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近日有消息称,北京市卫生局将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区域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建设,形成大医院“牵手”小医院的新型医疗服务体系。到2013年底,北京每个区县至少有一家医联体签约并运行。
北京市医院管理局医疗护理处处长 陈静
对于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医联体,北京医管局的实践能给我们提供哪些借鉴经验? 医联体又有哪些难题亟需破解?近日,在第七届中国医院院长年会上,39健康网编辑有幸聆听了北京市医院管理局医疗护理处处长陈静关于北京地区医联体发展经验的演讲。
医联体构建分级医疗服务模式
目前,北京市医院管理局负责北京市21家市属医院的管理,占北京三级医院的1/3,但所承担的门急诊量和出院病人占的40%到45%,北京市医管局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朝阳医院医疗联盟、友谊医疗联盟、地坛医院联盟等成熟的医联体,医联体内各家医院分工合作,共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陈静处长表示,医联体实际上就是一个三角形体系,三角区的顶端是区域医疗中心、专科医院,中间是康复医院,下面是护理院,通过制定落实区域医疗机构规划,医院分工合作,从而规范患者有序就医。
对于医联体的巨大意义,陈静处长并不讳言,医联体的意义就在于明确各层级医院的功能定位,充分利用大型综合医院的技术优势和龙头作用,推进形成分级医疗服务模式。各类医疗机构需要明确各自功能定位,形成功能互补的预防、治疗、康复一体化区域服务模式,带动并提升基层医疗能力,实现“首诊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复回社区”的有需就诊、分级医疗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真正体现防治结合的大卫生理念。
9成5居民认可医联体
陈静处长表示,经过多年建设,如资源统筹、专科互补、上下联动等,医联体内大医院、基层医院都实现了经营效率的提升。在一份针对500多名医务人员和2441名居民的调查问卷显示,对医联体的期望值,总分100分,医务人给出了77.5分,而社区医院是87.5分,社会居民则是88.5分。
而给予医管局更大信心的则是社区居民对医联体的支持,95.3%的被访者表示支持医联体的工作,结果互认和专家出诊最受到居民的欢迎。如果在自己生病时,58%的患者表示有病时愿意首选大医院,但66.2%社区居民也表示,如果在大医院住院,希望后期转到身边的社区医院进行康复,这一调查结果与改革目标不谋而合。
同样令调查者兴奋的是,在调查中,医管局特意设置了一个关于“社区首诊”的题目,即不能一步跨进大医院,先由社区医院的社区医生进行初步诊断,只有在有必要时才转诊到大医院,如果首先到大医院则将面临报销的难题,但依然有56.2%的社区居民表示了支持。
深圳市蛇口人民医院 蛇口全科
副主任医师
佛山市中医院 耳鼻喉科
主任医师
龙岩市第一医院 全科医学科
主任医师
广州诺亚智慧门诊部 全科
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