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网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育儿
妇科
男科
保健
饮食
性爱
心理
减肥
整形
诊疗
心血管
肿瘤科
图片
服务
39问医生
就医助手
疾病百科
药品通
首页 > 阅读频道 > 杂志期刊 > 大众健康 > 家庭用药

小针也要大重视

2013-01-28 来源:家庭用药

A-A+

  胰岛素是一把双刃剑。糖尿病患者应根据不同年龄、不同血糖、不同胰岛功能、不同病程的选用恰当的胰岛素种类和剂量,可有效控制血糖,减少并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反之,不恰当地使用胰岛素将会是致命的!胰岛素属于高危药品。所以,在注射胰岛素前应充分了解一些注意事项,这样才能保证安全、有效。

  根据个人实际情况科学注射,注射胰岛素种类和剂量的选择需咨询专业医生;

  注射前要洗手并保持注射部位清洁;

  每个针头原则上只能使用一次,如果针头反复注射后出现疼痛感,意味着针头已经变钝、弯曲或出现毛刺(针头的细微改变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不要与他人共用注射笔和针头;

  在注射预混胰岛素时应先将注射笔转换180°充分混匀;

  定期监测血糖,不可随意停止注射胰岛素,尤其是1型糖尿病患者;

  自己注射胰岛素的老人,在注射胰岛素后,等候进餐期间切忌做各种家务,以免运动过量发生低血糖,并且不要忘记或延误进餐;

  如果外出就餐,最好把胰岛素带到就餐处,在进餐前注射,以防等餐时间过长,引起低血糖;

  要经常变换注射部位,可以在腹部肚脐5厘米以外、大腿外侧、上臂外侧等部位注射,硬结处不能注射胰岛素,以免影响吸收;

  如注射部位出现肿胀、红斑、硬结、水疱等不良反应,应咨询医生;

  应妥善保管好要丢弃的胰岛素安瓿、废弃针头及包装盒;

  仔细阅读有关胰岛素存放的相应说明。

  糖尿病患者用药10大误区

  郭郁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陆颖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使用降糖药物来控制血糖,但很多患者在药物的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以致于影响了疾病的控制。

  1

  药物选择不正确

  如肥胖患者应使用促胰岛素分泌剂(如达美康、瑞易宁等),一些1型糖尿病的儿童患者使用磺脲类口服降糖药,消瘦患者或心、肺、肝、肾功能异常者使用二甲双胍类药物,都是不合适的选择。需要注意的是: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或严重的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等患者,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口服降糖药。

  2

  用药方法不对

  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服用方法。比如磺脲类药物应在饭前半小时服;双胍类药物应在餐中或餐后服;糖苷酶抑制剂(如拜唐苹)应在开始进餐时随饭嚼碎同服;一些短效或预混胰岛素应在餐前注射。错误地使用药物,不仅会降低疗效,还会导致低血糖等不良后果。有些患者会自己随意调节降糖药物的剂量,一旦发现空腹血糖升高,就擅自加大药量,殊不知,由于清晨皮质醇、生长激素等胰岛素拮抗激素分泌增多,仅在黎明短时间内出现高血糖,我们称之为“黎明现象”,药量加大常会导致夜间低血糖,高龄患者甚至会诱发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的发生。

  3

  忽视个体化用药,“人云亦云”

  有些患者喜欢互相交流用药经验,觉得血糖控制得好的患者用的药物一定是好药,随即跟风使用。其实糖尿病具有很强的差异性,不同个体之间,其年龄、胖瘦、病理机制及伴随病情状况差别很大。因此,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来选择用药,绝对不能“人云亦云”。

  4

  视胰岛素为“鸦片”

  许多患者认为胰岛素是“鸦片”,一旦用上就会形成“依赖”。事实上,胰岛素是人体自身胰腺胰岛B细胞所分泌的、调节新陈代谢(尤其是糖代谢)所必需的一种生理激素。对于病程较长的重症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其胰岛功能近乎衰竭,口服降糖药往往是“病马加鞭”,以致疗效欠佳甚至完全无效,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及时启动外源性的胰岛素治疗。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治疗理念的更新,提倡2型糖尿病患者尽早使用胰岛素,既可以保护胰岛B细胞的功能,还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5

  过分担心药物的副作用

  有些患者担心长期用药会损害肝肾功能,因此,常常擅自停药或减少剂量,这种做法相当危险。对于肝肾功能正常的患者来说,只要不是长期过量服用,还是比较安全的,高血糖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要远远大于药物所致的副作用。但是,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由于药物排泄障碍,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在体内缓慢积聚而加重肝肾负担,延长了药物的作用时间,易致肝肾功能恶化甚至低血糖昏迷,因此需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小的药物。

  6

  迷信“根治”广告

  有些糖尿病患者盲目地相信一些所谓“根治”糖尿病的广告,服用某些“中药”而停了西药,以致延误了治疗时机并加重病情。就目前的研究而言,糖尿病尚不能根治,所有宣称可以根治糖尿病的广告都是虚假宣传,不可相信。而且就单纯降糖效果而言,中药起效不及西药快,但可以结合一些中药协助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治疗。此外,还有些患者在服用药物的同时服用了一些掺杂未知西药成分的保健品,常会误导医生的判断,甚至出现低血糖等意外,故还需避免服用成分不明的保健食品。

  7

  过度降糖

  一些糖尿病患者谈“糖”色变,在血糖控制上过于严格,进食极少或超剂量服用药物,这样不仅使药物不良反应增加,而且容易矫枉过正,引发低血糖,甚至出现低血糖昏迷,非常危险。

  8不监测血糖

  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中,自我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其中血糖的监测有助于了解病情控制情况及临床治疗效果,同时也可作为选择药物及调整药量的重要依据。有些患者只顾埋头服药,不定期监测血糖,往往延误病情,待到并发症出现时悔之晚矣。

  9

  注射胰岛素后放开饮食

  有些患者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我注射胰岛素后,是不是就不用控制饮食了?答案是“否”。糖尿病的治疗是一项综合治疗,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和药物治疗缺一不可。饮食控制和运动是贯穿于整个病程的,摄入热量的增加会增大胰岛素的需要量,导致体重增加和胰岛素抵抗。因此,无论何种药物治疗,饮食管理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10

  忽略并发症的治疗,只顾降糖

  2型糖尿病常存在代谢综合征,除了高血糖,常合并有高血压、高尿酸、血脂紊乱等情况。有的患者常只顾血糖的控制而忽略其他合并症的治疗,而往往这些因素会使得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因此,重视合并症的治疗,可减少或减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郭郁郁副主任医师每周三上午有专家门诊,陆颖理主任每周二上午有专家门诊)

  小心低血糖

  我先讲3个真实的故事。

  故事1:最近报道了上海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一位医生在国外飞机上抢救一名患者的故事。此航班在飞行途中一名女乘客突然昏迷,当时地面是战区,无法降落,机组人员即在机上找医生,这位中国医生挺身而出。当时机上只有一个急救箱,他找到血糖仪,测患者血糖为“0”。而箱内没有注射用葡萄糖,只有口服的胶状葡萄糖装在“牙膏”管内,还有几支胰高糖素,也是装在小眼药膏似的管内,但头上有消毒针头。他当即将胰高糖素注入患者肌肉内。不久,患者即有些清醒,他再将“牙膏”管内的葡萄糖挤进患者口中,患者随即清醒过来。事后得知,患者在上飞机前注射了胰岛素,但没有吃东西。中国医生救人的这一举动,得到了机长及全体乘务员、乘客的赞赏,他非但救了患者的命,而且免于全机迫降于战区。

  故事2:不久前我在门诊遇到这样一个病例。一个中年人在外地体检被查出患了糖尿病,未在当地诊治,却买了“××降糖丸”吃,其包装盒上写有“纯中药”保健品字样。他空腹来诊,查血糖为4.5毫摩尔/升。我劝他先改善生活方式之后根据血糖情况再考虑如何用药。可是过了一个小时后他又来找我,说感到头晕、心跳、出冷汗,要求再查一次血糖。这次血糖只有3毫摩尔/升。我让他赶快吃些含糖饮料或食物,以后不要再吃此“降糖丸”。

  故事3:1956年某一天我值大内科夜班时,清晨4、5点钟护士来叫我,说有一原来很虚弱的患者突然起来大叫大闹。他入院诊断是腹内肿块待查。我查过患者后认为可能是低血糖,当时没有袖珍血糖仪,注射也是直接用注射器上的针头。我请护士立即静脉注射50%葡萄糖100毫升,但注射前先抽血,供天亮后查血糖。患者在注射后安然入睡,这符合低血糖的诊断。可是我下班后把血送到检验科,结果血糖值非但不低反而很高。我反复思考其中的原因,最后想到可能是护士为了避免患者刺第二针,就用抽过葡萄糖注射液的针头抽血。第二天还是我值夜班,清晨又因同样情况来找我。这次我让护士把抽血和注射的针头分开。这次血糖只有2.8毫摩尔/升。到了第3天,他就亡故了。尸体解剖结果显示腹膜后巨大淋巴肉瘤。

  这3例低血糖案例,症状及处理各异。但在临床中,低血糖相当常见,但不一定能被诊断出来。如马路上突然昏倒的老人,如果手腕上有糖尿病标牌,又是全身冷汗、心跳快、面色苍白,就很可能是低血糖;学生久站着开会突然昏倒,可能因没吃早饭而致低血糖。但要明确诊断是否是低血糖,得查血糖,血糖低于3.3~2.5毫摩尔/升,即可确诊。

  对于发生低血糖的患者来说,大多是因使用降糖药过量。如第1例及第2例,第2例虽未吃过正式的降糖药,但这个“中药”降糖丸,肯定偷加了降糖西药。除了明确低血糖外,还要查明病因,有些不是降糖药过量也可有低血糖症状,如第3例,如是胰岛细胞瘤则更会反复发生低血糖。因此,我主张每一个精神异常的患者都要查血糖,脑卒中、肿瘤等都有发生低血糖的可能,及时处理可延长患者生命。

  至于处理,要视病情及当时条件而定。血糖下降不多,出现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头晕、心悸、冷汗等,此时神志尚清应立即口服糖类,如第2例。血糖再降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第3例及第1例,只能注射用药,一般是静脉注射葡萄糖。如第1例的条件只有急救箱,国外是准备了一次性胰高糖素注射针,很方便,国内急救车上也有准备。

  此外,有些老年糖尿病患者,因为神经系统已受损,可能发生未察觉(无症状)的低血糖,只能靠血糖仪及早发现,这时,我们就要提高警惕了!

 

 

 



↑点击去参与测试 拜拜粗腰肥大腿↑

今日推荐

预约挂号

大家都在看

热搜推荐

诊疗

APP快速预约挂号
进入诊疗频道

问医生

我要问医生

找药品

药品通

常见病用药

进入药品频道
下载APP,每天都能看健康猛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