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剖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心理 > 行为剖析

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

举报/反馈
2009-12-20 01:01:00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七期

  在当前中小学教学中,许多教师感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以教育了。而现在的中学生在学校有哪些表现呢?近五年来笔者根据我校每学期进行的两次学情调查情况和网络反映的信息进行了总结,发现以下共性问题:学生的厌学情绪严重;看问题存在偏执现象;个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出了问题要么靠父母解决,要么凭一时的冲动解决;同学关系差,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稍有不顺则与人发生口角、打架甚至逃学;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未来缺乏自信或者悲观失望等。

  有人不仅要问,现在的教育到底怎么啦?有的批评教师的素质低下,有的批评学生的素质下降,有的批评教育改革的不到位,有的说学生的负担太重……但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学生问题表现在学校,根源却在于家庭。家庭是学生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学生的很多习惯都不同程度地受父母影响。

  一、从小给孩子一个精神世界

  案例一:据《河北青年报》调查显示,经常购买书籍的市民和经常不买书籍的市民几乎呈“两极分化”的趋势:45%的人“每月都要买书”,39%的人“一年中难得买几次书”。还有2%的市民每周都会购买书籍,12%的人“已经半年没有买过书”,另外还有2%的人“已经一年没有买书”。

  案例二:2008年光明网“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国人的阅读”的调查显示:我国国民平均每人阅读图书4.58本,比2005年的人均4.5本增加0.08本。其中城镇人口平均每人读书6.68本,显著高于农业人口的平均每人3.51本。

  两个调查说明了什么呢?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家庭中的其他的东西可以少一点,惟独书是不能少的。根据心理学的认知规律,孩子在成长过程,除了需要正规的、系统的知识教育外,还需要心灵世界的熨平剂。有的家长说我家的书不少,可大部分都是一些工具书、孩子的教辅书和资料,其他的书均被一些家长列为“闲书”,而正是这些“闲书”成就了以色列人的成功,成就了马克·吐温的辉煌。“蛋白质”固然重要,维生素更是不可缺少。让孩子看一些“闲书”吧,当他遇到困难时,当你不在他身边时,孩子能从书中找到精神的安慰。

  二、改变观念,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家长们忙着升官的升官、发财的发财,一个个变成了工作狂,时间很少分给孩子。在父母的眼里,只要给孩子充裕的物质,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我曾经在高中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在回答“你最希望父母做些什么?”很多学生选择了,希望父母能坐下来,听他们倾诉心声;能和父母在一起吃几次饭;周末父母能和他们在一起等。我们不难看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更多地需要父母的呵护。我们的家长不是教育专家,不是心理学家,但你们是孩子的心灵港湾,减少一些应酬吧,多抽一些时间陪陪自己的孩子。

  面对现实,为人父母者应从深层次来改变我们思想和行为,在教育孩子上我们谁都输不起,既然输不起,何不在“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前改变呢?

  第一,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我们应首先培养孩子成人,其次才是成才教育。让孩子成为一个对家庭、社会有责任的人,让他们做一个乐学、善学、会学的人,当失去你的呵护的时候,他们依然幸福。

  第二,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经常与孩子进行无话不谈式的交流。观察孩子的喜怒哀乐,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这样我们的父母才能未雨绸缪,不至于后悔莫及。

  第三,让孩子学会读“闲书”。在你实在没有办法、时间和孩子交流时(比如留守儿童、异地工作者等),可选择对孩子有影响的书籍放在家中,让孩子去读吧。让他们在书中汲取成长必须的原料和养分,弥补父母教育的不足。  

  希望我们的家庭、社会在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时,更要关心孩子的心理成长。

(以上内容仅授权39健康网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实习编辑:闫莉莉)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