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把中学生和小学生分开来看时,可以发现中学生接受同伴的主要原因类型依次是同伴相互作用、性格品质、亲社会行为、学习成绩。小学生接受同伴的主要原因类型依次是同伴相互作用、亲社会行为、学习成绩、性格品质。从中可以看到,学习成绩在接受同伴的原因中所占的比重从小学到中学有明显下降,性格品质的比重有较大上升。这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更看重同伴的性格品质等内在特点。
而中学生拒绝同伴的主要原因类型依次是攻击行为、性格品质、同伴相互作用、控制。小学生拒绝同伴的主要原因类型依次是攻击行为、性格品质、同伴相互作用、控制、学习成绩。可以看出,攻击行为在小学生拒绝同伴的原因中所占的比重非常之大,几乎接近了一半。到了中学,比重虽然下降至1/4,但仍占拒绝原因类型的第一位。性格品质、同伴相互作用、控制在拒绝同伴的原因中所占的比重从小学到中学都有明显上升。
心理理解能力影响同伴关系
为什么有些人受到同伴的欢迎,而有些人则遭到同伴的拒绝呢?除了以上这些个体特征外,笔者还发现,学生自身的心理理解能力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什么是心理理解能力?通俗地讲,每个人在对他人行为进行内在心理层面归因时,都具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方式,这是心理理解能力的核心内容。不同个体的心理理解能力有所不同。一项对中小学生历时两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推测他人心理是否准确、推测他人是有意还是无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预测个体在同伴中的被接纳地位。
研究者给中小学生呈现一些同伴交往情境。情境中,主体遭到了同伴的拒绝,如“同伴没有来参加自己的生日聚会”或“同伴没有借给自己一本书”,请中小学生从心理层面进行原因解释。结果发现,一些中小学生认为自己之所以遭到同伴拒绝,是由于同伴不喜欢与自己交往,而这些中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也遭到同伴拒绝。另有一些中小学生认为,同伴的拒绝是由于碰巧有事等客观原因。这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很少被提名为受拒绝的个体。这一结果表明,中小学生对社会交往行为的理解会影响同伴对他们的接纳。因此,教育工作者可以训练被同伴拒绝的个体更好地理解他人心理的能力,从而改善其同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