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场充满血腥的校园内暴力!十几个家庭悲欢由此改变。
从几年前北京某高校两名女生强迫女同学当众手淫被判刑,到今年云南孟连县主管教育的副县长15岁的女儿小思施暴同学,幽灵一样的校园内暴力游荡在校园已经久矣,发生之频繁,存在之普遍,以至于包括教育者在内的很多人再看到听到一般的小打小闹已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是我们的心已经麻木了,还是学校、社会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的乏力已让我们失望?校园内暴力,是必然还是偶然呢?
对于兰考一高的这起群殴事件,学生家长就认为学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认为,这些学生都是寄宿生,一个月回家一次拿生活费,其余时间全部在学校,校方应为此次事件“埋单”。的确,如果说社会上的人到校园捣乱、施暴,学校束手无策还可以理解的话,那么校园“内暴力”的主要责任就在学校。这次群殴在中午已现苗头,有人拨打110,警察赶到,闹事学生散去。警车光临校园并没有引起学校的重视,也没对可能发生的事件进行预判和调解。以至于晚上悲剧在校门与教育园区警卫室之间的空地上上演。学校存在着明显的监管缺位。一出现校园暴力,学校就显得一脸无辜,大都会把责任推给家长和社会,却很少反思自己。
不可否认,校园内暴力中的问题学生确有家庭环境因素。这些“小霸王”多半来自两种特殊家庭:一种是有权有势的家庭,一种是来自破碎家庭。前者是因为关爱泛滥,施暴者有恃无恐。像云南的小思在施暴同学的时候,有没有“我妈妈是主管教育的副县长,教训你一顿,谁又敢把我怎么样”这样侍权高傲的心态呢;而后者则是关爱残缺,心理变形使然。在校园暴力事件中,家庭成员本身品质欠佳,或父母对孩子疏于管教者不在少数。这样的家庭气氛紧张、不和谐使孩子缺少关爱和安全感,很容易形成一种“攻击性人格”。为此他们往往通过欺凌弱小来释放压抑,获取一种心理上的平衡。
但这并不是校园内暴力发生的必然,也不应成为学校推脱责任的借口。在高考大棒的压力下,学校都在一门心思抓教学质量,把学生的思想品德建设当成了选修课。像云南那位主管教育的副县长就很惊讶女儿的行为,说想不到女儿会闹出这样的事情。我相信,这位副县长在事关教育的大会小会上不止一次的讲过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问题,可她却不知道自己孩子细微的思想变化。而学校又把教育主管部门这种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强调,当成了例行公事般的讲话用语,一门心思紧盯学生的成绩单。因为校长的升迁,教师的奖金都关乎学校的高考升学率。
错失高考,还将面临牢狱之灾,施暴者已经得到应有的惩罚,但是,为校园暴力“买单”的不应该只是学生,因为不管是施暴者还是被欺凌者,都是校园内暴力的受害者。如果学校处置及时,完全有可能将这起群殴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学校领导应该也必须为责任缺位“买单”。只有加大对校园内暴力的问责力度,才能引起学校对校园安全的足够重视。
(实习编辑:张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