注重人际关系带来的心理满足,再加上她们的情绪表达能力强,也更乐于宣泄自己的寂寞,所以是“寂寞病毒”的易感人群和最佳传播者。

  领导。所谓“古来圣贤皆寂寞”,探索成功的路往往不同常人,而到了顶峰时又曲高和寡,这是一种认知上、思想境界上的孤独。“上下级之间保持一定距离,是保证领导树立权威、体现下级尊重态度的前提”,心理学博士指出。

  自我中心的人。这种人过度关注自己,难以从社交中得到心理满足,加上缺乏社交技能,容易受到孤立。

  内心世界不丰富的人,比如有些啃老族、全职太太以及一下班就无所适从的工作狂。相反,实验证明,有强烈信仰的人不容易孤独。

  缺乏家人陪伴的人。像空巢老人和独生子女有更多独处的时间,因此常常体验到外部的、行为上的孤独。

  外向的人。研究表明,外向的人更渴望新鲜感,需要外部刺激以达到兴奋状态。如果缺乏外部刺激,就会陷入无聊、寂寞之中。

  孤独伤心又伤身

  在现代社会,为什么孤单会如影随形呢?“过分追求物质,让现代人忽略了自身的心理需要,形象地说,就是本来想遛狗,结果被狗遛。”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丛中用一个玩笑概括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一方面,人们荷包越来越鼓,对精神生活(特别是人际关系)也舍得投资了

  比如说,人们买车得到来去自由的快乐,但养车、洗车、停车都是问题,生活被大大牵制,最初的自由和快乐都丢失了。

  另一方面,大家的时间越来越值钱,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随之越来越实际了,以前一伙人凑在一起为虚无缥缈的理想可以聊一整夜,现在你要是心血来潮找人吃顿饭,别人还老疑心你是为请他帮忙做铺垫……本来以为越有钱就越快乐,结果大家反而越来越疏远,在这种落差之下,寂寞自然闪起了警示灯。

  另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人们都“群居”在平房、家属院里,邻里之间其乐融融,而现代社会,钢筋混凝土的坚硬却让人的心灵变得脆弱,交流更少了,灵魂也变得失落。

  正因为如此,孤独带来很大的“破坏性”。研究表明,孤独的人血压比社交活跃的人高出30个单位,患心脏病和中风的可能性高3倍,死于心脏病和中风的概率达到正常人的2倍;

  孤独的人容易染上不良嗜好,因为它会削弱人的意志力和决心,容易放弃运动,倾向于摄取更多脂肪和糖分、烟酒;孤独的人大脑缺少灵活性,睡眠不好,所以衰老得快;孤独感会增加人体压力激素皮质醇的分泌,从而削弱人体免疫系统;长期孤独分泌更多叫作“肾上腺酮”的压力激素,还会增加患癌风险。

  最糟糕的是,孤独产生的过激反应不仅害己还害人: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卡西沃伯指出,一个孤独寂寞的人可能更不容易相信他人,而且总是喜欢钻牛角尖,给别人找茬儿,朋友会越来越少。现代社会是由很多人组成的“网络”,如果处在其中某个关键链条的人,因“寂寞”带来的问题而断绝了同其他人的来往,可能会引起更大范围的“关系中断”,让寂寞呈几何倍数蔓延。

  交对朋友是最好的“疫苗”

  交对朋友是最主要的抗寂寞“疫苗”。研究指出,每多交一个朋友,在一周内感到孤独的时间减少0.04天,一年减少两天。丛中表示,我们择友的时候往往被这样那样的条条框框限制住:

  要找社会地位旗鼓相当甚至略胜一筹的,要找愿意两肋插刀、大方的,要找离得近、常见面的……其实,帮你排遣寂寞的人不是能给你多少实际好处,而是你跟他交往不用担心谁付出得多,而且共事起来兴趣会越来越高涨。

  把喜欢的事情(至少一样)当作事业来做。岳晓东表示,一个人变得开心时,身边的朋友也跟着变得开心的几率就会提高25%。换句话说,开心也是会传染的。丛中建议,在周末或业余时间,参加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社团,比如有人定期与一帮原本互不相识的“驴友”(旅友)一起出游,有人参加舞蹈初级班,有人去圆小时候的钢琴梦……

  试着独处15分钟。有人可能会说,以上这些我都做到了,可我为什么还会时时感到寂寞呢?对此,三位专家都表示,对抗孤独的最根本办法还是要学会好好独处。“有些人把寂寞看作是一团死面,总是想扔掉,却没想到加点料、耐心等一等就能让它变成活面。”

  丛中说。具体做法是:关掉门窗、手机、电脑、电视、灯,静坐下来,问问自己今天过得怎么样,有哪些新的想法,有哪些不开心的事情,其中原因可能有哪些,哪些事情需要改变等等。

(实习编辑:张曼)

2010-03-31 00:00:00浏览9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张碧云主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16个月宝宝孤独症的表现有哪些
通常情况下,16个月宝宝孤独症的表现,主要包括语言发育障碍、社会交往障碍、兴趣狭窄、行为刻板、情绪不稳定等。 1、语言发育障碍 孤独症的宝宝在语言发育方面会出现明显的异常,通常不会与人进行正常的沟通,也不会模仿别人的语言,而且会出现失语的情况,无法正常与人进行交流。 2、社会交往障碍 孤独症的宝宝会出现社会交往障碍,对别人的呼唤缺少反应,而且缺乏与人交往的兴趣,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不喜欢与他人进行互动。 3、兴趣狭窄 孤独症的宝宝可能会出现兴趣狭窄的情况,对于正常的儿童玩具不感兴趣,而且喜欢玩一些非玩具性的物品,比如泥土、布块等。 4、行为刻板 孤独症的宝宝还会出现行为刻板的情况,行为比较刻板,而且会重复一些刻板的动作,比如玩手枪、转圈等。 5、情绪不稳定 孤独症的宝宝情绪不稳定,会出现持续性的情绪波动,而且容易出现激惹的情况,遇到事情容易出现愤怒的现象,而且情绪不稳定,有时候会出现过度激动的情况。 在日常生活中,建议家长做好宝宝的防护和护理。饮食上建议家长注意保持宝宝的饮食清淡,避免摄入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可以适当进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鸡蛋、西红柿等,有助于补充机体所需营养,从而增强抵抗力,有助于缓解病情。如果宝宝不适症状加重或是出现其他症状,建议家长带着宝宝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