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成都:高薪招地铁司机遇冷

成都:高薪招地铁司机遇冷


  地铁受热捧,司机怎么少人问津。   

  与武汉一天300人报名相比,成都招募一个月未完成计划的一半,令人意外。   

  基本工资加福利,国内最高年薪可达到8万元,可到全国多家地铁公司就职……这样一个好职位的招募计划却在成都“遇冷”。昨日,特别前来成都招募地铁司机的武汉铁路司机学校的负责人程琦,对于自己与同事在成都待了近一个月,仍招募不到计划人数的一半,感到非常的无奈。   

  武汉爆满成都“遇冷”   

  “我们来之前是信心百倍,在武汉招聘时十分火爆,一天都有300多人报名;没有想到,进入成都一个月了,招募地铁司机的计划却仍没有完成。”说这话的人,正是武汉铁路学校前来成都揽才的程琦。   

  “像地铁司机这种职位,是轨道交通中的重要职位,无论如何我们都不会想到,这样的职位会招不到人才。”“离我们招募的最后期限只有2天了,实在达不到招募要求的话,我们也只有通过其他渠道来解决了。”   

  定单培养居然少人问津   

  昨日,程琦向记者透露:他们已经与全国各个地铁公司签订了定向委培地铁司机定单375名。其中,武汉地铁160名、南京地铁90名、成都地铁60名、哈尔滨地铁65名。   

  “有了定单,就只等人才上门来,通过学习达到要求,就可到地铁公司去上班。”而且成都地铁一号线、二号线建设都在顺利推进,地铁司机在成都的就业前景非常看好。程琦说,这样的好事,在成都却少人理会,1个月招募计划完成不到一半。出现这种情况,也是他们始料不及的。  

  缺口2万人年薪可达8万   

  “现在,重庆、深圳、南京、杭州、武汉、成都、哈尔滨、长春、沈阳、西安、苏州等各大城市都在建或者准备建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司机人才缺口凸显。”程琦告诉记者:根据人力资源部门权威测算,到2015年,仅北京轨道交通从业人员需求就将达到3万人,目前缺口就达到2万人左右。这么多城市在建地铁,地铁司机这样的职位就显得特别重要了。根据国内目前的薪资水平,优秀的地铁司机,基本工资加上福利待遇等,最高收入就可达到8万元。   

  “遇冷”是因门槛较高?   

  是什么原因导致地铁司机招募在成都“遇冷”呢?昨日,熟知此事的地铁公司相关人士对此解释:“门槛较高是导致遇冷的最大因素。”据了解,此次招募的地铁司机,除对身高、视力都有要求,还必须是高考成绩在专科第二批录取分数线以上,无色弱、色盲、精神或心脏疾病、传染病的2009年应届高中毕业生。   

  负责招募的程琦也表示:“由于地铁司机工作责任重大,所以对司机的要求也就很高,地铁司机不仅身体要好,技术要好,心理素质也很重要。”据其透露,目前,地铁基本实现自动化,都由电脑操作行驶。但在地铁列车行驶时,司机必须时刻观察列车运行各种数据,遇突发情况时,必须快速准确地进行判断、处置,确保乘客和列车的安全。

(实习编辑:闫莉莉)

2009-08-11 01:55:00浏览8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青少年抑郁症的表现症状
青少年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表现症状包括情绪变化、行为改变、认知功能下降和躯体化症状等多个方面,如果青少年出现这些症状,家长应高度重视,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1、情绪变化: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常表现为持续的情绪低落,感到沮丧、伤心或绝望,难以体验到快乐。他们可能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尤其是曾经喜欢的活动,如运动、社交或爱好等。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情绪波动剧烈,表现为愤怒、敌对或极度敏感。2、行为改变:患者的行为可能出现显著变化,如突然对社交活动失去兴趣,退出朋友圈或拒绝出门。部分青少年可能出现幼稚化行为,如突然放弃长期坚持的兴趣爱好,或表现出过度依赖某些物品。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行为迟缓、逃避责任或减少对日常活动的参与。3、认知功能下降: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常感到思维迟缓、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显著下降。这种认知功能的减退会直接影响学习表现,导致成绩下滑、逃学现象频发,甚至对学习完全丧失动力。4、躯体化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躯体化症状,如头痛、胃痛、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等。这些症状往往没有明确的生理原因,但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较大影响。早期干预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并预防病情恶化。家长应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和支持,避免过度批评或施压。学校可以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帮助学生应对压力和情绪问题。对于确诊的抑郁症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并定期随访以评估疗效。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抑郁前的症状有哪些
抑郁前的症状主要包括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躯体不适及认知功能下降等。抑郁前症状通常是指在抑郁症发作之前,个体所表现出的一系列与平常不同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这些症状虽然不一定意味着抑郁症的必然发生,但其是抑郁症发作的重要预警信号,应注意高度关注。1、情绪低落:情绪低落是抑郁前较明显的症状之一。患者可能长时间感到沮丧、无助、悲伤,对日常生活失去兴趣,甚至对未来感到绝望。这种情绪状态通常持续两周以上,且难以通过自我调节得到缓解。2、兴趣减退:抑郁前患者可能对自己曾经热衷的活动或爱好失去兴趣,不再愿意参与社交活动,甚至与家人和朋友的交流也变得稀少。这种兴趣减退不仅影响患者的社交生活,还可能导致其工作和学习效率下降。3、躯体不适:抑郁前,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一系列躯体不适症状,如头痛、背痛、胃痛等。这些症状通常难以用器质性疾病来解释,且可能伴随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等问题。躯体不适不仅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还可能影响其身体健康。4、认知功能下降:还有部分患者可能感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等。这些症状可能导致患者在工作和学习中表现不佳,甚至影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若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该疾病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帕罗西汀等,这些药物能够调节脑内神经递质的水平,从而缓解抑郁症状。但请注意,药物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或停药。除了药物治疗外,心理治疗也是抑郁症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治疗方法能够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改善情绪状态,并提高其应对生活压力的能力。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也有助于缓解抑郁症状。
任守臣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三甲
孩子抑郁和焦虑母亲该怎么做
当孩子出现抑郁和焦虑症状时,母亲可以通过提供稳定和安全的家庭环境、倾听和理解孩子的感受、鼓励孩子参与积极的活动、寻求专业帮助等方法,来帮助孩子缓解症状、改善心理健康状况。1、提供稳定和安全的家庭环境:稳定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母亲应尽量保持家庭生活的规律性,包括固定的作息时间、饮食习惯和日常活动安排。规律的生活节奏有助于孩子建立安全感,减少焦虑情绪。同时,母亲应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或表现出过度的紧张和焦虑,以免加剧孩子的不安。2、倾听和理解孩子的感受:母亲应主动与孩子沟通,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良好的亲子沟通能够增强孩子的心理韧性,帮助其更好地应对压力。母亲应以开放和接纳的态度对待孩子的负面情绪,避免批评或否定孩子的感受。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会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有助于减轻心理负担。3、鼓励孩子参与积极的活动:参与体育运动、艺术创作或其他兴趣爱好可以有效缓解孩子的抑郁和焦虑症状。这些活动不仅能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还能帮助其建立自信心和成就感。母亲可以鼓励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并与孩子一起参与,如一起散步、绘画或参加社区活动。4、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孩子的抑郁和焦虑症状持续存在或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母亲应尽早带孩子寻求专业帮助。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抑郁和焦虑症状有一定疗效。此外,对于症状较严重的儿童,可能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考虑药物治疗,如盐酸氟西汀等。孩子出现抑郁和焦虑情绪时,母亲的作用至关重要。母亲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同时也要保持冷静和理智。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鼓励孩子多参加社交活动,发展兴趣爱好。与孩子的老师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若症状严重,应及时带孩子就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微笑型抑郁的表现有哪些症状
微笑型抑郁一般指微笑抑郁症,患者通常有表面微笑内心痛苦、兴趣爱好减退、睡眠障碍等症状,建议家属多留意患者的异常表现,鼓励其主动倾诉。1、表面微笑内心痛苦:微笑抑郁症患者为了迎合社会期望和避免给他人带来麻烦,会在他人面前用微笑来伪装自己的真实情绪。但在内心深处,其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抑郁情绪,可能是由于长期的压力、负面情绪无法释放,又不想让他人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只能将痛苦隐藏在微笑背后,这种内外的矛盾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2、兴趣爱好减退:患者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等可能出现失衡,会影响其情绪和奖赏系统。使患者对原本感兴趣的事情缺乏愉悦感和动力,因此患者渐渐对曾经热爱的活动如运动、阅读、绘画等失去兴趣,不再从中获得快乐,觉得做什么都没有意义,这是抑郁症影响大脑功能导致的情绪和行为改变。3、睡眠障碍:微笑抑郁症患者常受睡眠问题困扰,可能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或早醒等。这是因为患者的大脑处于高度紧张和焦虑的状态,即使在休息时也难以放松。同时,体内激素失衡,如皮质醇分泌异常,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导致睡眠节律紊乱。而睡眠不足又会进一步影响大脑功能和情绪调节,形成恶性循环,加重失眠症状。建议家属要给予患者充分的理解和尊重,鼓励其表达自己的情绪,耐心倾听患者的感受,不要急于给出建议或评判。同时,提醒患者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适度运动,多晒太阳。如果发现症状持续不缓解或有加重趋势,要督促其及时到专业机构进行评估和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