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何为健康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术探讨和解决有关保持或促进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躯体疾病的心理学分支。它主要研究心理学在矫正影响人类健康或导致疾病的某些不良行为,尤其是在预防不良行为与各种疾病发生中所应发挥的特殊功能;探求运用心理学知识改进医疗与护理制度,建立合理的保健措施,节省医疗保健费用和减少社会损失的途径,以及对有关的卫生决策提出建议。在一定意义上说,它是心理学与预防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健康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的一个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的中心任务是探讨有关躯体疾病的心理学问题,着力于人类健康的维护,而不是疾病的治疗。在这一点上,健康心理学同中国传统医学所强调的“不治已病,治未病”和“防病于未然”的主张有相通之处。

  健康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并首先受到预防医学界的重视。它是在医学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的形势下出现的。美国从节约医疗保健经费开支与降低发病率的目的出发,率先开始了对健康心理学的研究。

  1976年,美国心理学会讨论了心理学在人类健康中的重要作用,除了强调心理学在心理卫生中的作用外,还指出心理学应当研究有损人类健康或导致疾患的心理与社会行为因素,探讨预防和矫正不良行为以及帮助人们学会应付心理社会的紧张刺激。随后,成立了一个由心理学家组成的健康研究小组,并在此基础上,于1978年8月正式成立了健康心理学分支,成为美国心理学会的第38分支,并创办了《健康心理学》和《行为医学杂志》。

  由于健康心理学的研究及其工作实践与人类健康的各种问题紧密相联,甚至直接关系到社会的进步与个人的幸福,所以它在建立后的短短几年里就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如今在欧洲不仅已成立欧洲健康心理学会,比利时、联邦德国、英国、荷兰等许多国家也都建立了为数很多的国立健康心理学机构。近年来,澳大利亚政府和联邦政府直接提供研究资金开展健康行为和健康教育的工作。在南美和北美各国已制定出公众健康法规。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已制定出有关计划。

  健康心理学是在行为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主要任务是使心理学在行为医学和预防医学中发挥作用。它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了行为理论、程序学习、行为健康和条件反射的原理。它在疾病的防治、不良行为的矫正、生理功能障碍的康复、意外事故的减少、精神紧张的缓解,以及运动锻炼与健康教育的普及等方面,都获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也对降低许多心身疾病,如对降低心血管病和癌症的发病率等起了重要作用。

  在预防与心理行为因素关系密切的心血管疾病方面,健康心理学着重探讨行为模式引起冠心病的机制以及矫正的方法。它综合运用了心理学、医学、社会学、教育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提出了积极的预防心脏病的措施,例如,提供有关禁烟、戒酒、限制高盐与高脂饮食的咨询建议,提倡采用科学方法进行增强体质的锻炼,主张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和养成良好习惯,并强调个人对自己健康的责任心,培养自我保健等等。统计表明,这些措施的实行使心脏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显著降低。

  实践表明,健康心理学在与相关学科的协同合作的过程中,已经并将会越来越显示出其造福人类的重要作用。在美国,通过健康心理学家与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青少年吸烟者的比率已明显下降,成人的吸烟率比20年前下降了12%,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吸烟致病致死的这一尖锐社会问题。

  健康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正不断发展和逐步完善,它也面临着许多有待解决和探讨的问题。例如,如何在不同的科学中汲取有益于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方法,手段,并与社会各有关方面进行有成效的合作,以实现为社会培训“健康人”(没有身体疾患,而且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目标;探寻和确定培养健康心理学家的正确途径与恰当标准;明确健康心理学家的工作内容、研究方向与职责权限,设置适当的工作机构并建立和健全相应的工作制度等等。

  在中国,健康心理学也已日益受到医学界和心理学界的重视。

(实习编辑:杨玉龙)

2009-08-26 01:01:00浏览8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青少年抑郁症的表现症状
青少年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表现症状包括情绪变化、行为改变、认知功能下降和躯体化症状等多个方面,如果青少年出现这些症状,家长应高度重视,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1、情绪变化: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常表现为持续的情绪低落,感到沮丧、伤心或绝望,难以体验到快乐。他们可能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尤其是曾经喜欢的活动,如运动、社交或爱好等。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情绪波动剧烈,表现为愤怒、敌对或极度敏感。2、行为改变:患者的行为可能出现显著变化,如突然对社交活动失去兴趣,退出朋友圈或拒绝出门。部分青少年可能出现幼稚化行为,如突然放弃长期坚持的兴趣爱好,或表现出过度依赖某些物品。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行为迟缓、逃避责任或减少对日常活动的参与。3、认知功能下降: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常感到思维迟缓、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显著下降。这种认知功能的减退会直接影响学习表现,导致成绩下滑、逃学现象频发,甚至对学习完全丧失动力。4、躯体化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躯体化症状,如头痛、胃痛、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等。这些症状往往没有明确的生理原因,但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较大影响。早期干预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并预防病情恶化。家长应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和支持,避免过度批评或施压。学校可以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帮助学生应对压力和情绪问题。对于确诊的抑郁症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并定期随访以评估疗效。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抑郁前的症状有哪些
抑郁前的症状主要包括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躯体不适及认知功能下降等。抑郁前症状通常是指在抑郁症发作之前,个体所表现出的一系列与平常不同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这些症状虽然不一定意味着抑郁症的必然发生,但其是抑郁症发作的重要预警信号,应注意高度关注。1、情绪低落:情绪低落是抑郁前较明显的症状之一。患者可能长时间感到沮丧、无助、悲伤,对日常生活失去兴趣,甚至对未来感到绝望。这种情绪状态通常持续两周以上,且难以通过自我调节得到缓解。2、兴趣减退:抑郁前患者可能对自己曾经热衷的活动或爱好失去兴趣,不再愿意参与社交活动,甚至与家人和朋友的交流也变得稀少。这种兴趣减退不仅影响患者的社交生活,还可能导致其工作和学习效率下降。3、躯体不适:抑郁前,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一系列躯体不适症状,如头痛、背痛、胃痛等。这些症状通常难以用器质性疾病来解释,且可能伴随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等问题。躯体不适不仅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还可能影响其身体健康。4、认知功能下降:还有部分患者可能感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等。这些症状可能导致患者在工作和学习中表现不佳,甚至影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若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该疾病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帕罗西汀等,这些药物能够调节脑内神经递质的水平,从而缓解抑郁症状。但请注意,药物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或停药。除了药物治疗外,心理治疗也是抑郁症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治疗方法能够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改善情绪状态,并提高其应对生活压力的能力。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也有助于缓解抑郁症状。
任守臣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三甲
孩子抑郁和焦虑母亲该怎么做
当孩子出现抑郁和焦虑症状时,母亲可以通过提供稳定和安全的家庭环境、倾听和理解孩子的感受、鼓励孩子参与积极的活动、寻求专业帮助等方法,来帮助孩子缓解症状、改善心理健康状况。1、提供稳定和安全的家庭环境:稳定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母亲应尽量保持家庭生活的规律性,包括固定的作息时间、饮食习惯和日常活动安排。规律的生活节奏有助于孩子建立安全感,减少焦虑情绪。同时,母亲应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或表现出过度的紧张和焦虑,以免加剧孩子的不安。2、倾听和理解孩子的感受:母亲应主动与孩子沟通,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良好的亲子沟通能够增强孩子的心理韧性,帮助其更好地应对压力。母亲应以开放和接纳的态度对待孩子的负面情绪,避免批评或否定孩子的感受。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会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有助于减轻心理负担。3、鼓励孩子参与积极的活动:参与体育运动、艺术创作或其他兴趣爱好可以有效缓解孩子的抑郁和焦虑症状。这些活动不仅能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还能帮助其建立自信心和成就感。母亲可以鼓励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并与孩子一起参与,如一起散步、绘画或参加社区活动。4、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孩子的抑郁和焦虑症状持续存在或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母亲应尽早带孩子寻求专业帮助。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抑郁和焦虑症状有一定疗效。此外,对于症状较严重的儿童,可能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考虑药物治疗,如盐酸氟西汀等。孩子出现抑郁和焦虑情绪时,母亲的作用至关重要。母亲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同时也要保持冷静和理智。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鼓励孩子多参加社交活动,发展兴趣爱好。与孩子的老师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若症状严重,应及时带孩子就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微笑型抑郁的表现有哪些症状
微笑型抑郁一般指微笑抑郁症,患者通常有表面微笑内心痛苦、兴趣爱好减退、睡眠障碍等症状,建议家属多留意患者的异常表现,鼓励其主动倾诉。1、表面微笑内心痛苦:微笑抑郁症患者为了迎合社会期望和避免给他人带来麻烦,会在他人面前用微笑来伪装自己的真实情绪。但在内心深处,其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抑郁情绪,可能是由于长期的压力、负面情绪无法释放,又不想让他人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只能将痛苦隐藏在微笑背后,这种内外的矛盾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2、兴趣爱好减退:患者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等可能出现失衡,会影响其情绪和奖赏系统。使患者对原本感兴趣的事情缺乏愉悦感和动力,因此患者渐渐对曾经热爱的活动如运动、阅读、绘画等失去兴趣,不再从中获得快乐,觉得做什么都没有意义,这是抑郁症影响大脑功能导致的情绪和行为改变。3、睡眠障碍:微笑抑郁症患者常受睡眠问题困扰,可能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或早醒等。这是因为患者的大脑处于高度紧张和焦虑的状态,即使在休息时也难以放松。同时,体内激素失衡,如皮质醇分泌异常,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导致睡眠节律紊乱。而睡眠不足又会进一步影响大脑功能和情绪调节,形成恶性循环,加重失眠症状。建议家属要给予患者充分的理解和尊重,鼓励其表达自己的情绪,耐心倾听患者的感受,不要急于给出建议或评判。同时,提醒患者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适度运动,多晒太阳。如果发现症状持续不缓解或有加重趋势,要督促其及时到专业机构进行评估和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